一种强耐磨、耐冲击合金钢球用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9754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强耐磨、耐冲击合金钢球用钢,其化学成分wt%为:C0.68-0.84%,Si0.10-0.40%,Mn?0.68-0.88%,Cr?0.40-0.60%,Ni≤0.25%,S≤0.030%,P≤0.030%,Cu≤0.25%,余为Fe。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大大降低Si和Cr含量的基础上,通过C、Mn含量的适当调整,不仅节约了Si和Cr,降低了材料的成本,而且使得钢的耐磨性能、耐冲击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使钢的冶炼工艺性能好,生产过程稳定,钢坯不会出现裂纹、夹杂及严重的缩孔、疏松等缺陷,提高了材料的塑性,不会导致钢球在淬火过程中的开裂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铁行业中的合金钢,具体涉及强耐磨、耐冲击的钢球用钢。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外矿山、建筑、冶金、化工、陶瓷、能源、电厂和水泥等行业的发展,市场对 各类研磨材料的需求量日益加大,钢球作为一种优良的研磨材料广泛应用于以上诸行业的 粉体制备与超细粉深加工。近年来,钢球用钢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大,并且随着 球磨机的大型化趋势,钢球的工作环境更加恶劣,用户对钢球用钢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苛 刻,钢球用钢正在逐步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国内球磨钢 球年需求量约为150万吨;欧美、日本、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一带是钢球的高消耗地区,仅 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一带的年需求量就在500万吨左右。而钢球行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工人劳动强度大,欧美、日本、澳大利亚一带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这些国家的钢球产品主 要依靠进口,这就为我国的钢球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球磨钢球庞大的国内、国际市 场极大的带动了我国钢球用钢的发展。这不仅给我国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缓解了国内 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和钢铁产能膨胀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压力。因此,开发生产钢球用钢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国内使用的钢球用钢有高Si高Cr合金钢(如对比钢1)和碳素钢(如对比 钢2),高Si高Cr合金钢的钢球其耐磨、耐冲击性能均优于碳素钢钢球,使用寿命一般都在 10-13周(碳素钢钢球耐磨性能差,使用寿命仅5周左右),但由于Si和Cr的用量较大,材 料成本较高,同时,由于Si的含量高,其冶炼工艺性能差,在浇铸过程中很难控制,经常会 发生水口失控的情况,不仅影响浇铸的速度,而且导致钢水纯净度差,钢坯会出现裂纹、夹 杂及严重的缩孔、疏松等缺陷。钢球的制造工艺为棒材下料一加热一轧/锻球一钢球预热淬火一低温回火。对 于大断面钢球在淬火过程中极易产生淬火和回火裂纹,一旦产生这种缺陷,钢球必须报废, 因而会大幅度地增加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因此,还由于对比钢中(对比钢DSi含量较高, 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屈强比,降低了材料的塑性,因此钢球在淬火过程中更容易开裂。提高材 料的塑性,并提供一种热处理后具有较高的耐磨、耐冲击性能的材料是本钢种设计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强耐磨、耐冲击合金钢球用钢,其耐磨、耐冲 击性能优越,冶炼工艺性能好、成本低。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强耐磨、耐冲击合金钢球用钢,其特征在于它的化学成分Wt %为 CO. 68-0. 84 %, SiO. 10-0. 40 %, Mn 0.68-0.88 %, Cr 0.40-0.60 %, Ni ≤ 0. 25 %, S ≤ 0. 030%, P ≤ 0. 030%, Cu ≤ 0. 25%,余为 Fe。