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循环的膜片式流量调节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4539 阅读:2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有循环的膜片式流量调节阀。底盖开有由液体流道相连通的液体入口和循环液体出口,液体腔与液体流道相连通;第一阀块上开有锥形内腔,其下端开有液体腔,锥形内腔与阀块上的流量调节出口连通;锥形内腔内装有锥形阀芯,其上端的大圆柱体穿过第一膜片孔至第二阀块内,球形阀芯上端顶在锥形阀芯支撑杆的下端,锥形阀芯的台肩面顶在第一膜片下端;第二阀块上开有气体腔与阀块上的控制气入口连通,第二膜片中部位于第二阀块的气体腔上部;第二阀块的气体腔内的螺母内孔与锥形阀芯上端配合,螺母的下端顶在第一膜片上端,螺母的上端与第二膜片连接。该阀有效防止液体内小颗粒堵塞阀体,在保证足够流量调节范围的情况下,结构紧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流量调节阀,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有循环的膜片式流量调节阀
技术介绍
流量调节阀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这是由于流量调节阀不仅能用于闭环控 制,还能用于开环控制系统中;另外,流量调节阀的加工精度远低于伺服阀,大幅度降低了 生产成本。在大多数工业控制系统中,其控制精度和动态性能都能满足要求。目前,市场上的流量调节阀主要以电磁滑阀式结构为主。它是由比例电磁铁、阀 芯、阀套、主阀体,底座及反馈弹簧等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复位状态时,弹簧式被压缩的,阀 芯受弹簧的压力压紧于阀腔出口 ;工作时,比例电磁铁通电产生磁场,动铁芯被抬起并对阀 芯产生与弹簧弹力相反的推力;当控制电流逐渐增大使推力大于弹簧预紧力时,比例电磁 铁推动阀芯,流量调节阀打开。当线圈失电,动铁芯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恢复到初始状态,压 紧阀腔出口。上述滑阀式流量调节阀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为了保证油路密封,滑动密封面之 间的间隙很小,容易造成阀芯卡死,导致流量调节阀失效;比例电磁铁的电_力学特性以及 弹簧的力学-位移特性决定了滑阀式流量调节阀的精度,故在开环系统中,滑阀式流量调 节阀的精度主要由电磁铁的电-力学精度决定;安装精度要求较高,不适用于需要经常拆 卸的场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循环的膜片式流量调 节阀,解决了流量调节阀使用稳定性,保证足够精度的情况下结构紧凑。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由底盖、第一阀块、第一膜片、第二阀块、第二膜片和顶盖依次连接而成;其 中1)底盖的两侧分别开有由液体流道相连通的液体入口 P3和循环液体出口 P4,底盖 上开有上端大而下端小的二级阶梯孔液体腔,液体腔下端与所述液体流道相连通;二级阶 梯孔的小端装有弹簧,装在二级阶梯孔的中部的球形阀芯下端顶在弹簧上;2)第一阀块上开有上端大而下端小的锥形内腔,锥形内腔开有油槽,锥形内腔的 下端开有上端小而下端大的二级阶梯孔,底盖与第一阀块间安装套环,套环上下分别用第 二密封圈和第一密封圈密封,锥形内腔与第一阀块上的流量调节出口 P2连通,第一膜片中 部位于锥形内腔的大端孔上部;所述锥形内腔内装有锥形阀芯,锥形阀芯上端的大圆柱体 穿过第一膜片中部孔至第二阀块内,球形阀芯上端顶在锥形阀芯支撑杆的下端,锥形阀芯 的台肩面顶在第一膜片下端;3)第二阀块上开有气体腔,气体腔与第二阀块上的控制气入口 P1连通,第二膜片 中部位于第二阀块的气体腔上部;第二阀块的气体腔内装有螺母,螺母内孔与锥形阀芯上 端的圆柱体为螺纹配合,螺母的下端顶在第一膜片上端,螺母的上端与第二膜片通过螺钉连接;4)顶盖的下端面开有气体腔,气体腔与顶盖上的流道连通,流道与堵头配合。所述的弹簧的外径D1小于球形阀芯外径D2;所述的第二密封圈最小孔径d2小于球 形阀芯外径D2 ;所述的套环的最小孔径Cl1大于球形阀芯外径D2 ;锥形阀芯支撑杆杆径D3小 于第一阀块最小孔径d3;锥形阀芯锥面的锥角Ci1大于第一阀块锥面的锥角α2。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采用弹簧压缩时产生的弹力,保证了阀芯对喷嘴有足够的密封压力;阀芯 的球形阀芯有部分嵌入开有锥形槽的套环中,保证紧密的封住了循环液体出口 ;膜片式结 构有效防止液体内小颗粒堵塞阀体;循环液体出口防止了油漆等液体凝固堵塞阀体;阀芯 结构参数合理,在保证足够流量调节范围的情况下,使膜片式流量调节阀结构紧凑。主要用 于低压场合。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剖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膜片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二膜片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阀芯部分的局部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输入气压P与空载时输出流量调节出口流量Q的特征曲线。