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130395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22: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属于车列驻留技术领域;包括两个卡轨组件、一副捆绑绳和一副牵引绳,捆绑绳一端的捆绑绳套环在背离溜逸趋势一侧的车列轮轴中部卷绕捆绑,捆绑绳另一端的捆绑绳套环套接于牵引绳中部,两个卡轨组件分别卡接于两个钢轨上,两个卡轨组件之间通过牵引绳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分体组合式设计,安装拆卸方便,安全可靠,稳定性好,在卡轨组件受理承载后能够实现自动锁紧,受外部影响小,采用主动牵拉的方式,作为现有靠摩擦阻力防溜方式的补强措施,能够解决目前防止车列溜逸趋势的措施容易出现意外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列驻留,具体涉及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


技术介绍

1、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列车行驶速度、运行密度、承载重量的大幅度提升,对保障铁路运输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保障铁路安全运输最重要、最关键措施之一,就包含车列的防溜防护技术。目前,由于车列编组、车站、线路等作业条件的多样化,使得车列的防溜作业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而我国主要的防溜作业方法,仍然停留在数十年前的铁鞋、人力制动机(紧固器)、止轮器和防溜枕木等技术手段上。这些技术手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全部安装在、车列有溜逸趋势的一侧,利用其与钢轨之间的摩擦阻力,达到防止溜逸目的,但这些防止车列溜逸的方式较为被动,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面对复杂情况难以控制,一旦出现诸如铁鞋松动或超载等意外情况,就会造成车列溜逸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解决目前防止车列溜逸趋势的措施容易出现意外的问题。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包括两个卡轨组件、一副捆绑绳和一副牵引绳,捆绑绳一端的捆绑绳套环在背离溜逸趋势一侧的车列轮轴中部卷绕捆绑,捆绑绳另一端的捆绑绳套环套接于牵引绳中部,两个卡轨组件分别卡接于两个钢轨上,两个卡轨组件之间通过牵引绳相连接;两个卡轨组件的结构呈左右镜像对称,所述卡轨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由上侧的挂钩和下侧的卡轨块组成,卡轨块为开口向下的u形结构,卡轨块内部设置有前后贯通的卡接槽,卡轨块通过卡接槽而套接于钢轨轨头的外侧,卡接槽的左右两侧内壁分别包括一个平行侧面和一个倾斜侧面,平行侧面与钢轨轨头之间设置有第一楔块,倾斜侧面与钢轨轨头之间设置有第二楔块和第三楔块。

4、进一步的,卡轨块的顶板后侧在靠近钢轨外侧面处设有上下贯通的圆柱槽。

5、进一步的,所述卡接槽的内部顶面为与钢轨轨头上端面相配合的弧面。

6、进一步的,平行侧面靠近钢轨内侧并且与钢轨的延伸方向相平行,倾斜侧面靠近钢轨外侧并且与钢轨的延伸方向相交。

7、进一步的,所述卡接槽的下端开口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止挡结构,第一止挡结构随着同侧的平行侧面或者倾斜侧面同步延伸,左右第一止挡结构之间的最小宽度为卡接槽下开口宽度s3,并且卡接槽下开口宽度s3大于钢轨轨头的宽度s1;所述卡接槽的倾斜侧面延伸的末端处固定设置有第二止挡结构,圆柱槽向下延伸至第二止挡结构处。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楔块为沿前后方向所延伸的块状结构,其前端面与卡轨块的前端面相平齐;后端面处设有第一限位块,第一限位块位于平行侧面的后侧;第一楔块远离钢轨轨头的一侧侧面与平行侧面相接触;第一楔块靠近钢轨轨头的一侧侧面处设有前后贯通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与钢轨轨头的内侧外壁相嵌合;第一楔块的上端面与卡接槽的顶面相接触;第一楔块的下端面与同侧的第一止挡结构上端面相接触。

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楔块为沿前后方向所延伸的块状结构,第二楔块的前端面与卡轨块的前端面相平齐;第二楔块的后端面处设有第二限位块,第二限位块位于第二止挡结构的后侧;第二楔块靠近钢轨轨头的一侧侧面处设有前后贯通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钢轨轨头的外侧外壁相嵌合;第二楔块远离钢轨轨头的一侧侧面处设有前后贯通的第三凹槽,第三凹槽的外侧开口与倾斜侧面相接触;第二楔块的上端面与卡接槽的顶面相接触;第二楔块的下端面与同侧的第一止挡结构上端面相接触;所述第一楔块与第二楔块之间的最小宽度s2小于钢轨轨头的宽度s1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楔块的第三凹槽内部设有所述第三楔块,所述第三楔块为沿前后方向所延伸的块状结构并且前端的左右宽度小于后端的左右宽度,第三楔块的前端面与卡轨块的前端面相平齐;第三楔块的后端面与第二止挡结构保持间距;第三楔块远离钢轨轨头的一侧侧面与倾斜侧面相接触;第三楔块靠近钢轨轨头的一侧侧面与第二凹槽的内部底面相接触。

