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6139 阅读:2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供防眩膜,其为在透明支承体上形成了具有微细的凹凸表面的防眩层而成的防眩膜,上述微细凹凸表面的标高的空间频率0.01μm-1处的能谱H12与空间频率0.04μm-1处的能谱H22之比H12/H22为3~15的范围内,通过该防眩膜,在显示优异的防眩性能的同时,防止泛白引起的辨识性的降低,配置于高清晰的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时,不产生晃眼而显现高对比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低浊度且防眩特性优异的防眩(antiglare)膜。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和等离子显示器面板、布劳恩管(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有机电致 发光(EL)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如果外部光映入其显示面,则显著损害辨识性。为了防 止这样的外部光的映入,在重视画质的电视机和个人电脑、在外部光强的室外使用的摄像 机和数码相机、利用反射光进行显示的移动电话等中,目前为止在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设 置有防止外光的映入的膜层。该膜层大致分为由实施了利用光学多层膜所致的干涉的无反 射处理的膜形成的膜层和由实施了通过在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而使入射光散射并使映入 像模糊的防眩处理的膜形成的膜层。其中,前者的无反射膜,由于有必要形成光学膜厚均勻 的多层膜,因此成本升高。与其相对,后者的防眩膜能够比较低价地制造,因此已广泛用于 大型的个人电脑、监视器等用途。这样的防眩膜,目前为止,通过例如在基材片材上涂布分散有微粒的树脂溶液,调 节涂布膜厚而使微粒在涂布膜表面露出,从而在片材上形成无规的凹凸的方法等来制造。 但是,通过使这样的微粒分散而制造的防眩膜,凹凸的配置、形状由树脂溶液中的微粒的分 散状态、涂布状态等控制,因此难以获得意向的凹凸,对于浊度低的防眩膜,存在不能获得 充分的防眩效果的问题。此外,将这样的现有的防眩膜配置于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时,存在 容易产生整个显示面因散射光而变得发白、成为显示浑浊的颜色的所谓“泛白”的问题。此 夕卜,伴随着最近的图像显示装置的高清晰化,还具有容易产生图像显示装置的像素和防眩 膜的表面凹凸形状发生干涉、结果产生亮度分布而难以看清的所谓“晃眼”现象的问题。为 了消除晃眼,也尝试了在粘结剂树脂和分散微粒之间设置折射率差来使光散射,但将这样 的防眩膜配置在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时,由于微粒和粘结剂树脂界面的光的散射,还存在 对比度容易降低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尝试了在不含有微粒的情况下仅通过在透明树脂层的表面形成的微 细的凹凸来显现防眩性。例如,特开2002-189106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在压 花铸型和透明树脂膜之间夹有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的状态下使该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 脂固化,从而形成三维10点平均粗糙度和三维粗糙度基准面上的邻接凸部之间的平均距 离分别满足规定值的微细的凹凸,在上述透明树脂膜上设置了形成有该凹凸的电离放射线 固化性树脂层的形式的防眩膜。但是,即使利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防眩膜也难以实现足 够的防眩效果、泛白的抑制、高对比度和晃眼的抑制。此外,作为不是在显示装置的显示面配置的防眩膜而是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侧 配置的光扩散层,使用表面形成了微细凹凸的膜也公开于例如特开平6-34961号公报(专 利文献2)、特开2004-45471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2004-45472号公报(专利文献4) 等中。其中,在专利文献3、4中,作为在膜的表面形成凹凸的手法,公开了如下方法将电离 放射线固化性树脂液填充到具有使凹凸反转的形状的压花辊,使填充的树脂接触在辊凹版的旋转方向同步移动的透明基材,透明基材与辊凹版接触时,使辊凹版和透明基材之间的 树脂固化,固化的同时使固化树脂与透明基材密合后,从辊凹版将固化后的树脂和透明基 材的层合体剥离。