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素结构及具有此种像素结构的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9325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像素结构及具有此种像素结构的显示面板,该像素结构包括第一及第二扫描线;数据线,不平行于第一及第二扫描线,且一部分的数据线与第一及第二扫描线位于同一膜层;第一绝缘层,覆盖第一及第二扫描线与部分的数据线,且具有位于部分的数据线的两侧的第一凹陷;第二绝缘层,覆盖第一绝缘层;电容电极线,位于第二绝缘层上且覆盖数据线与第一凹陷;第三绝缘层,位于电容电极线上;第一主动元件,与第二扫描线及数据线电连接;第二主动元件,与第一扫描线及第一主动元件电连接;及第一与第二像素电极,位于第三绝缘层上且分别与第一及第二主动元件电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减少像素电极与数据线间寄生电容过大而对像素电极的电荷或信号产生影响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像素结构,且特别关于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液晶显示面板主要是由一主动元件阵列基板、一对向基板以及一夹于 主动元件阵列基板与对向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构成,其中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可分为显示区 (display region)与非显示区(non-display region),其中在显示区上配置有以阵列排列 的多个像素单元,而每一像素单元包括薄膜晶体管(TFT)以及与薄膜晶体管连接的像素电 极(pixel electrode) 0此外,在显示区内配置有多条扫描线(scan line)与数据线(data line),每一个像素单元的薄膜晶体管是与对应的扫描线与数据线电连接。在非显示区内则 配置有信号线、源极驱动器(source driver)以及栅极驱动器(gate driver)。随着液晶显示面板的解析度提升,液晶显示器就必须通过增加栅极驱动器与源极 驱动器的使用数目来配合解析度的提升,且因栅极驱动器与源极驱动器的使用数目增加会 让非显示区(或称为边框)的面积变大。基于上述理由,液晶显示器的生产成本便随着栅 极驱动器、源极驱动器的使用数量而增加,同时边框也越来越大。若能将栅极驱动器和/或 源极驱动器的使用数目减少,便可轻易地解决成本无法降低的问题以及做出窄边框,即非 显示区面积较小的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像素结构以及具有此种像素结构的显示面板,其可以解决因像素 电极与数据线之间的寄生电容过大而对像素电极的电荷或信号产生影响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像素结构,此像素结构包括扫描线、数据线、第一绝缘层、第二绝 缘层、电容电极线、第三绝缘层、主动元件、像素电极。扫描线以及另一扫描线位于基板上。 数据线设置于基板上且不平行于扫描线以及另一扫描线,其中一部分的数据线与扫描线以 及另一扫描线位于同一膜层。第一绝缘层覆盖第一扫描线、第二扫描线及所述部分的数据 线,其中第一绝缘层具有第一凹陷,其位于所述部分的数据线的两侧。第二绝缘层覆盖第一 绝缘层。电容电极线位于第二绝缘层上且覆盖数据线,其中电容电极线更覆盖第一绝缘层 的第一凹陷。第三绝缘层位于电容电极线上。主动元件与数据线电连接。像素电极位于第 三绝缘层上且与另一像素的主动元件电连接。本专利技术另提出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显示介质。第一基板 具有多个像素结构,且每一像素结构如上所述。第二基板位于第一基板的对向。显示介质 位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基于上述,由于像素结构的第一绝缘层具有第一凹陷且第一凹陷位于部分的数据 线的两侧,且电容电极线覆盖第一绝缘层的第一凹陷。因此,电容电极线可以遮蔽数据线, 以降低数据线与像素电极之间的寄生电容。如此一来,便可以减少像素电极与数据线之间 的寄生电容过大而对像素电极的电荷或信号产生影响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像素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像素结构省略电容电极线的俯视图。图3是图1沿着剖面线44’、83’、(-(’以及D-D’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像素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其对应图1沿着剖面 线B-B’处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的像素结构的俯视图。图6是图5沿着剖面线44’、83’、(-(’以及D-D’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例的像素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其对应图5沿着剖面 线B-B’处的剖面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附图标号SL1、SL2:扫描线DL:数据线DL-1、DL_2 数据线段GP 扫描信号传输线GP-U GP-2 扫描信号传输线段T1、T2:主动元件G1、G2:栅极CH1、CH2:通道S1、S2:源极D1、D2:漏极CL:电容电极线C1、C2、C3、C4、C5 接触窗0P:开口PE1、PE2:像素电极R1、R2:凹陷100、200 基板102、104、106 绝缘层300 显示介质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 作详细说明如下。