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28947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7 20: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隧道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包括:第一污水处理系统,所述第一污水处理系统设置在在衬砌已完成段进行污水处理;第二污水处理系统,所述第二污水处理系统设置在仰拱衬砌已完成拱墙衬砌未完成段进行污水处理,第三污水处理系统,所述设置在二次衬砌未施工段进行污水处理。大大减少污水体量、降低污水处理成本高、降低抽排水水管及水泵损耗率、缩短掌子面施工生产供水长度、节约洞内沉淀池清淤费用、大大降低水污染事件发生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工程施工,具体为一种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


技术介绍

1、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生态,维护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随着铁路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高原隧道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独特、敏感、抗干扰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弱,生态环保要求高,对于富水反坡隧道施工产生的废水,全部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则污水体量大、污水处理成本高、抽排水水管及水泵损耗率高、易引发水污染问题,易引发水污染问题。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清污分流方式,可实现部分清水供现场施工使用,部分清水直排,从源头减少隧道施工污水的产生,有效解决隧道污水处理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减少掌子面爆破后抽排水压力,缩短掌子面排水时间,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反坡富水隧道传统排水方式中污水体量大、污水处理成本高、抽排水水管及水泵损耗率高等问题,提供一种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

2、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包括:

3、第一污水处理系统,所述第一污水处理系统设置在在衬砌已完成段进行污水处理,所述第一污水处理系统包括:

4、清水固定泵站,所述清水固定泵站设置在隧道仰拱填充低侧,清水固定泵站每隔固定距离设置有一级,用于收集清水;

5、固定污水泵站,所述固定污水泵站设置在隧道仰拱填充低侧,固定污水泵站每隔固定距离设置有一级,用于收集污水;

6、第二污水处理系统,所述第二污水处理系统设置在仰拱衬砌已完成拱墙衬砌未完成段进行污水处理,第二污水处理系统包括:

7、设置在仰拱填充面两侧的清水沟,两侧的清水沟与清水仓连通,清水仓每隔固定距离设置有一级,清水仓与上级的清水固定泵站连通;

8、设置在仰拱填充面低侧的污水沟,污水沟与污水仓连通,污水仓每隔固定距离设置有一级,污水仓与上级固定污水泵站连通;

9、第三污水处理系统,所述设置在二次衬砌未施工段进行污水处理,第三污水处理系统包括:

10、移动式清水收集箱,所述移动式清水收集箱收集初期支护面股状水及未受污染的清水、以及上游未收集至清水仓的清水,并连接上级的清水仓;

11、污水临时集水坑,所述污水临时集水坑连接上级的污水仓。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污水临时集水坑在距掌子面5~10米位置设置,用于收集掌子面施工生产污水。

13、在一些实施例中,初期支护面股状水及未受污染的清水通过初支面引流管引排至移动式清水收集箱;

14、上游未收集至清水仓的清水通过清水引流管引排至移动式清水收集箱,移动式清水收集箱通过小型离心泵抽排至上级清水仓。

15、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侧清水沟的高程不同,低侧的清水沟与清水仓连通,高侧的清水沟与清水仓之间通过横向清水排水管连通。

16、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侧的清水沟在连通位置下游设置挡水块将上游清水全部截流至清水仓,清水仓在下游紧贴初期支护设置挡水墙,用于增加清水仓容量,清水仓清水经潜水泵抽排至清水固定泵站。

17、在一些实施例中,低侧的清水沟与清水固定泵站通过清水排水管连通,高侧的清水沟与清水固定泵站采用横向清水排水管连通。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清水固定泵站包括:

19、第一蓄水池,所述第一蓄水池用于存储清水仓抽排进入的清水;

20、第一排水池,第一蓄水池经溢流排入第一排水池,第一排水池内设置离心泵组和水下搅拌器,离心泵组开启时同步开启水下搅拌器将清水抽排至上级固定泵站接力抽排至洞外,经监测合格后排放。

21、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污水泵站包括:

22、第二蓄水池,所述第二蓄水池用于存储污水仓抽排进入的污水;

23、沉淀池,第二蓄水池溢流至沉淀池;

24、第二排水池,沉淀池的污水经过初沉后溢流至第二排水池,第二排水池内设置离心泵组,经离心泵组排至上级污水固定泵站,接力抽排至洞外污水处理系统,经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经检测合格后排放。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污水仓和清水仓垂直于隧道轴线方向设置,每隔60-80m设置一处。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清水固定泵站和固定污水泵站设置在仰拱填充低侧,垂直于隧道轴线方向设置,每隔800m左右设置一处。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8、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能够形成一种经济、高效、节能、环保的隧道排水方式,与传统的隧道混合抽排方式相比,大大减少污水体量、降低污水处理成本高、降低抽排水水管及水泵损耗率、缩短掌子面施工生产供水长度、节约洞内沉淀池清淤费用、大大降低水污染事件发生概率,同时减少掌子面爆破后抽排水压力,缩短掌子面排水时间,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具有极其广泛的推广价值。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临时集水坑(1)在距掌子面5~10米位置设置,用于收集掌子面施工生产污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期支护面股状水及未受污染的清水通过初支面引流管(3)引排至移动式清水收集箱(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清水沟(5)的高程不同,低侧的清水沟与清水仓(12)连通,高侧的清水沟与清水仓(12)之间通过横向清水排水管(10)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侧的清水沟(5)在连通位置下游设置挡水块(7)将上游清水全部截流至清水仓(12),清水仓(12)在下游紧贴初期支护设置挡水墙(8),用于增加清水仓(12)容量,清水仓(12)清水经潜水泵抽排至清水固定泵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侧的清水沟(5)与清水固定泵站(21)通过清水排水管(14)连通,高侧的清水沟(5)与清水固定泵站(21)采用横向清水排水管(10)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固定泵站(21)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污水泵站(22)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仓(11)和清水仓(12)垂直于隧道轴线方向设置,每隔60-80m设置一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固定泵站(21)和固定污水泵站(22)垂直于隧道轴线方向设置,每隔800m设置一级。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临时集水坑(1)在距掌子面5~10米位置设置,用于收集掌子面施工生产污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期支护面股状水及未受污染的清水通过初支面引流管(3)引排至移动式清水收集箱(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清水沟(5)的高程不同,低侧的清水沟与清水仓(12)连通,高侧的清水沟与清水仓(12)之间通过横向清水排水管(10)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水反坡隧道清污分流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侧的清水沟(5)在连通位置下游设置挡水块(7)将上游清水全部截流至清水仓(12),清水仓(12)在下游紧贴初期支护设置挡水墙(8),用于增加清水仓(12)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宏伟吴燕升王仲达包烨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