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膜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44916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眩膜及其制造方法,所述防眩膜具备透明支承体、层叠在该透明支承体上的具有凹凸表面的防眩层,其中,空间频率0.01μm-1时该凹凸表面的标高的能谱H12与空间频率0.04μm-1时该凹凸表面的标高的能谱H22之比H12/H22在3~15的范围内,防眩层包括粘合剂用树脂和分散于该粘合剂用树脂中的微粒子,防眩层的凹凸表面由利用粘合剂用树脂形成的表面构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防眩(防眩光)膜及其制造方法,更详细而言,涉及在透明支承体上形 成有具有微细的凹凸表面的防眩层的。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布劳恩管(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有机场致 发光(EL)显示器等图形表示装置中,若外部光线照入其显示面,则可见性被显著破坏。目 前,为了防止这样的外部光线的照入,在重视图形质量的电视机或个人计算机、在外部光线 强的屋外使用的摄像机或数码相机、及利用反射光来进行显示的便携式电话等中,在图形 显示装置的表面设有用于防止外部光线照入的膜层。该膜层与实施了无反射处理的膜所构 成的结构、及实施了防眩处理的膜所构成的结构不同,其中,无反射处理利用了光学多层膜 的干涉,防眩处理通过在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使入射光散乱从而将照入图形变淡。由于前 者的无反射膜必须要形成均勻的光学膜厚的多层膜,因此成本变高。相对于此,后者的防眩 膜在制造上比较廉价,因此,广泛用于大型的个人计算机或电动机等用途。这样的防眩膜目前通过如下方法等制造,S卩,例如调节分散有微粒子的树脂溶液 的膜厚而将其涂敷在基材片上,并使该微粒子在涂敷膜表面露出,从而在基材片上形成无 规则的表面凹凸。然而,这种使用分散有微粒子的树脂溶液来制造的防眩膜中,树脂溶液 中的微粒子的分散状态或涂敷状态等影响表面凹凸的配置或形状,因此,难以得到预想的 表面凹凸,当将防眩膜的雾度设定得较低时,存在无法获得充分的防眩效果的问题。进而, 当将这种现有的防眩膜配置在图形显示装置的表面时,存在显示面整体因散乱光而变得泛 白、容易产生显示变成模糊的颜色即所谓的“泛白(白6々#)”之类的问题。另外,随着近 年来图形显示装置的高清晰化,图形显示装置的像素与防眩膜的表面凹凸形状产生干涉, 其结果是,还存在如下问题产生亮度分布,从而产生显示面不易看清即所谓的“眩光”现 象。为了消除眩光,尝试过在粘合剂用树脂与分散于其中的微粒子之间设置折射率差来使 光散乱,但将这样的防眩膜配置在图形显示装置的表面时,还存在因微粒子与粘合剂用树 脂的界面的光的散乱而导致对比度容易降低的问题。另外,在通过减少光的散乱来防止对 比度降低时,存在眩光的消除效果变得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尝试过不含有微粒子、仅通过在透明树脂层的表面形成的微细的凹 凸来显现防眩性。例如,在日本特开2002-189106号公报中公开有如下防眩膜在透明树脂 膜上层叠有具有微细的表面凹凸的电离放射线硬化性树脂层的硬化物层,所述表面凹凸中 三维十点平均粗糙度及三维粗糙度基准面上相邻的凸部彼此的平均距离分别满足规定值。 通过在将电离放射线硬化性树脂夹在压花铸型与透明树脂膜之间的状态下,使该电离放射 线硬化化树脂硬化来制造这种防眩膜。然而,利用日本特开2002-189106号公报所公开的 防眩膜难以实现充分的防眩效果、抑制泛白、实现高对比度并同时抑制眩光。另外,作为制造在表面形成有微细的凹凸的膜的方法,已知有将具有凹凸表面的 辊的凹凸形状转印到膜上的方法。作为具有这种凹凸表面的辊的制造方法,例如在日本特开平6-34961号公报中公开有如下方法使用金属等制作圆筒体,在其表面利用电子雕刻、 蚀刻、喷砂等手法形成凹凸。另外,在日本特开2004-29240号公报中公开有利用珠喷丸法 制作压花辊的方法,在日本特开2004-90187号公报中公开有如下方法经过在辊的表面形 成金属镀敷层的工序、对金属镀敷层的表面进行镜面研磨的工序、进而根据需要进行喷丸 强化处理的工序,制造压花辊。然而,这样在对压花辊的表面实施了喷射处理的状态下,因喷射粒子的粒径分布 而产生凹凸径的分布,并且,难以控制利用喷射获得的凹坑的深度,在再现性良好地获得防 眩功能优越的凹凸的形状这一方面存在问题。在日本特开2006-53371号公报中记载了研磨基材、实施喷砂加工后实施非电解 镀镍的方法。另外,在日本特开2007-187952号公报中记载了在对基材实施镀铜或镀镍后 实施研磨、喷砂加工之后,实施镀铬来制作压花版的方法。