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线外壳整形用加工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50895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45
本申请涉及机械加工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拉线外壳整形用加工模具,包括上模、下模,上模下端开设有上成型腔,上成型腔包括沿轴向依次连通的第一通槽、第一斜形槽、第二斜形槽和第二通槽;下模上端开设有下成型腔,下成型腔包括沿轴向依次连通的第三通槽、第三斜形槽、第四通槽、第四斜形槽和第五通槽;上成型腔和下成型腔配合构成封闭状态的成型腔,成型腔沿模具的中线对称,还包括与一半成型腔形状一致的两个模芯。本专利的目的在于如何提升拉线外壳对输电线路的紧固作用,以防止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加工的,特别涉及一种拉线外壳整形用加工模具


技术介绍

1、在公司为克服气孔、冷缩、收缩、应力集中等缺陷而研发的拉线外壳的压力成型工艺中,为了避免将水涨成型之后形成的工件坯体一次性整形成为最终产品的尺寸和形状而发生的行变量较大,而造成工件坯体在整形加工过程中发生报废,因此采用三次整形对工件坯体进行加工,在第一次整形和第二次整形之后形成如图1所示的第二次整形工件,在第二次整形中对第一次整形工件的第一侧面进行调整,在对第一侧面进行整形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第一次整形关键在模具中由于形变量过大而导致报废的概率,在设计模具时特意将下成型腔中的斜形槽的倾斜角度设置为小于成品在该位置的倾斜角度,从而减小第一次整形工件在第二次整形模具中的形变量。

2、但是,拉线外壳的使用关乎生命安全,因此对于拉线外壳的尺寸精度要求是非常高的,第二次整形之后形成的第二次整形工件的第二侧面的尺寸并未全部达到要求,因此,还需要对第二次整形工件的尺寸进行调整,本申请中成品的尺寸需求设计了第三次整形的加工模具,使得在第三次整形之后形成最终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拉线外壳整形用加工模具,目的在于如何提升拉线外壳的尺寸精度从而提升拉线外壳对输电线路的紧固作用,以防止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

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拉线外壳整形用加工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下端开设有上成型腔,上成型腔包括沿轴向依次连通的第一通槽、第一斜形槽、第二斜形槽和第二通槽;下模上端开设有下成型腔,下成型腔包括沿轴向依次连通的第三通槽、第三斜形槽、第四通槽、第四斜形槽和第五通槽;上成型腔和下成型腔配合构成封闭状态的成型腔,成型腔沿模具的中线对称,还包括与一半成型腔形状一致的两个模芯。

3、本方案产生的技术原理是:将上模和下模安装在多向液压机上,然后将模芯安装在上模和下模两侧的多向液压机上,使得模芯的中心位置与上模和下模扣合时形成的成型腔的中轴线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将第二次整形工件放置下成型腔中,第二次整形工件以小头朝模具内大头朝外且第一侧面与下成型腔贴触的方式放置在下成型腔中,因为模具的下成型腔的底面与第二次整形工件的第一侧面相吻合,因此将第二次整形工件放置在下成型腔中时,可以保证第二次整形工件在模具中的稳定性,然后启动多向液压机驱动上模往下压,使得上成型腔与第二次整形工件的第二侧面贴触,然后控制多向液压机驱动模芯向成型腔中移动,在模芯伸入第二次整形工件中部之后,控制上模继续往下压,以实现对第二侧面的整形,使得第三次整形模具完成整形之后的产品与实际加工拉线外壳所需的尺寸一致,从而使得拉线外壳能够更好地对输电线路进行紧固,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

4、本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5、通过本申请的模具对第二次整形之后的第二次整形工件的第二侧面进行调整,使得调整之后的成品各位置对应的尺寸和形状与最终拉线外壳所需的尺寸和形状一致,从而提升拉线外壳的精度,确保在使用过程中更加拉线外壳与楔子和输电线路更加贴合,能够更好地对输电线路进行紧固,以防止发生安全隐患。

6、进一步,第二斜形槽的倾角为11°-11.5°,第四斜型槽的倾角为44.5°-45.5°。

7、进一步,模芯包括大端和小端,在模芯的大端端部一体成型有锥形缓冲头,锥形缓冲头的倾角为19°-21°且在锥形缓冲头的一端一体成型有限位台。在将模芯伸入第二次整形工件的中部时,锥形缓冲头能够避免第二次整形工件的端部与多向液压机产生直接的挤压,且圆锥形的缓冲效果更好。

