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机动车辆的内衬里元件制造技术_技高网

机动车辆的内衬里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78299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6 19: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内衬里元件(10),所述内衬里元件用于连成一体地固定在所述机动车辆的后立柱与中央立柱之间。所述内衬里元件(10)包括遮盖金属板(11),所述遮盖金属板包括上翻折部(12)、下翻折部(13)以及位于在所述上翻折部(12)与所述下翻折部(13)之间的引发区域(16),所述引发区域(16)采取设置于所述遮盖金属板(11)中的凹形形状的形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要求于2021年6月22日提交的法国申请2106624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内容(文本、附图和权利要求)通过引用并入本文。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背景涉及机动车辆的技术背景,更具体地涉及机动车辆的内车身元件的技术背景。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内衬里元件,所述内衬里元件用于连成一体地固定在所述机动车辆的后立柱与中央立柱之间。


技术介绍

1、在现有技术中,机动车辆包括中央立柱和后立柱,在所述中央立柱与所述后立柱之间,后翼子板在所述机动车辆外部延伸,并且,内衬里元件在所述机动车辆内部延伸。更确切地,所述后翼子板在后车轮中的一个的轮拱上方延伸直到车顶顶棚,并且,所述内衬里元件位于在所述机动车辆的乘客舱内部,同时侧向地覆盖所述后翼子板并且从车身低部延伸直到车顶顶棚或者直到后窗或后备箱侧向窗(当其存在时)。

2、所述内衬里元件从所述机动车辆的中央立柱延伸直到后立柱,并且连续地延伸直到车身低部。每个用于机动车辆的内衬里元件经设计用于抵抗应力。事实上,安全带卷收器固定在接近于所述内衬里元件的固定区域中,并且,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强烈的应力(例如每个卷收器的超过一吨的力)从所述固定区域朝向所述机动车辆的前部施加。为了抵抗这种应力,所述内衬里元件具有根据经期望强度预确定的尺寸和厚度。然而,在发生更猛烈的碰撞(其造成特别强烈的力在所述内衬里元件上的施加)的情况下,所述内衬里元件需能够发生变形或破碎,以便避免对乘客产生风险。

3、在减少所述机动车辆的总质量的考虑下,需要同样减少所述内衬里元件的质量,并因此需要提供一种与现有方案同样安全的且不会增加待组装元件的数量的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新的内衬里元件,以便至少在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并且还导致了其它优点。

2、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内衬里元件,所述内衬里元件配置用于限制其组装所需的操作数量,以便优化所述机动车辆的内衬里元件的生产时间。

3、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内衬里元件,所述内衬里元件是通用的,并且配置用于适配于不同的机动车辆。

4、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其实施角度来看以及从其制造角度来看都简单的用于机动车辆的内衬里元件。

5、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成本的用于机动车辆的内衬里元件,以便相对于现有机动车辆的内衬里元件限制这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内衬里元件的成本。

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太占地的用于机动车辆的内衬里元件,从而保证所述机动车辆的紧凑性和轻便性。

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通过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内衬里元件达到了上述目标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内衬里元件用于连成一体地固定在所述机动车辆的后立柱与中央立柱之间,所述内衬里元件包括遮盖金属板,所述遮盖金属板包括上翻折部和下翻折部,所述上翻折部用于与所述机动车辆的在所述后立柱与所述中央立柱之间延伸的结构件连成一体地固定,所述下翻折部用于与所述机动车辆的车轮轮拱连成一体地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里元件包括位于在所述上翻折部与所述下翻折部之间的引发区域,所述引发区域采取设置于所述遮盖金属板中的凹形形状的形式。

8、所述引发区域配置用于在在所述内衬里元件上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定位机械约束,从而导致在所述引发区域位置处发起所述内衬里元件的变形。特别是,所述内衬里元件的变形对应于所述内衬里元件的朝向所述机动车辆内部的旋转。

9、这种引发区域的存在允许所述内衬里元件的轻量化,以便满足减少所述车辆的总质量的愿望,同时与现有方案同样安全,并且不会增加待组装在所述机动车辆上的元件的数量。更确切地,这种内衬里元件用于受控地发生变形。

10、在符合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内衬里元件中,凹形形状例如对应于褶皱(pli)。术语“凹形”参考于所述车辆的内部,也就是说,所述凹形形状是从所述机动车辆的乘客舱所在侧观察的。所述凹形形状例如通过冲制或轧制所述遮盖金属板来获得。

11、注意到,衬里元件是覆盖另一元件的元件。形容所述衬里的术语“内”参考于所述衬里相对于所述机动车辆的区位,也就是说,所述衬里处在所述机动车辆的乘客舱中。所述内衬里元件用于在其与所述机动车辆固定之后由内包覆件覆盖。

12、符合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内衬里元件有利地包括以下改进中的至少一个,形成这些改进的技术特征可单独地采用或组合地采用:

13、-所述遮盖金属板是金属板;

14、-所述凹形形状包括至少一个穿过所述引发区域的褶痕(pliure)。换句话说,所述引发区域包括至少一个限定所述凹形形状的折叠角度。

15、-所述至少一个褶痕用于在所述内衬里元件固定在所述机动车辆上时沿所述机动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

16、-所述内衬里元件包括斜撑件(jambe de force),所述斜撑件位于在所述遮盖金属板的周边端部处,所述斜撑件包括机械加固元件,所述机械加固元件配置用于在在所述遮盖金属板上存在拉伸作用力的情况下加固所述遮盖金属板。所述机械加固元件的存在能够在存在强烈机械应力的情况下避免撕裂所述遮盖金属板。所述机械加固元件例如是冲制部或局部厚度增加部。