11、进一步的,所述卡轨组件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为“l”形杆状结构,包括互相垂直的横向杆以及纵向杆,纵向杆插入至圆柱槽内部,横向杆位于卡轨块的上方并且与卡轨块的上端面相平行;纵向杆靠近其端部的一段设置有圆弧形的缺口,缺口平面与纵向杆的轴线相平行且位于第三楔块的后侧。

12、更进一步的,所述捆绑绳两端设有成型的捆绑绳套环,中部设有中间保护套;所述牵引绳两端均设置有成型的牵引绳套环,中部设有中间防护套,牵引绳两端的牵引绳套环分别与两个壳体上的挂钩相钩连。

13、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包括两个卡轨组件、一副捆绑绳和一副牵引绳,捆绑绳一端的捆绑绳套环在背离溜逸趋势一侧的车列轮轴中部卷绕捆绑,捆绑绳另一端的捆绑绳套环套接于牵引绳中部,两个卡轨组件分别卡接于两个钢轨上,两个卡轨组件之间通过牵引绳相连接。本专利技术采用分体组合式设计,安装拆卸方便,安全可靠,稳定性好,在卡轨组件受理承载后能够实现自动锁紧,受外部影响小。采用主动牵拉的方式,作为现有靠摩擦阻力防溜方式的补强措施,能够解决目前防止车列溜逸趋势的措施容易出现意外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卡轨组件(3)、一副捆绑绳(4)和一副牵引绳(5),捆绑绳(4)一端的捆绑绳套环(41)在背离溜逸趋势一侧的车列轮轴(2)中部卷绕捆绑,捆绑绳(4)另一端的捆绑绳套环(41)套接于牵引绳(5)中部,两个卡轨组件(3)分别卡接于两个钢轨(1)上,两个卡轨组件(3)之间通过牵引绳(5)相连接;两个卡轨组件(3)的结构呈左右镜像对称,所述卡轨组件(3)包括壳体(31),所述壳体(31)由上侧的挂钩(311)和下侧的卡轨块(312)组成,卡轨块(312)为开口向下的U形结构,卡轨块(312)内部设置有前后贯通的卡接槽(314),卡轨块(312)通过卡接槽(314)而套接于钢轨轨头(11)的外侧,卡接槽(314)的左右两侧内壁分别包括一个平行侧面(315)和一个倾斜侧面(316),平行侧面(315)与钢轨轨头(11)之间设置有第一楔块(32),倾斜侧面(316)与钢轨轨头(11)之间设置有第二楔块(33)和第三楔块(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其特征在于:卡轨块(312)的顶板后侧在靠近钢轨(1)外侧面处设有上下贯通的圆柱槽(3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槽(314)的内部顶面为与钢轨轨头(11)上端面相配合的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其特征在于:平行侧面(315)靠近钢轨(1)内侧并且与钢轨(1)的延伸方向相平行,倾斜侧面(315)靠近钢轨(1)外侧并且与钢轨(1)的延伸方向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槽(314)的下端开口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止挡结构(317),第一止挡结构(317)随着同侧的平行侧面(315)或者倾斜侧面(316)同步延伸,左右第一止挡结构(317)之间的最小宽度为卡接槽(314)下开口宽度S3,并且卡接槽(314)下开口宽度S3大于钢轨轨头(11)的宽度S1;所述卡接槽(314)的倾斜侧面(316)延伸的末端处固定设置有第二止挡结构(318),圆柱槽(313)向下延伸至第二止挡结构(318)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楔块(32)为沿前后方向所延伸的块状结构,其前端面与卡轨块(312)的前端面相平齐;后端面处设有第一限位块(321),第一限位块(321)位于平行侧面(315)的后侧;第一楔块(32)远离钢轨轨头(11)的一侧侧面与平行侧面(315)相接触;第一楔块(32)靠近钢轨轨头(11)的一侧侧面处设有前后贯通的第一凹槽(322),第一凹槽(322)与钢轨轨头(11)的内侧外壁相嵌合;第一楔块(32)的上端面与卡接槽(314)的顶面相接触;第一楔块(32)的下端面与同侧的第一止挡结构(317)上端面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楔块(33)为沿前后方向所延伸的块状结构,第二楔块(33)的前端面与卡轨块(312)的前端面相平齐;第二楔块(33)的后端面处设有第二限位块(331),第二限位块(331)位于第二止挡结构(318)的后侧;第二楔块(33)靠近钢轨轨头(11)的一侧侧