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上装密闭液体加注装置,包括上过渡管,上过渡管的上管口与进油管下管口对接,其下管口与下过渡管的上管口对接,在上过渡管内设有气体分离管,气体分离管的上管口与出气管下管口对接,出气管的上端伸出进油管外;在下过渡管内固定有导向管,导向管的下端面与气体分离管的上端面贴合,相邻两连接条间形成有第一过油孔;在导向管下部固套有镶板,在镶板上方设有过油座,该过油座与连接条之间设有复位机构;在导向管内设有内管,该内管的外圆周上部设有第一台阶,该第一台阶与导向管内壁贴合,在内管管壁下部开有过气孔。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加注液体的同时能进行气体回收,有效避免了污染环境,且可靠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液体装卸设备技术领 域,具体地说,涉及上装密闭液体加注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广泛采用鹤管向火车槽车或汽车罐车装卸有毒、易挥发的液体介质,并 且鹤管的出油端连有上装密闭装置,该上装密闭装置一般配备在加油站内。由于多数液体 介质特别是轻油(如汽油)存在挥发现象,为了防止环境污染、避免浪费资源,在装卸液体 介质的时候需回收挥发掉的气体。本专利技术人在先申请了一种鹤管用磁性密闭装置,它包括 磁封板和套管,磁封板的中心孔内穿有套管,在该磁封板上嵌装有呈圆周分布的磁钢,在所 述磁封板上方的所述套管上固套有上封板,该上封板与所述磁封板经折皱形皮囊连接,该 皮囊套装在所述套管上,所述上封板上设有气体回收口,该气体回收口与皮囊相通。它虽 然能同时实现加注液体和气体回收的功能,但主要还是为了解决罐车的罐口的位移补偿问 题;且皮囊寿命短、极易损坏,皮囊损坏后就会导致泄漏,从而导致传统装置的可靠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靠性较好的上装密闭液体加注装置, 以同时实现加注液体和气体回收。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上装密闭液体加注装置,其关键在于包括进油管、 出气管、和上、下过渡管,其中上过渡管的上管口与所述进油管下管口对接,该上过渡管的 下管口与下过渡管的上管口对接,在上过渡管内设有气体分离管,该气体分离管的上管口 与所述出气管下管口对接,该出气管的上端穿出进油管的侧管壁;在所述下过渡管内经连 接条固定有导向管,且相邻两连接条间形成有第一过油孔;所述导向管的上端面与气体分 离管下端面贴合,在导向管的下部固套有镶板,在镶板的上方设有过油座,该过油座包括外 管和内套,其中内套活套在导向管上,且该内套经连接片固定在外管内,在该连接片与所述 连接条之间设有复位机构,所述外管的外壁与下过渡管内壁接触,并在外管的外壁下部设 有水平凸块,该水平凸块的外端位于下过渡管和镶板的外侧;在所述导向管内设有内管,该 内管与所述气体分离管及出气管相通,在所述内管的管壁下部开有过气孔。本专利技术设置在加油站内,且本装置的进油管与鹤管相连,出气管与气体回收装置 相连,在火车槽车或汽车罐车上设有下装密闭液体加注装置,该下装置与本装置完全匹配, 且配套使用。当火车槽车或汽车罐车开入加油站内加注液体时,将本装置与所述下装密闭 液体加注装置装配在一起,此时下装密闭液体加注装置向上推动本装置的过油座,打通油 道,液体介质(如汽油)经加油管、第一过油孔和过油座流向所述下装密闭液体加注装置, 加注到火车槽车或汽车罐车上,同时,挥发掉的气体经下装密闭液体加注装置及本装置的 内管、气体分离管和出气管,挥发到与出气管相连的气体回收装置,被回收再利用。采用以 上技术方案,本装置在加注液体(如汽油)的同时,能进行气体回收,可有效防止环境污染、 避免浪费资源,不仅可用于加注液体,而且还能推广运用于加注其他液体介质。另外,本装置的各种管件为钢件,钢件之间为刚性连接,且各部件的连接处有密封圈或O型圈密封,以 保证本装置的密闭性、可靠性,并能避免在先申请的鹤管用磁性密闭装置存在的缺陷。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弹簧、支撑杆和套管,其中套管的上部固定在连接条上,所述支 撑杆的上部穿过该套管后,伸入气体分离管内,支撑杆的下端与过油座连接片固定;在支撑 杆外套有所述弹簧,该弹簧的一端靠在过油座连接片上,另一端靠在套管内壁上端的第一 台阶上。以上结构便于过油座复位,以便停止加注液体时封闭油道,防止泄露,且结构简单、 性能可靠。 在所述内管下方设有半球块,该半球块的上部伸入内管内,并通过螺纹与内管固 定,在半球块下部开有径向孔,在半球块的中心处开有轴向孔,该轴向孔与所述径向孔相 通;在所述内管内竖直设有探头管,该探头管的下管口与所述轴向孔相通,在探头管外圆周 的下部设有第二台阶,该第二台阶卡在半球块和第三台阶之间,第三台阶设在内管的内壁 下部,并位于所述过气孔下方。在所述探头管内可安装液位探头,该液位探头的电缆线从出 气管管壁上的通孔伸到外界,并与液体加注装置相连。