图中1、底盖;2、第一阀块;3、第二阀块;4、顶盖;5、弹簧;6、球形阀芯;7、锥形阀 芯;8、螺母;9、套环;10、第一密封圈;11、第二密封圈;12、第一膜片;13、第二膜片;14、堵 头;15、两个螺钉;16、液体腔;17、油槽;18、气体腔A、控制气入口 ;P2、流量调节出口 ;P3、 液体入口 ;P4、循环液体出口。具体实施例方式通过下述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由底盖1、第一阀块2、第一膜片12、第二阀块3、第二 膜片13和顶盖4依次连接而成;其中1)底盖1的两侧分别开有由液体流道相连通的液体入口 P3和循环液体出口 P4,底 盖1上开有上端大而下端小的二级阶梯孔液体腔16,液体腔下端与所述液体流道相连通; 二级阶梯孔的小端装有弹簧5,装在二级阶梯孔的中部的球形阀芯6下端顶在弹簧5上;2)第一阀块2上开有上端大而下端小的锥形内腔,锥形内腔开有油槽17,锥形内 腔的下端开有上端小而下端大的二级阶梯孔,底盖1与第一阀块2间安装套环9,套环9上 下分别用第二密封圈11和第一密封圈10密封,锥形内腔与第一阀块2上的流量调节出口 己连通,第一膜片12中部位于锥形内腔的大端孔上部;所述锥形内腔内装有锥形阀芯7,锥 形阀芯7上端的大圆柱体穿过第一膜片12中部孔至第二阀块3内,球形阀芯6上端顶在锥 形阀芯7支撑杆的下端,锥形阀芯7的台肩面顶在第一膜片12下端;3)第二阀块3上开有气体腔18,气体腔18与第二阀块3上的控制气入口 P1连通, 第二膜片13中部位于第二阀块3的气体腔18上部;第二阀块3的气体腔18内装有螺母8, 螺母8内孔与锥形阀芯7上端的圆柱体为螺纹配合,螺母8的下端顶在第一膜片12上端,4螺母8的上端与第二膜片13通过螺钉15连接;4)顶盖4的下端面开有气体腔,气体腔与顶盖4上的流道连通,流道与堵头14配口 O如图4所示,所述的弹簧5的外径D1小于球形阀芯6外径D2 ;所述的第二密封圈 11最小孔径d2小于球形阀芯6外径D2 ;所述的套环9的最小孔径Cl1大于球形阀芯6外径 D2 ;锥形阀芯7支撑杆杆径D3小于第一阀块最小孔径(13 ;锥形阀芯锥面的锥角α工大于第一 阀块锥面的锥角α2。具体实施例1 带有循环的膜片式流量调节阀由输入气体腔的气体压力调节球形阀芯和锥形阀 芯的位置,实现调节第一阀块液体出口 P2处液体流量大小的功能。控制气入口 P1连接压力可控的气源,气源压力控制范围优先选用0 0. 3MPa ;液 体入口 P3连接稳定的液压源,液压源压力不超过0. 6MPa ;流量调节出口 P2连接需要调节流 量的液压部件;液体循环出口 P4经过过滤回到上述稳定的液压源,完成油路循环功能。所述的弹簧在球形阀芯与底盖之间张紧;初始状态时弹簧压缩,且在球形阀芯、锥 形阀芯、螺母的运动过程中,弹簧始终保持压缩状态。如图1所示,初始状态时球形阀芯、锥形阀芯和螺母在弹簧的作用下关闭流量调 节出口 P2,液体由液体入口 P3输入带有循环的膜片式流量调节阀,并由循环液体出口 P4输 出;随着控制气入口 P1处控制气压P的增大,球形阀芯、锥形阀芯和螺母逐渐向下运动,球 阀阀座逐渐打开,流量调节出口 P2的流量随之增大;油槽保证锥形阀芯至最低位置时,膜片 式流量调节阀内腔的阀口面积仍能保证流量调节出口有足够的液体流量。如图5所示控制气入口 P1处压力P和流量调节出口 P2处流量Q拥有循序的变化 当压力P达到Pai并逐渐增大至Pa时,流量调节出口 P2处流量Q由0开始逐渐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循环的膜片式流量调节阀,其特征在于:由底盖(1)、第一阀块(2)、第一膜片(12)、第二阀块(3)、第二膜片(13)和顶盖(4)依次连接而成;其中:  1)底盖(1)的两侧分别开有由液体流道相连通的液体入口P3和循环液体出口P4,底盖(1)上开有上端大而下端小的二级阶梯孔液体腔(16),液体腔下端与所述液体流道相连通;二级阶梯孔的小端装有弹簧(5),装在二级阶梯孔的中部的球形阀芯(6)下端顶在弹簧(5)上;  2)第一阀块(2)上开有上端大而下端小的锥形内腔,锥形内腔开有油槽(17),锥形内腔的下端开有上端小而下端大的二级阶梯孔,底盖(1)与第一阀块(2)间安装套环(9),套环(9)上下分别用第二密封圈(11)和第一密封圈(10)密封,锥形内腔与第一阀块(2)上的流量调节出口P2连通,第一膜片(12)中部位于锥形内腔的大端孔上部;所述锥形内腔内装有锥形阀芯(7),锥形阀芯(7)上端的大圆柱体穿过第一膜片(12)中部孔至第二阀块(3)内,球形阀芯(6)上端顶在锥形阀芯(7)支撑杆的下端,锥形阀芯(7)的台肩面顶在第一膜片(12)下端;  3)第二阀块(3)上开有气体腔(18),气体腔(18)与第二阀块(3)上的控制气入口P1连通,第二膜片(13)中部位于第二阀块(3)的气体腔(18)上部;第二阀块(3)的气体腔(18)内装有螺母(8),螺母(8)内孔与锥形阀芯(7)上端的圆柱体为螺纹配合,螺母(8)的下端顶在第一膜片(12)上端,螺母(8)的上端与第二膜片(13)通过螺钉(15)连接;  4)顶盖(4)的下端面开有气体腔,气体腔与顶盖(4)上的流道连通,流道与堵头(14)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晓勇郑建平吕旭东陈铭王杭凯宋红晓王兆然王利刚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浙大精益机电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