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方案是,一种强耐磨、耐冲击合金钢球用钢,其特征在于它的 03%,余为 Fe。表1目前国内使用的钢球用钢和本专利技术的成分对比(重量比% )元素CSiMnPSCrNiCu对比钢10. 601. 700. 600. 0150. 0050. 800. 020. 01对比钢20. 640. 220. 590. 0120. 0240. 040. 030. 08本专利技术0. 760. 260. 750. 0120. 0040. 500. 020. 01本专利技术是在常规的转炉或电炉中熔炼后,在精炼装置中进行精炼,在精炼后期进 行钡微合金化及终脱氧。精炼成分调整完成后,采用RH/VD进行脱气和去除夹杂物,也可以 在LF精炼前采用RH/VD进行脱气和去除夹杂物。本专利技术通过RH/VD工艺,可显著提高钢的 洁净度,从而显著提高钢的強韧性,提高材料的疲劳寿命,并通过采用转炉冶炼降低能耗, 节约成本。下面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一种强耐磨、耐冲击合金钢球用钢化学成分的限定理由。C :C能与多种元素一起形成不同的碳化物,并显著提高钢的强度,同时又可以提 高钢的淬透性和淬硬性,但也使钢的塑性恶化。C是提高钢的淬透性和淬硬性及提高钢的强 度和韧性的最廉价元素。如果C含量低于0. 68%,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能均达不到客户使 用要求。如果C含量高于0. 84%,按照本专利技术方案,材料的塑性指标及淬火时的裂纹倾向性 大幅度提高,耐冲击性能也大大下降,所以本钢种C含量取0.68-0. 84%。对比钢1的C含 量均为0. 58% -0. 66%,使钢的淬硬性大大的降低,所以只能通过大幅度提高钢的Si和Cr 含量来提高材料的耐磨性能;而对比钢2的C含量范围也为0. 58-0. 66%,同样使钢的淬硬 性大大的降低,同时又未采用别的元素进行合金化,所以采用该材料制作的钢球耐磨性能 大大降低,导致钢球的寿命大幅度缩短(寿命只有3-5周),间接提高了使用成本。这是本 专利技术的一大创新点。Si 在钢中不形成碳化物,而是以固溶体的形态存在于铁素体或奥氏体中。它提高 钢中固溶体的强度和冷加工变形硬化率的作用极强,仅次于P,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钢的韧性和塑性。Si易使钢呈带状组织,因而使钢材的横向性能低于纵向性能。尤其是在 共析、过共析钢中,Si虽然也提高钢的淬透性,但由于Si含量高了,易于产生石墨化现象和 增加表面的脱碳倾向,同时高的Si含量对钢中碳化物的硬度和钢的耐磨性并没有多大的 改善,反而因为石墨化的出现,降低了钢的塑性和耐冲击性能及淬硬性,因此仅用Si提高 共析钢和过共析钢淬透性的办法没有实际的意义。所以本专利技术按照钢球使用的各项性的要 求,适当采用低的Si含量。所以Si取值范围为0. 10-0.40%。与对比钢1相比,这是本发 明的一个显著的创新点。Mn :Mn和铁形成固溶体,提高铁素体和奥氏体的强度和硬度;同时又是碳化物形 成元素,进入渗碳体中取代一部分铁原子。Mn在钢中由于降低钢的临界转变温度,所以起到4细化珠光体的作用,也间接起到提高珠光体强度的作用;它使钢形成和稳定奥氏体组织的 能力仅次于Ni ;它也强烈增加钢的淬透性。当Mn含量低于0.68%时,材料的淬硬性能均很 难达到钢球用钢的使用要求,当Mn含量高于0. 88%时,大大增加了材料的淬火裂纹倾向, 所以Mn含量确定为0. 68-88 %。Cr :Cr和铁能形成连续固溶体,和多种碳化物,能显著提高材料的淬透性,同时能 提高钢的抗腐蚀和耐磨性。但Cr亦增加钢的回火脆性。Cr含量的增加对钢退火后的强度 和硬度提高的比较缓慢。这是因为Cr对于固溶强化铁素体本来就是很弱的元素,当退火 时,一部分Cr又形成碳化物,致使固溶于铁素体中的Cr减少,所以退火后对提高钢的强度 表现的较弱。考虑到钢的使用性能及成本,所以确定Cr含量为0. 400. 60%。对比钢1的范 围为0. 70-0. 90%,所取得的效果和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钢种一致;而对于对比钢2,由于没有使 用该元素进行合金化,所以钢的耐磨性能大大减低,从而钢球的寿命大大缩短。所以,这也 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创新点。残余元素P、S、Cu、Ni等,上述元素都是作为杂质元素存在,只要控制不超过上限 即可保证材料的使用性能,这里不再一一叙述。按照本专利技术生产的钢球用钢,具有强的耐磨性能,制作的钢球经过780-820°C水淬 火,180-220°C水回火,钢球从8米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强耐磨、耐冲击合金钢球用钢,其特征在于它的化学成分wt%为:C0.68-0.84%,Si0.10-0.40%,Mn-0.68-0.88%,Cr-0.40-0.60%,Ni≤0.25%,S≤0.030%,P≤0.030%,Cu≤0.25%,余为Fe。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忠英张银生尹修刚陆萍吴亚平袁敏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