目前窄边框形式的液晶显示面板,有一种是于像素上沿栅极线 (TrackingGate-line in Pixel,TGP)的布线架构,其目的是减少栅极驱动器的使用数目, 相关技术可参考台湾专利申请案申请号第098100467号。但是,此种TGP架构有一个缺点 是,当扫描信号传输线在转线处的扫描线信号是开启状态(turn-on)时,像素电极与数据线之间的寄生电容会过大,而对像素电极的电荷或信号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液晶显示面板 的显示品质。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像素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像素结构省略电 容电极线的俯视图。图3是图1沿着剖面线六4,、83’、(-(’以及0-0,的剖面示意图。请 参照图1、图2以及图3,本实施例的像素结构包括第一扫描线SL1、第二扫描线SL2、数据线 DL、第一绝缘层102、第二绝缘层104、电容电极线CL、第三绝缘层106、第一主动元件Tl、第 一像素电极PEl、第二主动元件T2以及第二像素电极PE2。第一扫描线SLl以及第二扫描线SL2位于基板100上。第一扫描线SLl以及第二 扫描线SL2两者平行设置,且第一扫描线SLl以及第二扫描线SL2是直接设置在基板100 的表面上。基于导电性的考虑,第一扫描线SLl以及第二扫描线SL2 —般是使用金属材料。 因此,第一扫描线SLl以及第二扫描线SL2又可称为第一金属层。然而,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 根据其他实施例,第一扫描线SLl以及第二扫描线SL2也可以使用其他导电材料。数据线DL设置于基板100上,且数据线DL不平行于第一扫描线SLl以及第二扫描 线SL2设置。特别是,数据线DL有一部分与第一扫描线SLl以及第二扫描线SL2位于同一 膜层。根据本实施例,数据线DL包括至少一第一数据线段DL-I以及至少一第二数据线段 DL-2。上述的第一数据线段DL-I与第一扫描线SL 1以及第二扫描线SL2位于同一膜层, 因此上述的第一数据线段DL-I亦属于第一金属层的一部分。特别是,第一数据线段DL-I 不与第一扫描线SLl以及第二扫描线SL2电接触。也就是说,第一数据线段DL-I与第一扫 描线SLl以及第二扫描线SL2是分离开来的。此外,上述的第二数据线段DL-2跨越第一扫 描线SLl以及第二扫描线SL2。换言之,第二数据线段DL-2与第一扫描线SLl以及第二扫 描线SL2之间夹有一绝缘层(例如是第一绝缘层102),以使第二数据线段DL-2与第一扫描 线SLl及第二扫描线SL2电绝缘。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第一数据线段DL-I与第二数据线 段DL-2之间是透过接触窗C3而电连接。换言之,接触窗C3是位于第一数据线段DL-I以 及第二数据线段DL-2之间的重叠区域的绝缘层(例如是第一绝缘层102)中,以电连接第 一数据线段DL-I以及第二数据线段DL-2。基于导电性的考虑,数据线DL —般是使用金属 材料,且数据线DL的第二数据线段DL-2又可称为第二金属层。然而,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根 据其他实施例,数据线DL也可以使用其他导电材料。倘若本专利技术的像素结构是应用于窄边框形式的液晶显示面板,则此像素结构可更 包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GP。扫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像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结构位于一基板上,所述像素结构包括:一第一扫描线以及一第二扫描线;一数据线,其不平行于所述第一扫描线以及所述第二扫描线设置,其中一部分的所述数据线与所述第一扫描线以及所述第二扫描线位于同一膜层;一第一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一扫描线、所述第二扫描线及所述部分的数据线,其中所述第一绝缘层具有一第一凹陷,其位于所述部分的数据线的两侧;一第二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一绝缘层;一电容电极线,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上且覆盖所述数据线,其中所述电容电极线更覆盖所述第一绝缘层的所述第一凹陷;一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电容电极线上;一第一主动元件,其与所述第二扫描线以及所述数据线电连接;一第一像素电极,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上且与所述第一主动元件电连接;一第二主动元件,其与所述第一扫描线以及所述第一主动元件电连接;以及一第二像素电极,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上且与所述第二主动元件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格致黄国有陈昱丞王参群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