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明挖隧道上跨既有电力区间施工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明挖隧道上跨既有电力区间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575045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6 17: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明挖隧道上跨既有电力区间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电力隧道原始数据采集;S2、对电力盾构区间点位布设监测点位布置,隧道侧壁应布置静力水准仪,在隧道拱顶和两侧拱腰位置布置测缝计;S3、场地整平,防汛墙、截水沟施工;S4、加固体系施工;S5、进行围护结构施工,包括支护体系、止水体系和抗浮体系;S6、进行基坑开挖施工;S7、进行隧道结构的施工及回填。本工法能够有效控制既有电力盾构区间上浮变形,在不影响既有电力盾构区间的前提下,保证既有电力盾构区间与拟建隧道结构在施工期及运营期的安全和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应用于明挖隧道上跨既有电力区间施工方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施工,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明挖隧道上跨既有电力区间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在城市交通建设过程中,项目实施周边环境复杂,管线种类多且分布复杂,其中电力管线迁改最为困难,且安全防护等级要求高。如何有效控制既有电力区间变形和保证施工进度将成为项目实施的难点和关键点。如果对既有拟建隧道进行线路调整,势必会造成工程量扩大,施工期延长,造价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明挖隧道上跨既有电力区间施工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既有电力区间上浮变形,在不影响既有电力区间的正常运行前提下,保证了既有电力区间与拟建隧道结构在施工期及运营期的安全和使用。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明挖隧道上跨既有电力区间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s1、实际测量确认隧道结构与所述既有电力区间位置关系,并做好电力隧道原始数据采集;

5、s2、对电力盾构区间点位布设监测点位布置,隧道侧壁应布置静力水准仪,在隧道拱顶和两侧拱腰位置布置测缝计,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施工前后进行智能化数据采集和分析;

6、s3、场地整平,防汛墙、截水沟施工;

7、s4、加固体系施工,包括电力区间保护限界外采用三轴搅拌桩满堂加固和电力区间保护限界内采用mjs门式加固带施工;

8、s5、进行围护结构施工,包括支护体系、止水体系和抗浮体系;

9、s6、进行基坑开挖施工;

10、s7、进行隧道结构的施工及回填。

11、所述步骤s1中,采集原始数据,包括首先对隧道结构的情况进行前期监测,对监测段进行逐环编号,采用逐环人工检测的方式,记录混凝土表面的渗漏位置、渗漏面积,开裂尺寸情况,并逐环照相记录。

12、所述步骤s2中,对电力区间点位布设监测点位布置, 布置原则“6米一个断面”,其中裂缝计采用内膨胀锚栓的方式固定,静力水准仪采用强制对中仪器垫板预埋螺纹杆形式。

13、所述步骤s3中,场地统一整平至统一标高,根据实测电力盾构区间与拟建隧道位置关系,有效控制后续施工,合理控制桩底与电力盾构顶净距,截水墙距基坑0.5-1m,高度不小于40公分,截水沟尺寸300*400,采用混凝土浇筑。

14、hyperlink"mailto:所述步骤s4中,对盾构顶部、两侧进行mjs加固形成门式水泥土加固带施工,通过通过地内压力监测和强制排浆的手段,可对地内压力进行精准调控,能大幅度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扰动,最大程度降低后续施工对盾构影响。其中mjs采用φ2000@1400全方位高压旋喷注浆技术桩,水泥掺量40%,水灰比1:1,水泥浆压力不小于40mpa,注浆管提升速度不小于36mm/min,浆液流量130l/min,地内压力1.3-1.6系数。" 所述步骤s4中,对盾构顶部、两侧进行mjs加固形成门式水泥土加固带施工,通过通过地内压力监测和强制排浆的手段,可对地内压力进行精准调控,能大幅度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扰动,最大程度降低后续施工对盾构影响,其中mjs采用φ2000@1400全方位高压旋喷桩,水泥掺量40%,水灰比1:1,水泥浆压力不小于40mpa,注浆管提升速度不小于36mm/min,浆液流量130l/min,地内压力1.3-1.6系数。

15、所述步骤s5中,基坑与电力盾构相交两端设置后排桩与前排桩形成刚架,同时坑外采用mjs加固提高该范围地层参数、降低主动土压力,同时兼做止水帷幕;基坑与电力盾构无交叉但距离较近,采用基坑双排桩板桩平台+无支撑形式,形成无支撑的大开挖空间,便于后期分层、分段施工,冠梁施工时加大截面尺寸,双排桩桩顶钢筋锚入冠梁,浇筑成整体压顶板式结构,与基底抗拔桩共同形成抗浮体系。

16、所述步骤s6中,基坑遵循“分区、分层、分块、对称、平衡、限时”开挖,首先挖除距电力区间较远部位土体,再挖距离电力盾构区间较近土体,最后开挖区间上方土体;“对称、分层、先远后近”开挖电力区间两侧3m外土方之坑底,平均平均8-12m/段;施作早强垫层和钢筋网,随即开挖电力盾构区间上部土方至坑底,分块跳仓施作垫层及钢筋网,平均2-3m/段,开挖过程密切监测盾构管节变形。