面处设有前后贯通的第二凹槽(332),第二凹槽(332)与钢轨轨头(11)的外侧外壁相嵌合;第二楔块(33)远离钢轨轨头(11)的一侧侧面处设有前后贯通的第三凹槽(333),第三凹槽(333)的外侧开口与倾斜侧面(316)相接触;第二楔块(33)的上端面与卡接槽(314)的顶面相接触;第二楔块(33)的下端面与同侧的第一止挡结构(317)上端面相接触;所述第一楔块(32)与第二楔块(33)之间的最小宽度S2小于钢轨轨头(11)的宽度S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楔块(33)的第三凹槽(333)内部设有所述第三楔块(34),所述第三楔块(34)为沿前后方向所延伸的块状结构并且前端的左右宽度小于后端的左右宽度,第三楔块(34)的前端面与卡轨块(312)的前端面相平齐;第三楔块(34)的后端面与第二止挡结构(318)保持间距;第三楔块(34)远离钢轨轨头(11)的一侧侧面与倾斜侧面(316)相接触;第三楔块(34)靠近钢轨轨头(11)的一侧侧面与第二凹槽(332)的内部底面相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轨组件(3)还包括手柄(35),所述手柄(35)为“L”形杆状结构,包括互相垂直的横向杆(351)以及纵向杆(352),纵向杆(352)插入至圆柱槽(313)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卡轨组件(3)、一副捆绑绳(4)和一副牵引绳(5),捆绑绳(4)一端的捆绑绳套环(41)在背离溜逸趋势一侧的车列轮轴(2)中部卷绕捆绑,捆绑绳(4)另一端的捆绑绳套环(41)套接于牵引绳(5)中部,两个卡轨组件(3)分别卡接于两个钢轨(1)上,两个卡轨组件(3)之间通过牵引绳(5)相连接;两个卡轨组件(3)的结构呈左右镜像对称,所述卡轨组件(3)包括壳体(31),所述壳体(31)由上侧的挂钩(311)和下侧的卡轨块(312)组成,卡轨块(312)为开口向下的u形结构,卡轨块(312)内部设置有前后贯通的卡接槽(314),卡轨块(312)通过卡接槽(314)而套接于钢轨轨头(11)的外侧,卡接槽(314)的左右两侧内壁分别包括一个平行侧面(315)和一个倾斜侧面(316),平行侧面(315)与钢轨轨头(11)之间设置有第一楔块(32),倾斜侧面(316)与钢轨轨头(11)之间设置有第二楔块(33)和第三楔块(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其特征在于:卡轨块(312)的顶板后侧在靠近钢轨(1)外侧面处设有上下贯通的圆柱槽(3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槽(314)的内部顶面为与钢轨轨头(11)上端面相配合的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其特征在于:平行侧面(315)靠近钢轨(1)内侧并且与钢轨(1)的延伸方向相平行,倾斜侧面(315)靠近钢轨(1)外侧并且与钢轨(1)的延伸方向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槽(314)的下端开口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止挡结构(317),第一止挡结构(317)随着同侧的平行侧面(315)或者倾斜侧面(316)同步延伸,左右第一止挡结构(317)之间的最小宽度为卡接槽(314)下开口宽度s3,并且卡接槽(314)下开口宽度s3大于钢轨轨头(11)的宽度s1;所述卡接槽(314)的倾斜侧面(316)延伸的末端处固定设置有第二止挡结构(318),圆柱槽(313)向下延伸至第二止挡结构(318)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牵拉式车列驻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楔块(32)为沿前后方向所延伸的块状结构,其前端面与卡轨块(312)的前端面相平齐;后端面处设有第一限位块(321),第一限位块(321)位于平行侧面(315)的后侧;第一楔块(32)远离钢轨轨头(11)的一侧侧面与平行侧面(315)相接触;第一楔块(32)靠近钢轨轨头(11)的一侧侧面处设有前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军陈彦君白付维石振刚王刚周汉晶周康陈玉玺李兴强贺文静郭嘉陈卫东胡涛赵凌宇
申请(专利权)人: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