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发光器件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发光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26794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30
本申请提供一种发光器件,该发光器件包括:基板,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半导体芯片,覆盖所述半导体芯片的发光面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一出光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出光面的外边缘为类椭圆形,所述类椭圆形由预设的方形和内切于该方形的标准椭圆定义,具体为,所述类椭圆由数条首尾相连的弧线构成,所述弧线位于所述预设方形的内侧和标准椭圆的外侧,且至少其中部分弧线经过方形和标准椭圆的切点。本申请的外侧的对角线轴方向扩散角度比长轴方向大,以便更容易形成方形光斑,同时在内侧的对角线轴方向扩散角度比长轴方向小,以便避免形成多个光斑光强中心点,使得所述光斑亮度均匀,不发生形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发光,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光器件


技术介绍

1、现有的发光器件一般采用不同的透镜来进行配光,然而,当前的发光器件的照面通常为圆形、椭圆形等光斑形状,但是,在不同的使用场合或消费者要求,有时候会需要方形光斑,具体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光斑。如果采用出光面的边缘轮廓为圆形、椭圆形的透镜时,难以形成方形光斑,或者对光源的浪费很大。如果采用出光面的边缘轮廓为长方形、正方形的透镜时,因为方形的四个角为直角,即从透镜的四个角附近的一个侧面跨到另一个侧面,需要旋转90度这样的大角度,会导致四个角的位置附近的照度发生剧烈变化,被照面的照度出现明显的不均匀现象,进而,很难达到消费者的使用要求。

2、为了实现方形光斑,减少对光源的浪费,同时使照射的区域照度均匀。如图1-2所示,现有发光器件通过将第一透镜3的出光面30的外边缘设计为类椭圆形,以实现方形光斑,具体为,先提供一个预设方形302,再预设一个内切于预设方形302内的标准椭圆303,形成4个切点3010,所述第一透镜3的出光面30的外边缘为类椭圆形状,所述类椭圆由数条首尾相连的弧线301构成,所述弧线301位于所述预设方形302的内侧和标准椭圆303的外侧,且至少其中部分弧线301经过切点3010。发光器件上可以设计a-a、b-b、c-c沿线,所述a-a沿线位于第一透镜3的短轴x轴方向上,b-b沿线位于第一透镜3的长轴y轴方向上,c-c沿线位于第一透镜3的对角线轴d轴方向上。

3、图3为现有发光器件沿短轴方向、长轴方向和对角线轴方向的剖面结构的重叠示意图。所述沿短轴方向、长轴方向和对角线轴方向的剖面分别具有第一外缘线3001、第二外缘线3002和第三外缘线3003。当从发光芯片2发射出去的和光轴z1均成相同的角度的光线分别经过第一外缘线3001的d1、第二外缘线3002的d2和第三外缘线3003的d3后,相对于光轴z1的扩散角度分别为θ1、θ2和θ3,为了形成方形光斑,如图3所示,通常考虑将将对角线轴d轴方向上的第三外缘线3003进行拉升处理,使得第三外缘线3003的上方比第一外缘线3001和第二外缘线3002的上方高,第三外缘线3003的侧面比第一外缘线3001和第二外缘线3002的侧面更靠外侧,以期望实现θ3>θ2>θ1的效果,进而,将类椭圆的光斑形状拉升成方形的光斑形状。然而,图4为图3设计方案产生的常见的光斑图形。依据图4所示,该光斑在两条对角线轴上形成四个光强强度分布中心点,具有明显光斑分布不均匀问题,即发光器件在照射面光照强度不均匀,甚至进而无法形成方形光斑的光场。

4、根据以上描述可知,该如何设计透镜以形成均匀照度的方形光斑的发光器件,则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光器件,旨在实现发光器件形成方形光斑,减少对光源的浪费,同时使发光器件照射的区域照度均匀的技术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发光器件。

2、本申请提供的发光器件包括:基板,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发光芯片,覆盖所述发光芯片的发光面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一出光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出光面的外边缘为类椭圆形,所述类椭圆形由预设的方形和内切于该方形的标准椭圆定义,具体为,所述类椭圆由数条首尾相连的弧线构成,所述弧线位于所述预设方形的内侧和标准椭圆的外侧,且至少其中部分弧线经过方形和标准椭圆的切点。

3、本申请的发光器件的第一透镜的出光面的中心点和发光芯片的中心点的连线和光轴重合,所述光轴垂直于发光芯片所在平面。

4、所述发光器件沿短轴方向、长轴方向和对角线轴方向的剖面分别具有第一外缘线、第二外缘线和第三外缘线,所述第一外缘线、第二外缘线和第三外缘线均经过第一透镜的出光面的中心点。

