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全向轮及移动设备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全向轮及移动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0714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7 20: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全向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全向轮及移动设备,全向轮包括轮毂、若干个支架、大滚轮和小滚轮,支架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大轮支撑位和小轮支撑位,各支架绕轮毂周向正反交替排列,任一支架的大轮支撑位与其一侧相邻支架的大轮支撑位同轴正对,小轮支撑位与其另一侧相邻支架的小轮支撑位同轴正对,从而使各个支架之间形成了交替排列的大轮安装位和小轮安装位,各个大滚轮、小滚轮分别一一对应安装在大轮安装位、小轮安装位并通过其两侧的支架进行支撑。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全向轮,装配方便,零件互换性好,制造安装成本低,而且轮胎面连贯性好,使用时不易产生噪声和震动,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运行稳定性、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全向轮,具体是一种全向轮及移动设备


技术介绍

1、全向轮是一种能实现两个方向滚动的轮,常见结构是由多个滚轮围合形成全向轮,全向轮整体可绕其中心轴旋转,每个滚轮还可绕自身中心轴旋转,从而使安装多组此全向轮的移动设备,可以实现360度全向移动,减小移动设备的转弯半径。

2、现有的全向轮主要分为单排全向轮和多排全向轮。多排全向轮是通过多排相互交错布置的滚轮组成投影连贯的轮胎面,轮胎面尺寸较大,对路面平整度要求高,但由于胎面错位,导致高速运时颠簸利害,而且结构较复杂,造价较高,安装麻烦。而单排全向轮是通过交替排的大滚轮、小滚轮组成轮胎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多排全向轮的缺陷。但传统的单排全向轮,各个滚轮之间的间隙较大,导致全向轮的连贯性较差,因此会产生比较大的噪声和震动。

3、为了解决单排全向轮连贯性差的问题,通常是利用两个小滚轮支架实现对大滚轮的固定,但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存在装配困难、使用时仍然容易产生噪声和震动以及运行稳定性较差的问题。为了解决装配困难问题,目前有些单排全向轮将各个滚轮均设置为两段或多段的分体式结构并由对应支架的两侧进行悬挂式安装,但是这种分体式滚轮会导致轮胎面连贯性较差,使用时容易产生噪声和震动,另外,由于采用单侧悬挂式安装,滚轮的转轴与支架的连接端需要承受较大的弯矩,会影响全向轮的结构强度、运行稳定性、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任务之一是提供一种全向轮,装配方便,零件互换性好,制造安装成本低,而且轮胎面连贯性好,使用时不易产生噪声和震动,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运行稳定性、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任务之二是提供一种采用该全向轮的移动设备。

2、本专利技术任务之一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3、一种全向轮,包括轮毂,以及若干个支架、大滚轮和小滚轮,大滚轮的外径大于小滚轮的外径,支架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大轮支撑位和小轮支撑位,大轮支撑位和小轮支撑位的位置相错开且二者轴线不平行,各支架绕轮毂周向正反交替排列并与之进行直接或间接固定连接,任一支架的大轮支撑位与其一侧相邻支架的大轮支撑位同轴正对,小轮支撑位与其另一侧相邻支架的小轮支撑位同轴正对,从而使各个支架之间形成了交替排列的大轮安装位和小轮安装位,各个大滚轮、小滚轮分别一一对应安装在大轮安装位、小轮安装位并通过其两侧的支架进行支撑。

4、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架为一体式z形弯折结构,其中支架的内端朝向所述轮毂的轴心,支架的外端处设有所述小轮支撑位,靠近支架外端的第一转角处设有所述大轮支撑位,所述大滚轮的轴向两端设有能够容纳支架外端及第一转角的内凹空间,从而使所述小滚轮能部分伸入内凹空间中。

5、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架的内端设有圆弧面,并通过该圆弧面与所述轮毂的外圆周相贴合。

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轮毂的两端通过止口结构定位安装了两个连接板,所述支架上靠近内端的部分为连接部,各个支架的连接部均位于两个连接板之间,且其上设有至少一个供铆钉穿过的第一安装孔,连接板上设有对应的第二安装孔,各支架均通过至少一个铆钉与两侧的连接板固定连接在一起。

