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小口径丝素蛋白管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10254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口径丝素蛋白管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生物医用材料领域。该管状材料由三层材料紧密结合而成,其外层是管状静电纺丝素网,中层是蚕丝脱胶后的熟丝编织成的网管,内层是丝素多孔材料。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在丝素溶液中浸渍、干燥、固化等方法,可使材料的三层紧密结合,并利用肝素等抗凝血药物对其内层进行处理,材料具有抗凝性;使用由圆柱型中间体(1)、空心圆筒(2)和圆形底座(3)组成的成形模具,得到的管状材料,其内径为1~8毫米,厚度为0.2~2毫米,具有良好的力学特性、生物相容性以及抗凝血性,可用于血管及神经等组织的修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用于血管及神经等组织修复的生物医用材料,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及生物学性能的小口径管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人体的多种管道系统经常因损伤、病变等原因需要进行修复。以血管为例,全球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由于血管老化、损伤、病变等多方面原因患有血管类疾病。血管缺损修复,特别是小口径血管(直径< 6mm)的修复一直是临床的难点之一。小血管缺损修复包括传统的直接替换及组织再生的方法(组织工程方法)。用生物惰性材料如聚酯(PET)、聚四氟乙烯(PTFE)、聚酰胺(PU)等直接替换缺损小血管因血栓栓塞、内膜增生等并发症未能获得成功。况且这些材料不可被生物降解,难以被生物体完全接受,其所带来的慢性免疫反应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对血管移植物的长期适应性造成障碍。组织再生的方法是将可降解生物材料或其与种子细胞的复合体植入血管缺损部位作为细胞生长的支架,从而实现体内组织的自然再生。组织再生方法为小血管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组织再生小口径血管支架的研究,大部分因材料的力学性能达不到要求、材料植入生物体后出现免疫排异反应或材料不能对缺损血 管进行彻底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口径丝素蛋白管状材料,其特征在于:它的内径为1~8毫米,管壁厚度为0.2~2毫米;它的结构包括外层、中层和内层,所述的中层为管状熟丝编织网;所述中层的外表面覆盖微纳米级丝素纤维网,为该管状材料的外层;所述中层的内表面与内层紧密结合,所述内层为丝素多孔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荟菁李明忠吴徵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