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带钢无锌花超薄基板超厚锌层的生产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带钢无锌花超薄基板超厚锌层的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357156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带钢无锌花超薄基板超厚锌层的生产方法,生产的带钢无锌花超薄基板超厚锌层的规格为:厚度0.8mm,720g/m2双面镀层;包括下述步骤:原料上卷,焊接工序,退火炉工序,锌锅工序,气刀工序,光整工序,钝化涂油工序和卷取工序。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生产的0.8mm厚度、720g/m2双面镀层带钢既满足耐腐蚀性要求,又有轻便宜运输、节约成本、宜深加工的优点,有效满足光伏支架用钢,冷却塔用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冶金,具体涉及一种带钢无锌花超薄基板超厚锌层的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1、镀锌板作为冶金行业的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具有耐腐蚀性强、表面质量高、加工性能好、经济适用强等特点而广泛应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新能源、海绵城市等新兴领域的大力发展对镀锌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原辅料、能源等成本不断提升,确保产品生产耐腐蚀性高、降低成本将成为市场目标。

2、由于市场对镀锌产品的防腐蚀性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可加大镀层的厚度来满足产品需要,但镀层增加将增加产品厚度,难以深加工,提高成本,现有市场在带钢厚度0.8mm无锌花720g/m2(双面)超薄基板超厚锌层的制造工艺上为空白,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其生产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钢厚度0.8mm无锌花720g/m2(双面)超薄基板超厚锌层的生产方法。

2、为解决超薄规格超厚锌层技术难题,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带钢无锌花超薄基板超厚锌层的生产方法,生产的带钢无锌花超薄基板超厚锌层的规格为:厚度0.8mm,双面镀层720g/m2;

4、包括下述步骤:原料上卷,焊接工序,退火炉工序,锌锅工序,气刀工序,光整工序,钝化涂油工序和卷取工序。

5、优选的,所述退火炉工序,进行炉区温度和炉内气氛控制。

6、优选的,炉区温度控制包括板温逐区控制:明火段板温700±10℃,辐射管段板温670±10℃,均热段600±10℃,冷却段冷却温度中间板温480±5℃,两侧板温520±5℃。

7、优选的,炉内气氛控制:炉内氮气量通入为200~240m3/h,炉内氢气控制为50~60m3/h,炉内氧含量控制为≤70ppm、炉内露点控制为≤-40℃。

8、优选的,所述锌锅工序,控制锌液温度和锌液成分;锌液温度为460~465℃,锌液成分al质量含量0.21~0.22%,fe质量含量≤0.02。

9、优选的,所述气刀工序,气刀基本参数为气刀距带钢距离30~35mm,气刀压力45~50mbar,气刀距液面高度85~90mm,气刀角度-1~0°,气刀刀唇间隙中间1.25~1.35mm,两侧分别以0.02mm递增,最外侧1.45~1.55mm。

10、优选的,所述光整工序,包括轧制力控制、延伸率控制和工作辊表面处理。

11、优选的,轧制力控制为3000~4000kn;

12、延伸率控制为1.0~1.4%;

13、工作辊表面处理为毛化加工,辊面粗糙度ra:3.0~4.0μm,毛化点密度:≥70点/mm2。

14、优选的,所述卷取工序,包括卷取张力控制和错边卷取控制。

15、优选的,卷取张力控制为15-25kn;

16、错边卷取控制为周期长度130-140cm,幅度15-20cm,边部陡度20-25%。

17、本专利技术的设计思路:生产带钢厚度0.8mm无锌花720g/m2(双面)超薄基板超厚锌层产品的难点在于性能、锌层重量与表面质量,只有各项条件都满足的产品才可满足市场需求:

18、退火炉工序控制:明火段板温700±10℃,辐射管段板温670±10℃,均热段600±10℃,适当提高明火段温度可提高加热率,辐射管段与均热段使带钢充分还原。冷却段冷却温度中间板温480±5℃,两侧板温520±5℃,较高的冷却温度可保持锌锅温度稳定(460℃-465℃),有利于fe2al5中间粘附层的形成,但带钢入锌锅温度不易过高,铁在锌锅中的熔解主要发生在带钢刚入锌锅,还没有形成fe2al5粘附层的时候,过高的带温会使入锌锅带钢周围的锌液温度升高,粘附层没有形成就会造成铁损增大,析出fe2al5造成锌渣缺陷。冷却段两侧板温需比中间板温高,可减轻厚锌层带钢边厚问题。炉内氮气量通入为200~240m3/h,炉内氢气控制为50~60m3/h,炉内氧含量控制为≤70ppm、炉内露点控制为≤-40℃,此厚锌层退火炉参数保证了带钢在还原性气氛中还原成“纯铁”,确保不会发生漏镀缺陷,满足性能需要。