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大滚轮包括大轮胎面、大轮芯、大轮轴和第一轴承,大轮胎面与大轮芯固接,大轮轴通过第一轴承与大轮芯进行可转动连接,所述大轮支撑位处设有用于配合大轮轴的第一轴孔,大轮轴的两端分别穿过相邻两个所述支架上的第一轴孔并通过第一螺钉与两个支架进行固定连接,大轮轴的两端还设有用于对支架进行轴向限位的阶梯结构;所述小滚轮包括小轮胎面、小轮芯、小轮轴和第二轴承,小轮胎面与小轮芯固接,小轮轴通过第二轴承与小轮芯进行可转动连接,小轮轴的两端分别设有缺口结构,所述小轮支撑位处设有配合小轮轴的第二轴孔,小轮轴的两端分别穿过相邻两个支架上的第二轴孔,并通过缺口结构对小轮轴进行周向定位和轴向定位。

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其中一个小滚轮为可压缩小滚轮,可压缩小滚轮的小轮轴为分体式设计,包括左小轮轴、右小轮轴和压缩弹簧,左小轮轴和/或右小轮轴的一端设有轴孔并进行套接,压缩弹簧置于轴孔内且两端分别弹性抵顶左小轮轴和右小轮轴。

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全向轮还包括主轴,所述轮毂与主轴的一端通过两个第三轴承进行可转动连接,两个第三轴承之间安装一个隔套进行轴向定位,主轴的端部安装垫圈和第二螺钉,将轮毂与主轴进行轴向固定。

10、本专利技术任务之二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11、一种移动设备,包括移动设备主体和安装在移动设备主体上的前面所述的全向轮。

12、和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全向轮,主要具有以下创新点:①利用若干个结构完全相同的支架绕轮毂周向正反交替排列,便在轮毂周向形成了交替的大轮安装位和小轮安装位,各个大滚轮、小滚轮均能够通过两侧的支架进行支撑,该结构设计使得装配极为灵活方便,各个滚轮均可以为预装好的模块化结构,装配时各个滚轮与支架逐个按顺序拼装即可,装配难度低,效率高;而且零件互换性好,制造安装成本低;另外,相比单侧悬挂式安装,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运行稳定性、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进一步,各个滚轮也均不需要采用分体式结构,轮胎面连贯性好,使用时不容易产生噪声和震动。②支架为一体式z形弯折结构,利用其外端及第一转角处分别设置小轮支撑位和大轮支撑位,从而使支架外端、第一转角以及部分小滚轮能够伸入大滚轮两端的内凹空间中,使大滚轮、小滚轮的间隙更小,全向轮的结构更加紧凑,轮胎面的连贯性更好。③通过在支架内端设置圆弧面与轮毂外圆周相贴合,利用轮毂圆周面对各支架进行径向定位,能够使各个支架均与轮毂保持同心,保证全向轮外圆行走面装配圆度,且能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和质量。④通过设置两个连接板来固定连接支架和轮毂,并利用铆钉将所有支架及两侧的连接板固定连接在一起,能够消除各滚轮的安装间隙,避免出现滚轮松动现象,且亦能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和质量。⑤通过将其中一个小滚轮设计为可压缩小滚轮,可压缩小滚轮的小轮轴做分体式设计,分两段安装,将该小滚轮作为最后安装的滚轮,对位后沿支架导向斜槽下压该可压缩小滚轮,其小轮轴长度收缩,压到第二轴孔位置后,小轮轴两端由压缩弹簧作用力伸长插入支架的第二轴孔内,小轮轴与支架完成装配,从而能有效解决最后一个小滚轮安装难的问题。