5、当从发光芯片发射出去的和光轴均成相同的角度的三束光线分别经过第一外缘线、第二外缘线和第三外缘线后,相对于光轴的扩散角度分别为θ1、θ2和θ3。本申请和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发光芯片发射出去的和光轴均成相同的角度的两束光线分别经过第二外缘线第二点和第三外缘线第三点后,所述对应的相对于光轴的扩散角度θ2=θ3,所述第二点和第三点均位于第一透镜的出光面的中心点的外侧。从发光芯片发射出去的和光轴均成相同的角度的两束光线经过位于第二点、第三点和第一透镜的出光面的中心点之间的点时,两束光线相对于光轴的扩散角度要求满足θ2>θ3的条件。从发光芯片发射出去的和光轴均成相同的角度的两束光线经过位于第二点、第三点外侧的点时,两束光线相对于光轴的扩散角度要求满足θ3>θ2的条件。

6、上述设置既可以使得外侧的对角线轴方向扩散角度比长轴方向大,以便更容易形成方形光斑,同时在内侧的对角线轴方向扩散角度比长轴方向小,以便避免形成多个光斑光强中心点,使得所述光斑亮度均匀,不发生形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1),设置于所述基板(1)上的发光芯片(2),覆盖所述发光芯片(2)的发光面的第一透镜(3),所述第一透镜(3)具有出光面(30),所述第一透镜(3)的出光面(30)的外边缘为类椭圆形,所述类椭圆形由预设的方形和内切于该方形的标准椭圆定义,具体为,所述类椭圆由数条首尾相连的弧线(301)构成,所述弧线(301)位于所述预设方形(302)的内侧和标准椭圆(303)的外侧,且至少其中部分弧线(301)经过和标准椭圆(303)的切点(301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在P1、P2、P3点对应出射后相对于光轴Z1的扩散角度θ1=θ2=θ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在P1、P2、P3点对应的出射后相对于光轴Z1的扩散角度θ1=θ2=θ3;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位于P2和D0之间的第二外缘线(3002)上的D2比位于P3和D0之间的第三外缘线(3003)上的D3距离发光芯片2的中心点更远,位于P2外侧的第二外缘线(3002)上的D2比位于P3外侧的第三外缘线(3003)上的D3距离发光芯片2的中心点更近。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光面(30)的同一轴线方向上,出光面(30)上具有与中心点D0距离分别为L1、L2的两个点D4、D5,光线从发光芯片(2)发射,经过出光面(30)上的D4、D5后扩散角度分别为θ4、θ5,所述L2>L1时,θ4>θ5。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30)在中心点D0附近具有内凹曲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腔结构(5),所述空腔结构(5)由第一透镜(3)和所述基板(1)形成,且可容纳所述发光芯片(2)。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透镜(4),所述第二透镜(4)位于所述空腔结构(5)与所述发光芯片(2)之间,被所述空腔结构(5)包裹,且覆盖所述发光芯片(2)的发光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3)包括顶部(31)和侧部(32),所述顶部(31)具有远离空腔结构(5)一侧的第一表面(31a)和邻近空腔结构(5)一侧的第二表面(31b),所述侧部(32)具有远离空腔结构(5)一侧的第三表面(32a)和邻近空腔结构(5)一侧的第四表面(32b),所述第一表面(31a)和第三表面(32a)共同构成所述出光面(30),所述侧部(32)的第三表面(32a)或其切面与基板(1)之间的夹角60-90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的出光角度范围为100°~16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1),设置于所述基板(1)上的发光芯片(2),覆盖所述发光芯片(2)的发光面的第一透镜(3),所述第一透镜(3)具有出光面(30),所述第一透镜(3)的出光面(30)的外边缘为类椭圆形,所述类椭圆形由预设的方形和内切于该方形的标准椭圆定义,具体为,所述类椭圆由数条首尾相连的弧线(301)构成,所述弧线(301)位于所述预设方形(302)的内侧和标准椭圆(303)的外侧,且至少其中部分弧线(301)经过和标准椭圆(303)的切点(301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在p1、p2、p3点对应出射后相对于光轴z1的扩散角度θ1=θ2=θ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在p1、p2、p3点对应的出射后相对于光轴z1的扩散角度θ1=θ2=θ3;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位于p2和d0之间的第二外缘线(3002)上的d2比位于p3和d0之间的第三外缘线(3003)上的d3距离发光芯片2的中心点更远,位于p2外侧的第二外缘线(3002)上的d2比位于p3外侧的第三外缘线(3003)上的d3距离发光芯片2的中心点更近。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光面(30)的同一轴线方向上,出光面(30)上具有与中心点d0距离分别为l1、l...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伟曹宇星汪洋杨道群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循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