19、本专利技术气刀工序中,气刀基本参数为气刀距带钢距离30~35mm,气刀压力45~50mbar,气刀距液面高度85~90mm,气刀角度-1~0°,气刀刀唇间隙中间1.25~1.35mm,两侧分别以0.02mm递增,最外侧1.45~1.55mm。本套气刀参数可有效解决超薄基板超厚锌层产品常见的边部斜疤、表面立疤、边厚、新流纹等缺陷,例如边部斜疤缺陷产生原因为气刀距离带钢较近,边部气流加强刮锌能力,破坏边部锌层,产生斜疤,另外如果带钢出锌锅时边浪严重,会加重斜疤缺陷产生,故设定气刀距带钢距离30~35mm,气刀压力45~50mbar可有效减少边部斜疤缺陷产生;边厚缺陷产生原因主要是带钢出锌锅时边部冷却过快,锌层凝固气刀无法削去多余的锌层,产生边厚,故设定气刀距液面高度85~90mm,气刀角度-1~0°可减轻边厚缺陷。

20、本专利技术锌锅工序中,锌液温度为460~465℃,锌液成分al含量0.21~0.22%,fe含量≤0.02。锌液温度通常作为一个常数进行控制,如果温度过高,则带钢的铁损量将呈抛物线关系倍增,铁损量的增大将造成底渣的大量生成,造成锌液的污染,其结果不但造成锌的损耗,锌渣粘在带钢表面就造成了表面锌粒缺陷。锌液温度越低其流动性能越差,粘度越大,在相同条件下带钢的表面带锌量就越大,气刀刮锌变的困难。锌液中的al含量对fe2al5粘附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锌液中的al含量过高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使成本增加,且极易氧化形成al2o3浮渣,大量的浮渣会给镀锌操作带来困难,难以控制镀层表面质量。铝含量过低时,容易形成底渣,造成锌渣缺陷。本锌锅工序参数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21、本专利技术卷取工序中,卷取张力控制为15-25kn、错边卷取控制为周期长度130-140cm,幅度15-20cm,边部陡度20-25%。较小的张力控制与适配的错边卷取量可避免因超厚锌层产品边厚缺陷造成的卷取边浪缺陷。

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23、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生产工艺参数极具实用性,所生产的带钢厚度0.8mm无锌花720g/m2(双面)超薄基板超厚锌层产品性能优异,锌层粘附性好,表面质量较高,有着较轻、较薄和易加工的优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钢无锌花超薄基板超厚锌层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生产的带钢无锌花超薄基板超厚锌层的规格为:厚度0.8mm,双面镀层720g/m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火炉工序,进行炉区温度和炉内气氛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炉区温度控制包括板温逐区控制:明火段板温700±10℃,辐射管段板温670±10℃,均热段600±10℃,冷却段冷却温度中间板温480±5℃,两侧板温520±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炉内气氛控制:炉内氮气量通入为200~240m3/h,炉内氢气控制为50~60 m3/h,炉内氧含量控制为≤70PPM、炉内露点控制为≤-4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锌锅工序,控制锌液温度和锌液成分;锌液温度为460~465 ℃,锌液成分AL质量含量0.21~0.22%,Fe质量含量≤0.0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刀工序,气刀基本参数为气刀距带钢距离30~35mm,气刀压力45~50mbar,气刀距液面高度85~90mm,气刀角度-1~0°,气刀刀唇间隙中间1.25~1.35mm,两侧分别以0.02mm递增,最外侧1.45~1.5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整工序,包括轧制力控制、延伸率控制和工作辊表面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轧制力控制为3000~4000KN;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卷取工序,包括卷取张力控制和错边卷取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卷取张力控制为15-25KN;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钢无锌花超薄基板超厚锌层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生产的带钢无锌花超薄基板超厚锌层的规格为:厚度0.8mm,双面镀层720g/m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火炉工序,进行炉区温度和炉内气氛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炉区温度控制包括板温逐区控制:明火段板温700±10℃,辐射管段板温670±10℃,均热段600±10℃,冷却段冷却温度中间板温480±5℃,两侧板温520±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炉内气氛控制:炉内氮气量通入为200~240m3/h,炉内氢气控制为50~60 m3/h,炉内氧含量控制为≤70ppm、炉内露点控制为≤-4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锌锅工序,控制锌液温度和锌液成分;锌液温度为46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震宇贾海超吴一浩高岩崔鑫胜卢靖峰丁国军
申请(专利权)人:河钢股份有限公司承德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