快加满油时,液体介质会经径向孔和 轴向孔流向探头管内,并接触到液位探头,该液位探头检测到这个信号后,通过电缆线将该 信号反馈给液体加注装置,使液体加注装置停止加注液体,进而防止液体介质溢到火车槽 车或汽车罐车外。作为优化,将所述下过渡管、连接条和导向管做成一体式结构。为了牢靠固定气体分离管,在所述气体分离管外分布有安装条,该安装条的外端 固定在上过渡管内壁上,且相邻两安装条之间形成有第二过油孔,该第二过油孔与所述第 一过油孔相通。作为优化,将所述上过渡管、气体分离管和安装条做成一体式结构。在所述油气分离管与导向管之间设有环形板,该环形板的上板面与油气分离管下 端面贴合,其下板面与导向管的上端面贴合,且该环形板的边沿卡在上过渡管内壁下端的 第四台阶上;所述环形板中央的通孔位于油气分离管内,在该通孔周围的环形板上开有通 油孔,该通油孔与所述第一、二过油孔相通,所述环形板主要用于固定内管。为了牢靠固定所述内管,在所述内管外圆周的上部设有第五台阶,该第五台阶与 所述环形板下板面贴合,内管的上端伸入气体分离管内,并在内管的上端部套装有圆螺母。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加注液体的同时能进行气体回收,有效避 免了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且密封性好、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上过渡管3的俯视图。图3为图1中下过渡管4的俯视图。图4为图1中下过渡管4的仰视图。图5为图1中过油座10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 5所示,本专利技术由进油管1、出气管2、上过渡管3、下过渡管4、气体分离 管5、连接条6和导向管7等部件构成,其中上过渡管3的上管口与所述进油管1的下管口 对接,并通过焊接固定,进油管1的上管口与连接管23的下管口对接固定,连接管23的上 管口与鹤管(图中未画出)相连,且连接管23活动安装,这样就顺便解决了因重力而引起 的位移补偿问题。在所述上过渡管3外圆周的下部设有下安装台阶3a,下过渡管4外圆周 的上部对应设有上安装台阶4a。所述上过渡管3的下管口与下过渡管4的上管口对接后, 上安装台阶3a与下安装台阶4a贴合,并经从上往下设置的螺钉(图中未标出)固定。为 了便于将本装置与所述下装密闭液体加注装置装配在一起,在上过渡管3外套装有手柄螺 母24,该手柄螺母24的下端靠在所述下安装台阶3a上。在所述下过渡管4的管壁下端竖 直开有四个缺口 25,这四个缺口 25沿下过渡管4的周向均勻分布。 从图1 5中可看出,在所述上过渡管3内设有气体分离管5,该气体分离管5外 均勻分布有四根安装条18,这四根安装条18的外端固定在上过渡管3内壁上,且相邻两安 装条18之间形成有第二过油孔19,该第二过油孔19为弧形结构。作为优化,现将所述上过 渡管3、气体分离管5和安装条18做成一体式结构。所述气体分离管5的上管口缩口,出气 管2的下管口对气体分离管5的上管口对接,并插入所述缩口中,最后通过焊接固定。所述 出气管2的上端穿过进油管1管壁上部的通孔后,伸出进油管1外,并与气体回收装置(图 中未画出)相连。从图1 5中可进一步看出,在所述下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上装密闭液体加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油管(1)、出气管(2)、和上、下过渡管(3、4),其中上过渡管(3)的上管口与所述进油管(1)下管口对接,该上过渡管(3)的下管口与下过渡管(4)的上管口对接,在上过渡管(3)内设有气体分离管(5),该气体分离管(5)的上管口与所述出气管(2)下管口对接,该出气管(2)的上端穿出进油管(1)的侧管壁;在所述下过渡管(4)内经连接条(6)固定有导向管(7),且相邻两连接条(6)间形成有第一过油孔(8);在所述导向管(7)的下部固套有镶板(9),在镶板(9)的上方设有过油座(10),该过油座(10)包括外管(10a)和内套(10b),其中内套(10b)活套在导向管(7)上,且该内套(10b)经连接片(10c)固定在外管(10a)内,在该连接片(10c)与所述连接条(6)之间设有复位机构,所述外管(10a)的外壁与下过渡管(4)内壁接触,并在外管(10a)的外壁下部设有水平凸块(11),该水平凸块(11)的外端位于下过渡管(4)和镶板(9)的外侧;在所述导向管(7)内设有内管(12),该内管(12)与所述气体分离管(5)及出气管(2)相通,在所述内管(12)的管壁下部开有过气孔(12a)。...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世云,左国传,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耐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