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车载摄像头总成、前风挡玻璃除雾的控制方法和车辆技术_技高网

车载摄像头总成、前风挡玻璃除雾的控制方法和车辆技术

技术编号:4027826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3: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摄像头总成、前风挡玻璃除雾的控制方法和车辆,车载摄像头总成安装于前风挡玻璃,车载摄像头总成包括:支架,支架安装于前风挡玻璃并与前风挡玻璃贴合,支架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与前风挡玻璃之间形成加热区域;车载摄像头本体,车载摄像头本体安装于支架;加热模块,加热模块安装于支架,加热模块用于对加热区域进行加热。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如何降低前风挡玻璃的制造加工成本的技术问题,通过取消前风挡玻璃内层中的电阻丝,实现了提高前风挡玻璃整体制造良率,降低前风挡玻璃制造加工成本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载摄像头总成、前风挡玻璃除雾的控制方法和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汽车辅助驾驶行业的发展,车载摄像头作为汽车的“眼睛”,其作用越来越重要。现有前视摄像头布置在前风挡玻璃内侧,摄像头总成通过螺钉固定在后视镜底座上,后视镜底座通过胶带固定在前风挡玻璃上。后视镜底座位于摄像头位置设置有开窗,开窗尺寸与摄像头fov接近。摄像头和后视镜底座与前风挡玻璃之间以摄像头fov大小形成了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夹角空间,此空间受车内车外温度、湿度影响前风挡玻璃表面容易起雾影响摄像头正常使用。

2、现有技术中,通过在前风挡玻璃外玻璃和内玻璃之间的夹层中布置电阻丝,电阻丝均匀布置在前视摄像头fov范围周围。接近fov开窗尺寸的附近设置有雨量检测装置,雨量检测装置同时具有判断玻璃是否起雾的功能。当雨量检测装置检测到玻璃起雾时,通过玻璃内层的电阻丝对玻璃进行加热起到除雾的作用。

3、存在的问题是:通过在前风挡玻璃内层布置电阻丝来实现除雾,增加了前风挡玻璃的制造成本,而且电阻丝为了不遮挡摄像头视角和外观美观,电阻丝通常会设置得很细小,若玻璃制造过程中电阻丝断裂或者电阻丝其他性能不良,整块前风挡玻璃均需要报废,无法返工,造成零件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解决了如何降低前风挡玻璃的制造加工成本的技术问题,通过取消前风挡玻璃内层中的电阻丝,实现了提高前风挡玻璃整体制造良率,降低前风挡玻璃制造加工成本的技术效果。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载摄像头总成,车载摄像头总成安装于前风挡玻璃,车载摄像头总成包括:支架,支架安装于前风挡玻璃并与前风挡玻璃贴合,支架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与前风挡玻璃之间形成加热区域;车载摄像头本体,车载摄像头本体安装于第一凹槽;加热模块,加热模块安装于支架,加热模块用于对加热区域进行加热。

3、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现有技术中由前风挡玻璃中的加热丝对前视摄像头区域的玻璃加热,而本申请将加热丝从前风挡玻璃独立出来,进行模块化设计,加热模块包括加热丝,进而加热模块能够对车载摄像头本体安装位置的加热区域加热,加热集中,提高加热性能。由于取消了前风挡玻璃之间的加热丝,因此减小了前风挡玻璃的制造难度和成本。

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中,加热模块包括:发热板,发热板与第一凹槽的底部贴合;导热板,导热板与发热板的底部贴合;隔热板,隔热板与导热板的底部贴合。

5、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发热板用于加热,发热板与第一凹槽的底部贴合,能够让热量尽可能多地传递至加热区域内,导热板用于将发热板上的热量传递至加热区域;隔热板用于避免热量散发至其他区域,影响加热效果。

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中,发热板设置有多个凸起件,第一凹槽设置有与多个凸起件相适配的多个第一通孔,多个凸起件与多个第一通孔紧密配合。

7、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凸起件与第一通孔的相互配合,使得发热板安装于第一凹槽,安装高效便捷,进而加热模块能够对加热区域实现加热。

