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RBB1基因在制备水稻类病斑材料和调控水稻抗病菌感染能力中的应用制造技术_技高网

RBB1基因在制备水稻类病斑材料和调控水稻抗病菌感染能力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8858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RBB1基因在制备水稻类病斑材料和调控水稻抗病菌感染能力中的应用,涉及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个新的水稻类病斑基因RBB1,经发明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RBB1基因突变后,水稻表现为类病斑叶,回补后,类病斑消失,因此,RBB1基因能够用于水稻类病斑材料的制备。经发明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RBB1基因突变后,水稻抗病菌感染能力增强,因此,RBB1基因能够用于水稻抗病菌感染能力的调控,研究人员还发现由于RBB1的遗传损伤,导致水稻UDP‑GlcNAc合成减少,可用于水稻抗病菌感染能力的检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尤其是涉及一种 rbb1基因在制备水稻类病斑材料和调控水稻抗病菌感染能力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1、水稻类病斑是水稻叶片或叶鞘上出现不同颜色、大小和形状的斑点,属于自发形成的一类坏死斑叶色突变体。类病斑突变体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个物种中,在水稻、玉米、拟南芥、大麦中均有报道。植物为应对各种生物胁迫形成了一整套复杂而又被精密调控的天然免疫系统(innateimmunity)。当植物遭受病原菌攻击时,在侵染位点发生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激活系统获得性抗性,从而快速阻止病原菌的进一步侵染和扩张。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在植物抗病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被一系列元件精密调控着。当此类负调控元件发生突变后,植株叶片等部位会形成类病斑,其本质是pcd失控的一种表现形式。类病斑基因作用十分广泛,涉及包括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等很多生理生化过程。类病斑突变体通常伴随着抗病性提高、抗病反应相关物质的组成性表达,如防御反应相关基因的激活、胼胝质的积累、水杨酸含量的升高、活性氧(ros)的积累、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等现象,最后表现为植株对白叶枯病、稻瘟病等病菌抗性的增强。因此,类病斑材料是研究细胞程序性死亡,植物防卫应激反应机制的良好材料,发掘新的水稻类病斑基因对增强水稻抗病性和抗病反应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对水稻品种改良和抗病性的研究意义重大。

2、通过分析已克隆的类病斑基因生物学功能发现,影响水稻类病斑发生的途径主要有3类。(1)抗性基因的改变或过量表达启动超敏反应,造成类病斑的形成。nls1、npr1等水杨酸介导的抗病反应的调控因子都会产生类病斑表型。(2)类病斑是细胞死亡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pcd相关的任何因素都可能引发类病斑的形成。spl11、oscul3a和spl35等泛素复合体成员的变异会产生类病斑表型并提高抗病性。(3)代谢途径紊乱导致类病斑形成。四吡咯生物合成途径、脂肪酸代谢途径、尿苷二磷酸-n-乙酰葡糖胺生物合成途径、柠檬酸代谢途径等相关酶活性的改变都会产生类病斑表型。在水稻中,通过正、反向遗传学方法,目前已有超过20个类病斑基因被克隆,且大多数类病斑突变体抗病性显著提高。克隆的类病斑基因虽多,但它们行使的功能都不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影响类病斑突变分子机制的复杂性,因此,需要挖掘新的类病斑基因,完善类病斑形成的分子机理,为水稻抗病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水稻品种改良和抗病性的研究。

3、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 rbb1基因在制备水稻类病斑材料中的应用,以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种。

2、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稻类病斑材料。

3、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 rbb1基因在调控水稻抗病菌感染能力中的应用。

4、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稻抗病菌感染能力相关的标志物。

5、本专利技术的第五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检测上述标志物的试剂在检测水稻抗病菌感染能力中的应用。

6、本专利技术的第六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水稻抗病菌感染能力的试剂。

7、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 rbb1基因在制备水稻类病斑材料中的应用,所述 rbb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8、制备类病斑材料的方法包括将水稻的 rbb1基因突变。

9、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稻类病斑材料,所述水稻类病斑材料为 rbb1基因突变的水稻;

10、所述 rbb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11、作为进一步技术方案, rbb1基因突变后,突变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seq id no.3或seq id no.4中的任一项所示。

12、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 rbb1基因在调控水稻抗病菌感染能力中的应用,所述 rbb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13、突变 rbb1基因,水稻抗病菌感染能力增强。

14、作为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病菌包括白叶枯细菌或稻瘟病菌。

15、第四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稻抗病菌感染能力相关的标志物,所述标志物选自a-c中的任一项:

16、a. rbb1基因的突变基因;

17、b. rbb1基因的突变基因转录的rna;

18、c. rbb1基因的突变基因表达的蛋白;

19、所述 rbb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20、作为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 rbb1基因的突变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seq id no.3或seq id no.4中的任一项所示。

21、第五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用于检测上述标志物的试剂在检测水稻抗病菌感染能力中的应用。

22、第六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检测水稻抗病菌感染能力的试剂,所述试剂用于检测所述的标志物;

23、所述标志物选自a或b。

24、作为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试剂包括用于扩增 rbb1基因的突变基因的引物对,所述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5和seq id no.6所示;

25、和/或,所述试剂包括用于扩增 rbb1基因的突变基因转录的rna的引物对,所述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7和seq id no.8所示。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个新的水稻类病斑基因 rbb1,经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 rbb1基因突变后,水稻表现为类病斑,回补后,类病斑消失,因此, rbb1基因能够用于水稻类病斑材料的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RBB1基因在制备水稻类病斑材料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RBB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2.一种水稻类病斑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类病斑材料为RBB1基因突变的水稻;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稻类病斑材料,其特征在于,RBB1基因突变后,突变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SEQ ID NO.3或SEQ ID NO.4中的任一项所示。

4.RBB1基因在调控水稻抗病菌感染能力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RBB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病菌包括白叶枯细菌或稻瘟病菌。

6.一种水稻抗病菌感染能力相关的标志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志物选自a-c中的任一项: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标志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BB1基因的突变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SEQ ID NO.3或SEQ ID NO.4中的任一项所示。

8.用于检测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标志物的试剂在检测水稻抗病菌感染能力中的应用。

9.一种检测水稻抗病菌感染能力的试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试剂用于检测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标志物;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试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试剂包括用于扩增RBB1基因的突变基因的引物对,所述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5和SEQ ID NO.6所示;

...

【技术特征摘要】

1.rbb1基因在制备水稻类病斑材料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rbb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2.一种水稻类病斑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类病斑材料为rbb1基因突变的水稻;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稻类病斑材料,其特征在于,rbb1基因突变后,突变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seq id no.3或seq id no.4中的任一项所示。

4.rbb1基因在调控水稻抗病菌感染能力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rbb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病菌包括白叶枯细菌或稻瘟病菌。

6.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斌陈月商连光郭明亮张彬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