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震散射P-P波成像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10610 阅读:2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地震散射P-P波成像方法,步骤如下:第一步:将地震数据读取到二维数组F中,同时将观测系统参数加载到原始地震数据道头中,并依据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计算出散射点位置和坐标;第二步:依据散射波时距双曲线方程,在炮集上,固定t0i的情况下,以成像速度来确定散射双曲线轨迹,然后计算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第三步:从地震波旅行时中减去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第四步:对各炮检距上减去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的双曲线轨迹的散射振幅进行加权求和,便实现了地震散射P-P波成像;第五步:对成像数据按地震格式输出,具有提高了水平叠加成像技术的叠加次数,有效提高了信噪比和成像精度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地震波成像处理
,特别是一种地震散射P-P波成像方法。
技术介绍
实际地震勘探中,反射波在地震波成份中是非常有限的,而反射波与其它成份地 震波传播的规律又是不同的,把其它成份的地震波愣是用反射理论来处理,所获得的成像 结果必定不准确;另外,基于反射波时距双曲线理论的共中心点(CMP)道集处理技术是针 对水平层状均勻介质模型发展起来的一套处理技术,严格来说,该技术只适用于水平层状 均勻介质,而现实中,这种理想的情况几乎不存在。传统地震成像技术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 效果上均存在不可逾越的不足和困难,因此,必须寻求其它处理技术来改善或解决目前地 震成像技术成像效果存在缺陷的问题,尤其是地下构造复杂区域(如山前断裂带、盆地边 缘破碎带、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带等)、不均勻性突出地带、地质构造与水平层状均勻介质模 型相去甚远地带(如岩浆侵入体、变质体、透镜体、石灰岩溶洞、金属矿脉等)和近地表风化 严重地带等。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地震散射P-P波成像 方法,该方法无须进行道集选排,基于点散射地质模型,依据地震散射P-P波时距双曲线规 律,通过单点寻优成像,与传统水平叠加成像技术相比较,在传统覆盖次数一定的情况下, 本专利技术比传统水平叠加成像技术的叠加次数大大提高,同时利用上了传统意义上的绕射 波、断面波等异常波信息进行成像,因此,该方法不但有效提高了信噪比,而且能大大提高 成像精度;同时,因成像位置和区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义,只要采集到的数据所覆盖的 区域均可进行成像,因此,该方法有效信息利用充分,比传统成像技术扩大了成像区域,所 获取的地质信息更丰富。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震散射P-P波成像方法,包 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将地震数据读取到二维数组F中,同时将观测系统参数加载到原始地震 数据道头中,并依据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计算出散射点位置和坐标;第二步依据散射波时距双曲线方程,在炮集上,固定tM的情况下,以成像速度来 确定散射双曲线轨迹,然后计算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地震散射P-P波时距双曲线方程 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 式中,j = l,2,…,m为地震道号,i = 1,2,…,η为地震道号,、为延迟时间,z0i为散射点距地表视深度,Vp为地震散射P波传播速度,Lj为炮散距,Xj为炮检距;第三步从地震波旅行时中减去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第四步对各炮检距上减去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的双曲线轨迹的散射振幅进 行加权求和,便实现了地震散射P-P波成像。地震散射波振幅加权求和原理为 1 式中E为正常时差校正后的地震记录,m为地震记录总道数,j为道序号(j = 1, 2……m),i为采样点序号(i = 1,2……η);第五步对成像数据按地震格式输出。本专利技术基于点散射地质模型,依据地震散射P-P波时距双曲线规律,通过单点寻 优对具有更为广泛意义的地震散射波成像。与传统水平叠加成像技术相比较,在传统覆盖 次数一定的情况下,该技术比传统水平叠加成像技术的叠加次数大大提高,同时利用上了 传统意义上的绕射波、断面波等异常波信息进行成像,因此,该方法不但能有效提高信噪 比,而且能有效改善成像精度;同时,因成像位置和区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义,采集到 的数据所覆盖的区域,均可进行成像,因此,有效信息利用充分,所获得的地质信息更为丰ffi 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地震散射P-P波时距曲线图,其中图1(a)是地震散射P_P波时距曲 线图;图1(b)是图中参数说明。图2为本专利技术断层地质模型、测线布设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断层模型地震资料部分炮集记录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断层模型地震散射P-P波成像剖面。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际地震探测典型单炮地震记录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际地震探测散射P-P波成像剖面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断层模型地震数据采集参数。