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中,车载摄总成像头总成还包括印刷电路板,印刷电路板设置有连接器,发热板设置有连接线,连接器与连接线连接。

9、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印刷电路板上焊接有处理芯片,通过印刷电路板上连接器与发热板上连接线的连接,印刷电路板能够对发热板的加热功率进行控制,加热效果更佳。

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中,支架设置有第二通孔,车载摄像头本体套接于第二通孔。

11、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二通孔的形状与车载摄像头本体的形状相适配,将车载摄像头本体套接于第二通孔,安装方便快捷,且后期拆卸方便。

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中,支架与前风挡玻璃为粘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支架通过双面胶与前风挡玻璃粘接,操作简单,安装方便,结构稳固。

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中,车载摄像头总成还包括外壳,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设置于印刷电路板的底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配合连接。

15、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外壳能够保护车载摄像头总成,避免灰尘进入其内部而影响车载摄像头本体的拍摄效果,使得其识别雾气更为准确。外壳分为两部分,相比于外壳为一整体,若后续外壳内的部件需要维修或更换,设置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外壳的拆卸更为方便。

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中,第二壳体设置有第三通孔和第二凹槽,第三通孔与车载摄像头本体相适配,车载摄像头本体套接于第三通孔,第二壳体罩设于车载摄像头本体的外部,第二凹槽与加热模块相适配,加热模块嵌设于第二凹槽内。

17、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二壳体罩设于车载摄像头本体的外部,能够保护车载摄像头本体,发热板,导热板和隔热板嵌设于第二凹槽内,进而使隔热板的底部与第二凹槽的底部贴合,结构更为稳固。

1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前风挡玻璃除雾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实例的车载摄像头总成,控制方法包括:车载摄像头本体识别前风挡玻璃是否起雾,若起雾,车载摄像头本体将起雾现象由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传递至加热模块;加热模块根据起雾范围和起雾程度分配输入电流大小;加热模块通过输入的电流对加热区域进行加热;车载摄像头检测前风挡玻璃的雾气是否消除,若消除,控制加热模块关闭或降低加热模块的加热温度。

19、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车载摄像头本体实时检测前风挡玻璃的起雾情况,使得加热模块能够及时对前风挡玻璃进行除雾,除雾效果更佳。而且加热模块能够根据起雾情况调整输入电流以调整加热温度,调控更为合理高效,尤其是,在前风挡玻璃的雾气消除的情况下,控制加热模块的输入电流停止或减少,进而加热模块关闭或加热模块的加热温度降低,更为节能。

2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例的车载摄像头总成;前风挡玻璃,车载摄像头总成安装于前风挡玻璃。

21、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辆具备了上述实例中车载摄像头总成的所有技术特征以及所有有益效果,此处不再作一一赘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载摄像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摄像头总成安装于前风挡玻璃,所述车载摄像头总成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模块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摄像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板设置有多个凸起件,所述第一凹槽设置有与所述多个凸起件相适配的多个第一通孔,所述多个凸起件与所述多个第一通孔紧密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摄像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摄总成像头总成还包括印刷电路板,所述印刷电路板设置有连接器,所述发热板设置有连接线,所述连接器与所述连接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车载摄像头本体套接于所述第二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与所述前风挡玻璃为粘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摄像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摄像头总成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置于所述印刷电路板的底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配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摄像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第三通孔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车载摄像头本体相适配,所述车载摄像头本体套接于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壳体罩设于所述车载摄像头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加热模块相适配,所述加热模块嵌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9.一种前风挡玻璃除雾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摄像头总成,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摄像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摄像头总成安装于前风挡玻璃,所述车载摄像头总成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模块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摄像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板设置有多个凸起件,所述第一凹槽设置有与所述多个凸起件相适配的多个第一通孔,所述多个凸起件与所述多个第一通孔紧密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摄像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摄总成像头总成还包括印刷电路板,所述印刷电路板设置有连接器,所述发热板设置有连接线,所述连接器与所述连接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像头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车载摄像头本体套接于所述第二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勇汪浩伟段光华毛潘泽成峙龙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均胜智能汽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