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式路灯透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0277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对称式路灯透镜,其在一本体的底面周缘向上形成有一出光面,该底面周缘与该出光面的交接处形成有一侧边线,且底面内凹形成有一模穴,本体对称于一长轴向基准面,并在本体上间隔形成有一第一短轴向基准面、一第二短轴向基准面及一第三短轴向基准面,第一及第三短轴向基准面分别与侧边线的两相交点距离大于第二短轴向基准面与侧边线的两相交点距离。当将LED设置在上述模穴中时,其所发射出的光透过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称式路灯透镜的折射后能提供对称且集中的照明区域,从而即使在道路比较狭窄时其路灯也能有效地将光线集中照射在道路上,使行人或驾驶者获得比较高的道路安全保障。(*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路灯,特别是涉及一种能提供对称且集中的照明区域,以有 效地将光线确实照射于道路上的对称式路灯透镜
技术介绍
路灯,又称为街灯,设置在道路两旁或往来道路间的分隔岛上,路灯通常在入夜时 呈开启状态并产生发光的照明效果,在黎明时则呈关闭状态,以便当天黑等视线不佳时,行 人与车辆驾驶者可清楚分辨道路状况,以获得道路安全。传统上的路灯多采用填充有惰性气体的灯泡或是日光灯,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 暖问题严重,各界纷纷倡导节能减碳,故各种环保产品日益受到重视,就照明方面而言,其 中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最具有发展潜能,其具有省电、高亮度、使用寿 命较长等优点,已逐渐取代传统灯泡,而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照明装置上。现有技术中应用于路灯的LED在其发光侧罩设有一透镜,LED发光时所射出的光 线射入该透镜并产生偏移折射,该偏移折射的光线在射出透镜表面时,会进一步产生偏移 折射,由此来调整LED所发射出的光线投射于特定的方向与范围。然而,当路灯设置在较狭窄的道路上时,现有技术中的透镜所能提供的LED光线 产生的偏移折射效果无法有效地将光线集中照射在道路上,其光线会照射到非道路处,造 成道路的照明效果欠佳,故有待加以改良。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路灯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 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路灯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 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创设一种即使在道路比较狭窄时也能有效地 将光线集中照射在道路上的新型结构的路灯的透镜,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 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有鉴于上述现有的路灯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 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 的对称式路灯透镜,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路灯,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 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路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对 称式路灯透镜,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即使在道路比较狭窄时也能有效地将光线集中 照射在道路上并提供稳定照明亮度,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 技术提出的对称式路灯透镜,包括一本体,本体为一透光体且具有一底面及在底面周 缘向上形成有一出光面,在底面周缘与出光面的交接处形成有一侧边线,并于底面内凹形3成有一模穴,模穴的内凹面为一入射面,本体对称于一长轴向基准面,本体上依序间隔形成 有垂直于长轴向基准面的一第一短轴向基准面、一第二短轴向基准面及一第三短轴向基准 面,第一短轴向基准面与第三短轴向基准面分别与侧边线的两相交点距离大于第二短轴 向基准面与侧边线的两相交点距离;侧边线相对于长轴向基准面的距离为amm,相对于第 二短轴向基准面的距离为bmm,侧边线依序包括有如下各点(a, b) (0. 96,9. 78), (2.13, 9.74)、(3.27,9.53)、(4. 28,9. 05), (4.76,7.98)、(5.17,7.11)、(5.41,5.94)、(5. 43, 4.53)、(5. 15,3. 32)、(4. 96,1. 91)及(4. 92,0. 74);底面位于一基准平面,出光面与长轴 向基准面的相交线相对于基准平面的距离为cmm,相对于第二短轴向基准面的距离为dmm, 出光面与长轴向基准面的相交线依序包括有如下各点(c,d) :(2.31,9.78)、(5.01,9. 70), (6.21,9.37)、(6.81,8.46)、(7. 