17、-所述斜撑件包括后部部分,所述后部部分的后边缘与所述斜撑件的下部部分的后边缘形成非零角度,所述下部部分用于与所述车轮轮拱连成一体地固定。

18、-所述机械加固元件设置在所述斜撑件的后部部分上。这能够避免定位于该部分中的撕裂。

19、-所述机械加固元件采取冲制部的形式,所述冲制部设置在所述斜撑件的后部部分的周边区域位置处。

20、-形成所述机械加固元件的冲制部由所述斜撑件的后部部分的后边缘限界。

21、-所述冲制部采取多边形区域的形式,所述多边形区域通到所述斜撑件的后部部分的后边缘上。

22、-所述冲制部采取椭面的形式,所述椭面通到所述斜撑件的后部部分的后边缘上。

23、-所述内衬里元件包括至少一个加强筋,所述至少一个加强筋位于在所述引发区域后方,并且朝所述引发区域的方向延伸。这种加强筋能够强化所述遮盖金属板,并且能够在在所述内衬里元件上发生碰撞的情况下改善所述遮盖金属板的性能(也就是说,所述遮盖金属板的抗撕裂和/或抗弯曲的强度)。

24、-所述加强筋具有笔直形式。

25、-所述加强筋对应于所述遮盖金属板的额外厚度。

26、-所述加强筋位于在所述内衬里元件的上区段中,并且/或者,所述加强筋位于在所述内衬里元件的后区段中。

27、-所述加强筋位于在所述机械加固元件(例如冲制部)与所述引发区域之间。

2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机动车辆,所述机动车辆包括:乘客舱,所述乘客舱由中央立柱和后立柱侧向地限界,所述后立柱纵向地位于在所述中央立柱后方;以及符合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或符合上述改进中任一项的内衬里元件,所述内衬里元件与所述机动车辆的在所述中央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1)的内衬里元件(10),所述内衬里元件用于连成一体地固定在所述机动车辆(1)的后立柱(3)与中央立柱(2)之间,所述内衬里元件(10)包括遮盖金属板(11),所述遮盖金属板包括上翻折部(12)和下翻折部(13),所述上翻折部用于与所述机动车辆(1)的在所述后立柱(3)与所述中央立柱(2)之间延伸的结构件(S)连成一体地固定,所述下翻折部用于与所述机动车辆(1)的车轮轮拱(9)连成一体地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里元件(10)包括位于在所述上翻折部(12)与所述下翻折部(13)之间的引发区域(16),所述引发区域(16)采取设置于所述遮盖金属板(11)中的凹形形状的形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衬里元件,其中,所述凹形形状包括至少一个穿过所述引发区域(16)的褶痕。

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内衬里元件,其中,所述内衬里元件(10)包括斜撑件(14),所述斜撑件位于在所述遮盖金属板(11)的周边端部处,所述斜撑件(14)包括机械加固元件(17),所述机械加固元件配置用于当在所述遮盖金属板(11)上存在拉伸作用力时加固所述遮盖金属板(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衬里元件,其中,所述斜撑件(14)包括后部部分(140),所述后部部分的后边缘(141)与所述斜撑件(14)的下部部分(143)的后边缘(142)形成非零角度(A14),所述下部部分(143)用于与所述车轮轮拱(9)连成一体地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衬里元件,其中,所述机械加固元件(17)采取冲制部(170)的形式,所述冲制部设置在所述斜撑件(14)的后部部分(140)的周边区域位置处。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内衬里元件,其中,所述内衬里元件(10)包括至少一个加强筋(18),所述至少一个加强筋位于在所述引发区域(16)后方,并且朝所述引发区域(16)的方向延伸。

7.一种机动车辆(1),所述机动车辆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动车辆,其中,所述内衬里元件(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动车辆,其中,所述引发区域(16)位于: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机动车辆,所述机动车辆组合了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衬里元件(10),其中,所述内衬里元件(10)在所述机动车辆(1)的结构件(S)位置处设置有位于在所述后立柱(3)与所述车轮轮拱(9)之间的开口(15),所述开口(15)位于在所述内衬里元件(10)的斜撑件(14)后方,所述斜撑件(14)的下部部分(143)与所述车轮轮拱(9)的后部区域连成一体地固定。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1)的内衬里元件(10),所述内衬里元件用于连成一体地固定在所述机动车辆(1)的后立柱(3)与中央立柱(2)之间,所述内衬里元件(10)包括遮盖金属板(11),所述遮盖金属板包括上翻折部(12)和下翻折部(13),所述上翻折部用于与所述机动车辆(1)的在所述后立柱(3)与所述中央立柱(2)之间延伸的结构件(s)连成一体地固定,所述下翻折部用于与所述机动车辆(1)的车轮轮拱(9)连成一体地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里元件(10)包括位于在所述上翻折部(12)与所述下翻折部(13)之间的引发区域(16),所述引发区域(16)采取设置于所述遮盖金属板(11)中的凹形形状的形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衬里元件,其中,所述凹形形状包括至少一个穿过所述引发区域(16)的褶痕。

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内衬里元件,其中,所述内衬里元件(10)包括斜撑件(14),所述斜撑件位于在所述遮盖金属板(11)的周边端部处,所述斜撑件(14)包括机械加固元件(17),所述机械加固元件配置用于当在所述遮盖金属板(11)上存在拉伸作用力时加固所述遮盖金属板(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衬里元件,其中,所述斜撑件(14)包括后部部分(140),所述后部部分的后边缘(1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瓦托S·贝纳内
申请(专利权)人:斯特兰蒂斯汽车集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