但是,对于这样的专利文献3、4中公开的方法,能够使用的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液的组成受到限制,而且不能期待用溶剂稀释而涂布时的流平性,因此预测膜厚的均勻 性存在问题。此外,对于专利文献3、4中公开的方法,由于必须直接将树脂液填充到压花辊 凹版,为了确保凹凸面的均一性,对压花辊凹版要求高机械精度,存在压花辊的制作难的问题。其次,作为表面具有凹凸的膜的制作中使用的辊的制作方法,例如,上述专利文献 2中公开了如下方法使用金属等制作圆筒体,采用电子雕刻、蚀刻、喷砂等方法在其表面 形成凹凸。此外,特开2004-29240号公报(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采用喷珠粒(beads shot) 法制作压花辊的方法,特开2004-90187号公报(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经过在压花辊的表 面形成金属镀层的工序、对金属镀层的表面进行镜面研磨的工序以及根据需要进行喷丸处 理的工序,制作压花辊的方法。但是,这样在压花辊的表面实施了喷射处理的状态下,产生由喷射粒子的粒径分 布引起的凹凸径的分布,同时难以控制由喷射得到的凹穴的深度,在再现性良好地得到防 眩功能优异的凹凸形状方面存在问题。此外,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优选使用在铁的表面镀铬得到的辊,采用喷砂 法、喷珠粒法形成凹凸模面。还记载为了改善使用时的耐久性,优选对如此形成了凹凸的模 面实施镀铬等后使用,由此能够实现硬膜化和防腐蚀。另一方面,上述专利文献3、4各自的 实施例中记载了对铁芯表面镀铬,进行#250的液体砂喷射处理后,再次进行镀铬处理,在 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形状。但是,对于这样的压花辊的制作法,由于在硬度高的铬镀层上进行喷砂、喷珠粒, 所以难以形成凹凸,并且难以精密地控制形成的凹凸的形状。此外,如特开2004-29672号 公报(专利文献7)中也记载的那样,铬镀层依赖于成为基底的材质及其形状,常常表面粗 糙,在通过喷射形成的凹凸上形成由铬镀层产生的细小裂纹,因此存在难以对能够形成什 么样的凹凸进行设计的课题。此外,由于存在由铬镀层产生的细小裂纹,因此还存在最终得 到的防眩膜的散射特性向不优选的方向变化的问题。此外,通过压花辊母材表面的材质和 镀种的组合,精加工的辊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变化,因此为了高精度地得到需要的表面凹凸 形状,还存在必须选择适当的辊表面的材质和适当的镀种的问题。此外,即使得到了所希望 的表面凹凸形状,因镀种的不同,也有使用时的耐久性变得不足的情况。特开2000-284106号公报(专利文献8)中记载了对基材实施喷砂加工后,实施蚀 刻工序和/或薄膜的层合工序,但对于喷砂工序前设置金属镀层既没有记载也没有暗示。 此外,特开2006-53371号公报(专利文献9)中记载了研磨基材,实施喷砂加工后,实施非 电解镀镍。此外,特开2007-187952号公报(专利文献10)中记载了对基材实施镀铜或镀镍 后,进行研磨,实施喷砂加工后,实施镀铬,制作压花版,此外,特开2007-237541号公报(专 利文献11)中记载了实施镀铜或镀镍后,进行研磨,实施喷砂加工后,实施蚀刻工序或镀铜 工序后实施镀铬,制作压花版。对于这些使用喷砂加工的制法,难以在精密控制的状态下形 成表面凹凸形状,因此制作表面凹凸形状具有50 μ m以上的周期的比较大的凹凸形状。结果存在如下问题这些大的凹凸形状和图像显示装置的像素干涉,容易发生产生亮度分布 而难以看清的所谓晃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显示优异的防眩性能、同时防止泛白所致的辨识性的降 低、配置在高清晰的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时不产生晃眼而显现高对比度的防眩膜。 本专利技术的防眩膜,其为在透明支承体上形成具有微细的凹凸表面的防眩层而成的 防眩膜,上述微细凹凸表面的标高的空间频率0. 01 μ πΓ1处的能谱H12与空间频率0. 04 μ πΓ1 处的能谱H22之比H12Al22为3 15的范围内。本专利技术的防眩膜,优选上述微细凹凸表面的标高的空间频率0. 1 μ πΓ1处的能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防眩膜,其为在透明支承体上形成了具有微细的凹凸表面的防眩层而成的防眩膜,上述微细凹凸表面的标高的空间频率0.01μm↑[-1]处的能谱H↓[1]↑[2]与空间频率0.04μm↑[-1]处的能谱H↓[2]↑[2]之比H↓[1]↑[2]/H↓[2]↑[2]为3~15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谷勉宫本浩史神野亨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