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6381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6 23:36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及汽车,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包括纵梁后段上板、纵梁后段下板、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纵梁后段上板与纵梁后段下板焊接,并形成有凹腔,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均位于车身侧螺旋弹簧安装点,并位于所述凹腔内,所述第二支架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纵梁后段上板和纵梁后段下板焊接,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顶部均与纵梁后段上板焊接,底部均与第二支架的底部连接。汽车包括前述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升车身侧螺旋弹簧安装点的动刚度,进而降低因路面激励通过螺旋弹簧传递至车内的噪声,提升乘员驾乘舒适性,汽车的质量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的技术,特别是一种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1、当电动汽车行驶在粗糙路面时,由于缺少传统燃油车发动机、进排气噪声掩蔽,在乘客仓内路噪变得更加突出。因此电动汽车路噪控制相对于传统燃油车更加严格。而螺旋弹簧是路面激励通过车轮传递至车身的主要路径之一。

2、现有电动汽车车身侧螺旋弹簧安装点加强件结构主要为:在后纵梁内侧设计一个“几”字型支架,该结构仅能承受路面激励通过弹簧传至车身的冲击,无法降低因路面激励通过螺旋弹簧传递至车内的噪声。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提升车身侧螺旋弹簧安装点的动刚度,进而降低因路面激励通过螺旋弹簧传递至车内的噪声,提升乘员驾乘舒适性。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包括纵梁后段上板、纵梁后段下板、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所述纵梁后段上板与纵梁后段下板焊接,并形成有凹腔,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均位于车身侧螺旋弹簧安装点,并位于所述凹腔内,所述第二支架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纵梁后段上板和纵梁后段下板焊接,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顶部均与纵梁后段上板焊接,底部均与第二支架的底部连接。

4、采用前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通过将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均位于车身侧螺旋弹簧安装点,将第二支架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纵梁后段上板和纵梁后段下板焊接,对纵梁后段上板与纵梁后段下板焊接形成的凹腔在z向上的刚度进行加强,进而对车身侧螺旋弹簧安装点的动刚度进行加强,还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顶部均与纵梁后段上板焊接,底部均与第二支架的底部连接,进一步对车身侧螺旋弹簧安装点的动刚度进行加强,进而降低因路面激励通过螺旋弹簧传递至车内的噪声,提升乘员驾乘舒适性。

5、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的截面呈u形,所述第一支架的顶部和底部均形成有焊接翻边,通过所述焊接翻边分别与纵梁后段上板内侧和第二支架的底部内侧搭接焊。

6、通过将第一支架的截面设置呈u形,提升安装点在z向的强度和刚度,并设置焊接翻边,通过焊接翻边分别与纵梁后段上板内侧和第二支架的底部内侧搭接焊,提升连接点的强度和刚度。

7、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的顶部还形成有支耳,通过所述支耳与纵梁后段上板的侧壁搭接焊。

8、通过在第一支架的顶部设置有支耳,通过支耳与纵梁后段上板的侧壁搭接焊,保证第一支架与纵梁后段上板连接点的强度和刚度。

9、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顶部均形成有焊接翻边,通过所述焊接翻边与所述纵梁后段上板内侧搭接焊。

10、通过在第二支架设置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通过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对安装点进行支撑,提升安装点在z向的强度和刚度,并设置焊接翻边与纵梁后段上板内侧搭接焊,提升连接点的强度和刚度。

11、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架的底部与所述纵梁后段下板的内侧底部的结构相适应,并贴合焊接在所述纵梁后段下板的内侧上。

12、这样,通过将第二支架的底部与纵梁后段下板的内侧底部的结构相适应,便于第二支架的底部贴合焊接在纵梁后段下板的内侧上,提升焊接点的强度和刚度。

13、优选的,所述第三支架整体呈几字形,几字形的顶部外侧与所述纵梁后段上板焊接,所述几字形的两自由端均形成有焊接翻边,通过所述焊接翻边与所述第二支架的底部搭接焊。

14、通过将第三支架整体呈几字形,并将几字形的顶部外侧与纵梁后段上板焊接,几字形的两自由端的焊接翻边与第二支架的底部搭接焊,进一步,提升安装点在z向的强度和刚度。

15、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侧壁上均形成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由其本体凹凸变形形成。

16、通过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侧壁上均形成加强部,进一步,提升安装点在z向的强度和刚度。还将加强部由其本体凹凸变形形成,在不增加材料用量的基础上实现强度和刚度加强。

17、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均形成有减重孔。

18、通过设置减重孔,在满足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强度和刚度的基础上实现强量化。

19、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

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均位于车身侧螺旋弹簧安装点,将第二支架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纵梁后段上板和纵梁后段下板焊接,对纵梁后段上板与纵梁后段下板焊接形成的凹腔在z向上的刚度进行加强,进而对车身侧螺旋弹簧安装点的动刚度进行加强,还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顶部均与纵梁后段上板焊接,底部均与第二支架的底部连接,进一步对车身侧螺旋弹簧安装点的动刚度进行加强,进而降低因路面激励通过螺旋弹簧传递至车内的噪声,提升乘员驾乘舒适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后段上板(4)、纵梁后段下板(5)、第一支架(1)、第二支架(2)和第三支架(3),所述纵梁后段上板(4)与纵梁后段下板(5)焊接,并形成有凹腔,所述第一支架(1)、第二支架(2)和第三支架(3)均位于车身侧螺旋弹簧安装点,并位于所述凹腔内,所述第二支架(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纵梁后段上板(4)和纵梁后段下板(5)焊接,所述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的顶部均与纵梁后段上板(4)焊接,底部均与所述第二支架(2)的底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的截面呈U形,所述第一支架(1)的顶部和底部均形成有焊接翻边(11),通过所述焊接翻边(11)分别与纵梁后段上板(4)内侧和第二支架(2)的底部内侧搭接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的顶部还形成有支耳(12),通过所述支耳(12)与纵梁后段上板(4)的侧壁搭接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2)还包括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所述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的顶部均形成有焊接翻边(11),通过所述焊接翻边(11)与所述纵梁后段上板(4)内侧搭接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2)的底部与所述纵梁后段下板(5)的内侧底部的结构相适应,并贴合焊接在所述纵梁后段下板(5)的内侧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架(3)整体呈几字形,几字形的顶部外侧与所述纵梁后段上板(4)焊接,所述几字形的两自由端均形成有焊接翻边(11),通过所述焊接翻边(11)与所述第二支架(2)的底部搭接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的侧壁上均形成有加强部(6),所述加强部(6)由其本体凹凸变形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上均形成有减重孔(7)。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后段上板(4)、纵梁后段下板(5)、第一支架(1)、第二支架(2)和第三支架(3),所述纵梁后段上板(4)与纵梁后段下板(5)焊接,并形成有凹腔,所述第一支架(1)、第二支架(2)和第三支架(3)均位于车身侧螺旋弹簧安装点,并位于所述凹腔内,所述第二支架(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纵梁后段上板(4)和纵梁后段下板(5)焊接,所述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的顶部均与纵梁后段上板(4)焊接,底部均与所述第二支架(2)的底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的截面呈u形,所述第一支架(1)的顶部和底部均形成有焊接翻边(11),通过所述焊接翻边(11)分别与纵梁后段上板(4)内侧和第二支架(2)的底部内侧搭接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的顶部还形成有支耳(12),通过所述支耳(12)与纵梁后段上板(4)的侧壁搭接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弹簧车身侧安装点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2)还包括第一侧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兵颜伏伍郭福通王武李孟阳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