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际地震探测数据采集参数。具体实施方法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附图1、2、3、4、5、6、7、8,一种地震散射P-P波成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将地震数据读取到二维数组F中,同时将观测系统参数加载到原始地震 数据道头中,并依据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计算出散射点位置和坐标;第二步依据散射波时距双曲线方程,在炮集上,固定tM的情况下,以成像速度来 确定散射双曲线轨迹,然后计算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地震散射P-P波时距双曲线方程 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4 式中,j = l,2,…,m为地震道号,i = 1,2,…,η为地震道号,、为延迟时间,z0i为散射点距地表视深度,Vp为地震散射P波传播速度,Lj为炮散距,Xj为炮检距。第三步从地震波旅行时中减去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第四步对各炮检距上减去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的双曲线轨迹的散射振幅进 行加权求和,便实现了地震散射P-P波成像。地震散射波振幅加权求和原理为溯 式中E为正常时差校正后的地震记录,m为地震记录总道数,j为道序号(j = 1, 2……m),i为采样点序号(i = 1,2……η);第五步对成像数据按地震格式输出。实施例一以一含有51炮,每炮64道,每道1024个采样点的断层模型地震资料为例说明本 实例的实施步骤第一步将含有51炮,每炮64道,每道1024个采样点的地震数据读取到二维数组 F中,同时将观测系统参数加载到原始地震数据道头中,并依据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计算出 散射点位置和坐标;第二步依据散射波时距双曲线方程,在炮集上,固定tM的情况下,以成像速度来 确定散射双曲线轨迹,然后计算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地震散射P-P波时距双曲线方程 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 式中,j = l,2,…,m为地震道号,i = 1,2,…,η为地震道号,、为延迟时间,z0i为散射点距地表视深度,Vp为地震散射P波传播速度,Lj为炮散距,Xj为炮检距;第三步从地震波旅行时中减去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第四步对各炮检距上减去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的双曲线轨迹的散射振幅进 行加权求和,便实现了地震散射P-P波成像。地震散射波振幅加权求和原理为 式中E为正常时差校正后的地震记录,m为地震记录总道数,j为道序号(j = 1, 2……m),i为采样点序号(i = 1,2……η);第五步对成像数据按地震格式输出。实施例二以一含有160炮,每炮96道,每道1000个采样点的实际地震勘探资料为例说明本 实例的实施步骤第一步将含有160炮,每炮96道,每道1000个采样点的地震数据读取到二维数 组F中,同时将观测系统参数加载到原始地震数据道头中,并依据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计 算出散射点位置和坐标;第二步依据散射波时距双曲线方程,在炮集上,固定tM的情况下,以成像速度来 确定散射双曲线轨迹,然后计算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地震散射P-P波时距双曲线方程 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 式中,j = l,2,…,m为地震道号,i = 1,2,…,η为地震道号,、为延迟时间,z0i为散射点距地表视深度,Vp为地震散射P波传播速度,Lj为炮散距,Xj为炮检距;第三步从地震波旅行时中减去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第四步对各炮检距上减去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的双曲线轨迹的散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震散射P-P波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将地震数据读取到二维数组F中,同时将观测系统参数加载到原始地震数据道头中,并依据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计算出散射点位置和坐标;第二步:依据散射波时距双曲线方程,在炮集上,固定t↓[0i]的情况下,以成像速度来确定散射双曲线轨迹,然后计算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地震散射P-P波时距双曲线方程:***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式中,j=1,2,…,m为地震道号,i=1,2,…,n为地震道号,t↓[ji]为延迟时间,z↓[0i]为散射点距地表视深度,V↓[P]地震散射P波传播速度,L↓[j]为炮散距,X↓[j]为炮检距;第三步:从地震波旅行时中减去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第四步:对各炮检距上减去地震散射P-P波正常时差的双曲线轨迹的散射振幅进行加权求和,便实现了地震散射P-P波成像。地震散射波振幅加权求和原理为:*(i)=1/m*E↓[j)(i)式中:E为正常时差校正后的地震记录,m为地震记录总道数,j为道序号(j=1,2……m),i为采样点序号(i=1,2……n);第五步:对成像数据按地震格式输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鸿雁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石油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