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及水下拖体制造技术_技高网

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及水下拖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56578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6 23: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及水下拖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部矩形翼、两边侧翼、过渡部分以及融合式小翼;所述中部矩形翼的两侧延伸出两边侧翼,所述两边侧翼远离所述中部矩形翼的一侧通过过渡部分连接所述融合式小翼;水翼整体呈三角形,所述中部矩形翼为矩形,所述两边侧翼朝向水翼的尾缘收缩,所述两边侧翼的收缩处连接所述融合式小翼。本申请具有更高的升力系数(与常用矩形水翼相比最大升力系数提高了85%),在提供相同迫沉力的前提下设计更小的翼面面积,可以有效地减小水下拖体的设计尺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翼结构领域,具体地,涉及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及水下拖体


技术介绍

1、目前,我国水声研究以浅海为主,但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愈来愈重视深远海研究,并在太平洋、南海等海域开展一系列深远海试验。拖体作为一种高效的水下探测平台,在深远海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深远海研究中拖体的拖曳深度和深度调节能力是关键技术,随着拖体设计技术的进步,拖体拖曳深度的控制和调节由最初的通过收放缆绳调节发展到通过迫沉水翼装置进行控制调节。如专利文献cn216861783u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水下拖体的可调节迫沉水翼装置,包括:三角型水翼和连接板,用于装配,拆装结构,安装在所述三角型水翼的下方,能够将三角型水翼拆装,攻角调节结构,安装在连接板的下方,能够调节三角型水翼的安装角度,串线结构,安装在三角型水翼的顶端,能够将此装置的线束整合。专利文献cn110435857b公开了一种姿态稳定多自由度可控吊舱式水下拖曳体,包括主体、纵倾控制机构、升沉控制机构和转艏控制机构;主体包括翼型吊舱、斜撑、立柱、纵倾控制舱、升沉控制舱以及缆线孔;翼型吊舱为水密空腔结构,水平位于主体下部,纵倾控制舱和升沉控制舱都为水密空腔结构,分别通过两个立柱间隔设置在翼型吊舱的上端,升沉控制机构的升沉控制水翼设置在纵倾控制水翼的缺口内。现有拖体迫沉水翼大多采用普通矩形水翼和现有的典型翼型曲线,该类水翼的最大升力系数较小,为达到大深度迫沉效果往往需要较大的翼面面积,占用空间大且不方便布放和回收;该类水翼失速性能较差,攻角调节范围有限,一但水翼攻角超过临界失速攻角后就会发生迫沉力骤减和剧烈振动,对拖体和传感器设备均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3、因此,针对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问题,亟需设计一种高升力且失速性能好的水翼。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及水下拖体。

2、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部矩形翼、两边侧翼、过渡部分以及融合式小翼;

3、所述中部矩形翼的两侧延伸出两边侧翼,所述两边侧翼远离所述中部矩形翼的一侧通过过渡部分连接所述融合式小翼;

4、水翼整体呈三角形,所述中部矩形翼为矩形,所述两边侧翼朝向水翼的尾缘收缩,所述两边侧翼的收缩处连接所述融合式小翼。

5、优选地,所述中部矩形翼的展长与整体展长之比s1/s2为0.1-0.4;

6、其中,s1为中部矩形翼的展长,s2为水翼整体展长。

7、优选地,水翼整体的展弦比(s2^2)/a1为1-2;

8、其中,s2为水翼整体展长,a1为水翼平面面积。

9、优选地,水翼根梢比c1/c2为2.5-9;

10、其中,c1为所述中部矩形翼的长度,c2为两边侧翼连接过渡部分一侧的长度。

11、优选地,所述两边侧翼的前缘后掠角α1为45°-70°、尾缘后掠角α2为0°-10°。

12、优选地,所述融合式小翼的展弦比(s3^2)/a2为0.5-2;

13、其中,s3为融合式小翼的展长,a2为融合式小翼的平面面积。

14、优选地,所述融合式小翼的倾角θ为20°-35°,所述融合式小翼的前缘后掠角α3为45°-75°,所述融合式小翼的尾缘后掠角α4为45°-75°。

15、优选地,所述融合式小翼的根梢比c3/c4为1.5-3;

16、其中,c3为融合式小翼连接过渡部分一侧的长度,c4为融合式小翼远离过渡部分一侧的长度。

17、优选地,水翼和水翼上的融合式小翼均采用高升力延缓失速翼型,所述高升力延缓失速翼型满足:最大厚度为20.56%c,最大厚度位置与前缘的距离为26.1%c,最大弯度为3.89%c,最大弯度位置与前缘的距离为61.5%c,尾缘相对厚度为2%c;

18、其中,c为翼型弦长。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20、1、本申请具有更高的升力系数(与常用矩形水翼相比最大升力系数提高了85%),在提供相同迫沉力的前提下设计更小的翼面面积,可以有效地减小水下拖体的设计尺寸;

21、2、本申请具有更好的失速性能(与常用矩形水翼相比失速攻角延缓了35°),使迫沉水翼可以在较大的攻角范围内进行调节,并提供稳定的迫沉力,可以显著地提高水下拖体的深度调节能力。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部矩形翼(1)、两边侧翼(2)、过渡部分(3)以及融合式小翼(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矩形翼(1)的展长与整体展长之比S1/S2为0.1-0.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其特征在于:水翼整体的展弦比(S2^2)/A1为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其特征在于:水翼根梢比C1/C2为2.5-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边侧翼(2)的前缘后掠角α1为45°-70°、尾缘后掠角α2为0°-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式小翼(4)的展弦比(S3^2)/A2为0.5-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式小翼(4)的倾角θ为20°-35°,所述融合式小翼(4)的前缘后掠角α3为45°-75°,所述融合式小翼(4)的尾缘后掠角α4为45°-7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式小翼(4)的根梢比C3/C4为1.5-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其特征在于:水翼和水翼上的融合式小翼(4)均采用高升力延缓失速翼型,所述高升力延缓失速翼型满足:最大厚度为20.56%C,最大厚度位置与前缘的距离为26.1%C,最大弯度为3.89%C,最大弯度位置与前缘的距离为61.5%C,尾缘相对厚度为2%C;

10.一种水下拖体,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9任一项的所述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部矩形翼(1)、两边侧翼(2)、过渡部分(3)以及融合式小翼(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矩形翼(1)的展长与整体展长之比s1/s2为0.1-0.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其特征在于:水翼整体的展弦比(s2^2)/a1为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其特征在于:水翼根梢比c1/c2为2.5-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边侧翼(2)的前缘后掠角α1为45°-70°、尾缘后掠角α2为0°-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水下拖体大深度迫沉的高升力水翼,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式小翼(4)的展弦比(s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龙袁瑞芦晓东施春磊饶六中王文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船舶电子设备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六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