8、进一步,还包括模芯压圈,模芯压圈中心处开设有用于安装模芯的安装孔,安装孔的形状与锥形缓冲头的形状一致,并在模芯压圈与限位台贴合的位置开设有限位槽,且安装孔四周均匀开设有用于安装定位的通孔。将模芯安装在模芯压圈的安装孔中,安装孔与模芯的锥形缓冲头相贴合,并且通过模芯上的限位台与模芯压圈的配合使得模芯与模芯压圈的安安装更加稳定,同时通过模芯压圈的限位槽与模芯的限位台的配合,能够避免模芯与模芯压圈完成安装之后产生转动而导致模具工作时模芯不能伸入第二次整形工件的中部,并且,通过模芯压圈的设置,实现多向液压机和模芯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便对不同形状或者不同大小的模芯进行更换。

9、进一步,上模呈三层台阶状,由上至下包括第一台阶、第二台阶和第三台阶,并在上模上端开设有用于安装定位的安装盲孔。通过盲孔将上模安装在多向液压机上,并且通过第一台阶实现上摸与多向液压机的卡合限位,防止上摸掉落或产生晃动,通过第二台阶实现上摸下压时与下模之间的限位,防止上摸下压过程中无限下压,导致工件被压至扁平,通过在第三台阶下端开设上成型腔,且第三台阶能够伸入下模开设的下成型腔中,以实现对拉线外壳的尺寸进行调整。

10、进一步,下模下端两侧对称开设有用于安装定位的凹槽。通过凹槽将下模固定在多向液压机上,防止下模产生晃动。

11、进一步,下成型腔中心处开设有用于安装顶针的顶针孔。通过顶针能够对下模进行定位,并且顶针在模具对待整形工件进行整形完成之后,顶针将整完成的工件顶起,方便工作人员将工件从模具中取出,且顶针安装在中心处,能够同时将两个工件都顶起。

12、进一步,下成型腔开口处设置有导角。通过导角的导向,方便上摸的第三台阶压入下成型腔中以对拉线外壳进行尺寸的调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拉线外壳整形用加工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下端开设有上成型腔,上成型腔包括沿轴向依次连通的第一通槽、第一斜形槽、第二斜形槽和第二通槽;下模上端开设有下成型腔,下成型腔包括沿轴向依次连通的第三通槽、第三斜形槽、第四通槽、第四斜形槽和第五通槽;上成型腔和下成型腔配合构成封闭状态的成型腔,成型腔沿模具的中线对称,还包括与一半成型腔形状一致的两个模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线外壳整形用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斜形槽的倾角为11°-11.5°,第四斜型槽的倾角为44.5°-45.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线外壳整形用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芯包括大端和小端,在模芯的大端端部一体成型有锥形缓冲头,锥形缓冲头的倾角为19°-21°,且在锥形缓冲头的一端一体成型有限位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拉线外壳整形用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模芯压圈,模芯压圈中心处开设有用于安装模芯的安装孔,安装孔的形状与锥形缓冲头的形状一致,并在模芯压圈与限位台贴合的位置开设有限位槽,且安装孔四周均匀开设有用于安装定位的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线外壳整形用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呈三层台阶状,由上至下包括第一台阶、第二台阶和第三台阶,并在上模上端开设有用于安装定位的安装盲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线外壳整形用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下端两侧对称开设有用于安装定位的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线外壳整形用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成型腔中心处开设有用于安装顶针的顶针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拉线外壳整形用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成型腔开口处设置有导角。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线外壳整形用加工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下端开设有上成型腔,上成型腔包括沿轴向依次连通的第一通槽、第一斜形槽、第二斜形槽和第二通槽;下模上端开设有下成型腔,下成型腔包括沿轴向依次连通的第三通槽、第三斜形槽、第四通槽、第四斜形槽和第五通槽;上成型腔和下成型腔配合构成封闭状态的成型腔,成型腔沿模具的中线对称,还包括与一半成型腔形状一致的两个模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线外壳整形用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斜形槽的倾角为11°-11.5°,第四斜型槽的倾角为44.5°-45.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线外壳整形用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芯包括大端和小端,在模芯的大端端部一体成型有锥形缓冲头,锥形缓冲头的倾角为19°-21°,且在锥形缓冲头的一端一体成型有限位台。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灿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奥煌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