进而,在日本特开2007-237541 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方法在实施镀铜或镀镍后进行研磨、喷砂加工,之后实施蚀刻工序或 镀铜工序,之后实施镀铬,来制作压花版。在上述使用了喷砂加工的制作方法中,由于难以 将表面凹凸形状在精密控制的状态下形成,因此,在表面凹凸形状中也制作出具有50 ym 以上的周期的比较大的凹凸形状。其结果是,存在如下问题上述大的凹凸形状与图形显示 装置的像素发生干涉,产生亮度分布,从而产生显示面不易看清的“眩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具备含有微粒子的防眩层的 防眩膜中,雾度设定得较低,同时,在适用于图形显示装置时,能够显示优越的防眩性能且 防止泛白引起的可视性的降低,并且,即使在适用于高清晰的图形显示装置时,也能够在不 产生眩光的情况下显现出高对比度。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眩膜,其具备透明支承体和层叠在所述透明支承体上的具有凹 凸表面的防眩层,其中,空间频率0. 01 u m—1时所述凹凸表面的标高的能谱氏2与空间频率 0. 04 u nT1时所述凹凸表面的标高的能谱H22之比Hi7H22在3 15的范围内,所述防眩层包 括粘合剂用树脂和分散于所述粘合剂用树脂中的微粒子,所述防眩层的凹凸表面由利用所 述粘合剂用树脂形成的表面构成。所述防眩层中,优选相对于粘合剂用树脂100重量份含有微粒子10 50重量份, 所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在5 u m以上且10 y m以下,且微粒子与粘合剂用树脂的折射率比在 0. 93以上且0. 98以下或1. 01以上且1. 04以下,并且,防眩层的厚度在所述微粒子的平均 粒径的1.1倍以上且2倍以下。本专利技术的防眩膜中,优选空间频率0. liim—1时所述凹凸表面的标高的能谱氏2与空 间频率O.CMynT1时所述凹凸表面的标高的能谱氏2之比H32/H22在0. 1以下。另外,优选本 专利技术的防眩膜所具备的所述凹凸表面包括95%以上的倾斜角度在5°以下的面。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造上述任意一种防眩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基于表示空 间频率在大于0 y nT1且0. 04 u nT1以下的范围内不具有极大值的能谱的图案来制作具有凹 凸面的模具的工序;向形成于透明支承体上的、分散有微粒子的树脂层的表面转印模具的 凹凸面的工序。根据本专利技术,雾度设定得较低,同时,在适用于图形显示装置时,能够显示优越的防眩性能且防止泛白引起的可视性的降低,并且,即使在适用于高清晰的图形显示装置时, 也能够在不产生眩光的情况下显现出高对比度。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防眩膜的一例的剖视图。图2是示意性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防眩膜的表面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离散地获得表示标高的函数h(x,y)的状态的示意图。图4是用二维离散函数h(x,y)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防眩膜所具备的防眩层的微细凹凸 表面的标高的图。图5是用白和黑的浓淡度表示对图4所示的二维函数h(x,y)进行离散傅里叶变 换而得到的标高的能谱H2(fx,fy)的图。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能谱H2(fx,fy)的fx = 0时的截面的图。图7是用于说明微细凹凸表面的倾斜角度的测定方法的示意图。图8是表示防眩膜所具备的防眩层的微细凹凸表面的倾斜角度分布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眩膜,其具备透明支承体和层叠在所述透明支承体上的具有凹凸表面的防眩层,其中,空间频率0.01μm↑[-1]时所述凹凸表面的标高的能谱H↓[1]↑[2]与空间频率0.04μm↑[-1]时所述凹凸表面的标高的能谱H↓[2]↑[2]之比H↓[1]↑[2]/H↓[2]↑[2]在3~15的范围内,所述防眩层包括粘合剂用树脂和分散于所述粘合剂用树脂中的微粒子,所述防眩层的凹凸表面由利用所述粘合剂用树脂形成的表面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谷勉藤井贵志宫本浩史神野亨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