13、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向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轮毂,以及若干个支架、大滚轮和小滚轮,大滚轮的外径大于小滚轮的外径,支架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大轮支撑位和小轮支撑位,大轮支撑位和小轮支撑位的位置相错开且二者轴线不平行,各支架绕轮毂周向正反交替排列并与之进行直接或间接固定连接,任一支架的大轮支撑位与其一侧相邻支架的大轮支撑位同轴正对,小轮支撑位与其另一侧相邻支架的小轮支撑位同轴正对,从而使各个支架之间形成了交替排列的大轮安装位和小轮安装位,各个大滚轮、小滚轮分别一一对应安装在大轮安装位、小轮安装位并通过其两侧的支架进行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为一体式Z形弯折结构,其中支架的内端朝向所述轮毂的轴心,支架的外端处设有所述小轮支撑位,靠近支架外端的第一转角处设有所述大轮支撑位,所述大滚轮的轴向两端设有能够容纳支架外端及第一转角的内凹空间,从而使所述小滚轮能部分伸入内凹空间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轮,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支架的内端设有圆弧面,并通过该圆弧面与所述轮毂的外圆周相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的两端通过止口结构定位安装了两个连接板,所述支架上靠近内端的部分为连接部,各个支架的连接部均位于两个连接板之间,且其上设有至少一个供铆钉穿过的第一安装孔,连接板上设有对应的第二安装孔,各支架均通过至少一个铆钉与两侧的连接板固定连接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滚轮包括大轮胎面、大轮芯、大轮轴和第一轴承,大轮胎面与大轮芯固接,大轮轴通过第一轴承与大轮芯进行可转动连接,所述大轮支撑位处设有用于配合大轮轴的第一轴孔,大轮轴的两端分别穿过相邻两个所述支架上的第一轴孔并通过第一螺钉与两个支架进行固定连接,大轮轴的两端还设有用于对支架进行轴向限位的阶梯结构;所述小滚轮包括小轮胎面、小轮芯、小轮轴和第二轴承,小轮胎面与小轮芯固接,小轮轴通过第二轴承与小轮芯进行可转动连接,小轮轴的两端分别设有缺口结构,所述小轮支撑位处设有配合小轮轴的第二轴孔,小轮轴的两端分别穿过相邻两个支架上的第二轴孔,并通过缺口结构对小轮轴进行周向定位和轴向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小滚轮为可压缩小滚轮,可压缩小滚轮的小轮轴为分体式设计,包括左小轮轴、右小轮轴和压缩弹簧,左小轮轴和/或右小轮轴的一端设有轴孔并进行套接,压缩弹簧置于轴孔内且两端分别弹性抵顶左小轮轴和右小轮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向轮还包括主轴,所述轮毂与主轴的一端通过两个第三轴承进行可转动连接,两个第三轴承之间安装一个隔套进行轴向定位,主轴的端部安装垫圈和第二螺钉,将轮毂与主轴进行轴向固定。

8.一种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设备主体和安装在移动设备主体上的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全向轮。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向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轮毂,以及若干个支架、大滚轮和小滚轮,大滚轮的外径大于小滚轮的外径,支架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大轮支撑位和小轮支撑位,大轮支撑位和小轮支撑位的位置相错开且二者轴线不平行,各支架绕轮毂周向正反交替排列并与之进行直接或间接固定连接,任一支架的大轮支撑位与其一侧相邻支架的大轮支撑位同轴正对,小轮支撑位与其另一侧相邻支架的小轮支撑位同轴正对,从而使各个支架之间形成了交替排列的大轮安装位和小轮安装位,各个大滚轮、小滚轮分别一一对应安装在大轮安装位、小轮安装位并通过其两侧的支架进行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为一体式z形弯折结构,其中支架的内端朝向所述轮毂的轴心,支架的外端处设有所述小轮支撑位,靠近支架外端的第一转角处设有所述大轮支撑位,所述大滚轮的轴向两端设有能够容纳支架外端及第一转角的内凹空间,从而使所述小滚轮能部分伸入内凹空间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轮,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支架的内端设有圆弧面,并通过该圆弧面与所述轮毂的外圆周相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的两端通过止口结构定位安装了两个连接板,所述支架上靠近内端的部分为连接部,各个支架的连接部均位于两个连接板之间,且其上设有至少一个供铆钉穿过的第一安装孔,连接板上设有对应的第二安装孔,各支架均通过至少一个铆钉与两侧的连接板固定连接在一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青黄元馨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银狐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