17、所述步骤s7中,施作底板和侧墙,抗拔桩桩顶钢筋锚入底板,待混凝土达到强度后拆除第一道混凝土支撑,浇筑剩余部分侧墙。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19、采用“分坑处理、有效加固、快速施工”等措施,具体为通过在与电力盾构区间交叉的隧道两侧设置封堵墙,将大基坑分解为独立小基坑,降低“时空效应”不利影响。对电力盾构区间顶部、两侧进行mjs加固形成门式水泥土加固带,最大程度降低后续施工对盾构影响,有效的降低了基坑卸土过程中区间变形量;施工盾构上部隧道底板、垫层时,添加适当早强剂以加快施工速度,降低坑内隆起。优化了隧道抗浮设计、减少了造价,保证了基坑围护结构安全。同时减小了对周边敏感建构筑物、道路、管线等的影响,能够有效控制既有电力盾构区间上浮变形,在不影响既有电力盾构区间的正常运行前提下,保证了既有电力盾构区间与拟建隧道结构在施工期及运营期的安全和使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明挖隧道上跨既有电力区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上跨既有电力区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采集原始数据,包括首先对隧道结构的情况进行前期监测,对监测段进行逐环编号,采用逐环人工检测的方式,记录混凝土表面的渗漏位置、渗漏面积,开裂尺寸情况,并逐环照相记录。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上跨既有电力区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对电力区间点位布设监测点位布置, 布置原则“6米一个断面”,其中裂缝计采用内膨胀锚栓的方式固定,静力水准仪采用强制对中仪器垫板预埋螺纹杆形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上跨既有电力区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场地统一整平至统一标高,根据实测电力盾构区间与拟建隧道位置关系,有效控制后续施工,合理控制桩底与电力盾构顶净距,截水墙距基坑0.5-1m,高度不小于40公分,截水沟尺寸300*400,采用混凝土浇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上跨既有电力区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HYPERLINK "mailto:所述步骤S4中,对盾构顶部、两侧进行MJS加固形成门式水泥土加固带施工,通过通过地内压力监测和强制排浆的手段,可对地内压力进行精准调控,能大幅度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扰动,最大程度降低后续施工对盾构影响。其中MJS采用φ2000@1400全方位高压旋喷注浆技术桩,水泥掺量40%,水灰比1:1,水泥浆压力不小于40MPa,注浆管提升速度不小于36mm/min,浆液流量130L/min,地内压力1.3-1.6系数。" 所述步骤S4中,对盾构顶部、两侧进行MJS加固形成门式水泥土加固带施工,通过通过地内压力监测和强制排浆的手段,可对地内压力进行精准调控,能大幅度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扰动,最大程度降低后续施工对盾构影响,其中MJS采用φ2000@1400全方位高压旋喷桩,水泥掺量40%,水灰比1:1,水泥浆压力不小于40MPa,注浆管提升速度不小于36mm/min,浆液流量130L/min,地内压力1.3-1.6系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上跨既有电力区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支护体系分别采用单排灌注桩+砼支撑和双排灌注桩两种形式,所述的止水体系考虑土层渗透性和盾构的保护,盾构两端采用MJS止水,其他区域采用三轴搅拌桩止水,基坑与电力盾构相交两端设置后排桩与前排桩形成刚架,同时坑外采用MJS加固提高该范围地层参数、降低主动土压力,同时兼做止水帷幕;基坑与电力盾构无交叉但距离较近,采用基坑双排桩板桩平台+无支撑形式,形成无支撑的大开挖空间,便于后期分层、分段施工,冠梁施工时加大截面尺寸,双排桩桩顶钢筋锚入冠梁,浇筑成整体压顶板式结构,与基底抗拔桩13共同形成抗浮体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上跨既有电力区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中,基坑遵循“分区、分层、分块、对称、平衡、限时”开挖,首先挖除距电力区间较远部位土体,再挖距离电力盾构区间较近土体,最后开挖区间上方土体;“对称、分层、先远后近”开挖电力区间两侧3m外土方之坑底,平均平均8-12m/段;施作早强垫层和钢筋网,随即开挖电力盾构区间上部土方至坑底,分块跳仓施作垫层及钢筋网,平均2-3m/段,开挖过程密切监测盾构管节变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上跨既有电力区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7中,施作底板和侧墙,抗拔桩桩顶钢筋锚入底板,待混凝土达到强度后拆除第一道混凝土支撑,浇筑剩余部分侧墙。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明挖隧道上跨既有电力区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上跨既有电力区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采集原始数据,包括首先对隧道结构的情况进行前期监测,对监测段进行逐环编号,采用逐环人工检测的方式,记录混凝土表面的渗漏位置、渗漏面积,开裂尺寸情况,并逐环照相记录。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上跨既有电力区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对电力区间点位布设监测点位布置, 布置原则“6米一个断面”,其中裂缝计采用内膨胀锚栓的方式固定,静力水准仪采用强制对中仪器垫板预埋螺纹杆形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上跨既有电力区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场地统一整平至统一标高,根据实测电力盾构区间与拟建隧道位置关系,有效控制后续施工,合理控制桩底与电力盾构顶净距,截水墙距基坑0.5-1m,高度不小于40公分,截水沟尺寸300*400,采用混凝土浇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上跨既有电力区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hyperlink "mailto:所述步骤s4中,对盾构顶部、两侧进行mjs加固形成门式水泥土加固带施工,通过通过地内压力监测和强制排浆的手段,可对地内压力进行精准调控,能大幅度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扰动,最大程度降低后续施工对盾构影响。其中mjs采用φ2000@1400全方位高压旋喷注浆技术桩,水泥掺量40%,水灰比1:1,水泥浆压力不小于40mpa,注浆管提升速度不小于36mm/min,浆液流量130l/min,地内压力1.3-1.6系数。" 所述步骤s4中,对盾构顶部、两侧进行mjs加固形成门式水泥土加固带施工,通过通过地内压力监测和强制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策王涛孟超马玉虎张玉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