28,7. 70), (7.63,6.84)、(7.87,5.88)、(7.96,4.79)、 (7. 99,3. 58)、(8. 02,1.52)及(8. 02,0.78);本体上进一步形成有一平行于第一短轴向基 准面、第二短轴向基准面及第三短轴向基准面的第四短轴向基准面,出光面与所述第四短 轴向基准面的相交线相对于基准平面的距离为emm,相对于长轴向基准面的距离为fmm, 出光面与第四短轴向基准面的相交线依序包括有如下各点(e,f) (1.82, 5. 44), (3.68, 5. 38)、(5. 19,5. 31)、(6. 05,5. 26)、(7. 00,4. 64)、(7. 45,3. 47)、(7. 77,2. 64)、(7. 96,1. 78) 及(8.02,0.90);上述各数值误差范围为士0.03mm。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 现。前述的对称式路灯透镜,其中所述的出光面与所述入射面具有不同的曲率。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 技术对称式路灯透镜可以获得的优点及功效增进至少包括LED所发射出的光线透过 本体产生的照明区域是以长轴向基准面呈两侧对称,且其照明区域的短轴向范围较小,故 应用在狭窄的道路上时,能确实有效地将光线集中照射在道路上,避免多余的光线照射在 非道路处;另照明区域的长轴向范围较大,故即使路灯的设置间距加宽时,其照明区域仍可 达到迭加效果,并提供稳定照明亮度。综上所述,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对称式路灯透镜,其在一本体的底面周缘向 上形成有一出光面,该底面周缘与该出光面的交接处形成有一侧边线,且底面内凹形成有 一模穴,本体对称于一长轴向基准面,并在本体上间隔形成有一第一短轴向基准面、一第二 短轴向基准面及一第三短轴向基准面,第一及第三短轴向基准面分别与侧边线的两相交点 距离大于第二短轴向基准面与侧边线的两相交点距离。当将LED设置在上述模穴中时,其 所发射出的光透过具有上述结构的本技术对称式路灯透镜的折射后能提供对称且集 中的照明区域,从而即使在道路比较狭窄时其路灯也能有效地将光线集中照射在道路上, 使行人或驾驶者获得比较高的道路安全保障。本技术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 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 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 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对称式路灯透镜的立体图。 图2是本技术对称式路灯透镜的仰视图。 图3是本技术对称式路灯透镜的侧视剖面图。 图4是本技术对称式路灯透镜的正视剖面图。 图5是安装有本技术对称式路灯透镜的路灯的LED的照度分布图< 图6是安装有本技术对称式路灯透镜的路灯的LED的配光曲线图<10 本体 111 模穴 12 出光面 X 长轴向基准面 Y2:第二短轴向基准面 Y4:第四短轴向基准面 La:第一曲线11 底面 112 入射面 13 侧边线Yl 第一短轴向基准面 Y3 第三短轴向基准面 Z 基准平面 Lb 第二曲线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对称式路灯透镜,其特征为:包括一本体,所述的本体为一透光体且具有一底面及在所述底面周缘向上形成有一出光面,在所述底面周缘与所述出光面的交接处形成有一侧边线,并于所述底面内凹形成有一模穴,所述模穴的内凹面为一入射面,所述本体对称于一长轴向基准面,所述本体上依序间隔形成有垂直于所述长轴向基准面的一第一短轴向基准面、一第二短轴向基准面及一第三短轴向基准面,所述的第一短轴向基准面与第三短轴向基准面分别与所述侧边线的两相交点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短轴向基准面与所述侧边线的两相交点距离;所述侧边线相对于所述长轴向基准面的距离为amm,相对于所述第二短轴向基准面的距离为bmm,所述侧边线依序包括有如下各点(a,b):(0.96,9.78)、(2.13,9.74)、(3.27,9.53)、(4.28,9.05)、(4.76,7.98)、(5.17,7.11)、(5.41,5.94)、(5.43,4.53)、(5.15,3.32)、(4.96,1.91)及(4.92,0.74);所述底面位于一基准平面,所述出光面与所述长轴向基准面的相交线相对于所述基准平面的距离为cmm,相对于所述第二短轴向基准面的距离为dmm,所述出光面与所述长轴向基准面的相交线依序包括有如下各点(c,d):(2.31,9.78)、(5.01,9.70)、(6.21,9.37)、(6.81,8.46)、(7.28,7.70)、(7.63,6.84)、(7.87,5.88)、(7.96,4.79)、(7.99,3.58)、(8.02,1.52)及(8.02,0.78);所述本体上进一步形成有一平行于第一短轴向基准面、第二短轴向基准面及第三短轴向基准面的第四短轴向基准面,所述出光面与所述第四短轴向基准面的相交线相对于所述基准平面的距离为emm,相对于所述长轴向基准面的距离为fmm,所述出光面与所述第四短轴向基准面的相交线依序包括有如下各点(e,f):(1.82,5.44)、(3.68,5.38)、(5.19,5.31)、(6.05,5.26)、(7.00,4.64)、(7.45,3.47)、(7.77,2.64)、(7.96,1.78)及(8.02,0.90);上述各数值误差范围为±0.03m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德龙
申请(专利权)人:雷笛克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