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疏散通道结构、地铁站以及逃生方法技术_技高网

疏散通道结构、地铁站以及逃生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09608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16:5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疏散通道结构、地铁站以及逃生方法,包括站台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站台层下方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通过常闭机构与所述站台层和与地面连接的第一出口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通道通过下行楼梯与所述站台层连接。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当站台层发生火灾时,位于站台层的乘客能够向下通过第一通道进行疏散,取代了传统的先向上疏散至站厅层再通过出入口疏散到地面,通过下行的方式降低了乘客与上升的烟气接触的概率,大大降低了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领域轨道交通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疏散通道结构、地铁站以及逃生方法


技术介绍

1、目前,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地铁车站的换乘环境及车站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庭式地铁站作为一种新型轨道交通建筑形式被应用于地铁车站建设。中庭式地铁车站取消了传统的站台层与站厅层被楼板阻隔的设计,在站厅层设置有开敞的中庭以与站台层连通,形成了与地面中庭式结构类似的超大空间建筑极大地提升了视觉效果。然而,若站台层发生火灾等灾害情况时,乘客通常会上行回到站厅层再通过出入口疏散至地面,整体为向上疏散的方式。而对于具有开敞的站厅层的中庭式地铁站来说,由于火灾产生的烟及热空气会上升,站厅层的开敞区域会形成烟雾从站台层流动至站厅层的流通通道,使乘客的疏散方向与烟气流动方向相同,影响位于开敞区域的乘客的疏散,并具有严重的安全隐患。

2、因此,如何避免乘客的疏散方向与烟气流动方向相同造成的安全隐患,成为本申请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疏散通道结构,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2、根据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疏散通道结构,包括站台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站台层下方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通过常闭机构与所述站台层和与地面连接的第一出口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通道通过下行楼梯与所述站台层连接。

3、优选地,所述常闭机构包括第一常闭门,所述第一常闭门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口,以将所述第一通道与地面隔离。

4、根据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地铁站,包括如上所述的疏散通道结构、设置于地面下方并位于所述站台层上方的站厅层以及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通过常闭机构与所述站台层和设置于所述站厅层的第二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出口与地面连接,其中,所述站厅层的中部设置有与所述站台层连通的开敞部,所述下行楼梯对应于所述开敞部设置于所述站台层的中部的下方,并且,所述第二通道设置于所述站台层的长度方向的端部。

5、优选地,所述站台层设置有与所述下行楼梯的顶部连接的第一防烟前室。

6、优选地,所述常闭机构包括第二常闭门,所述第二常闭门设置于所述第一防烟前室,以将所述站台层与所述第一通道隔离。

7、优选地,所述第二通道包括与所述站台层和所述站厅层连接的上行楼梯、设置于所述站台层并与所述上行楼梯的底部连接的第二防烟前室、以及设置于所述站厅层并与所述上行楼梯的顶部和所述第二出口连接的第三防烟前室。

8、优选地,所述常闭机构包括第三常闭门,所述第三常闭门设置于所述第二防烟前室以将所述站台层与所述上行楼梯隔离,和/或,所述常闭机构包括第四常闭门,所述第四常闭门设置于所述第三防烟前室以将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上行楼梯隔离。

9、优选地,包括供乘客正常出入站的出入口,并且,所述常闭机构包括第五常闭门,所述第五常闭门设置于所述第三防烟前室,以将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出入口隔离。

10、优选地,所述站台层包括供列车行驶的轨行区以及设置于所述轨行区上方的防火层,和/或,所述站厅层包括围绕所述开敞部并向下延伸的挡烟垂壁。

11、根据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逃生方法,所述逃生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地铁站,所述逃生方法包括:将所述常闭机构打开,以将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打开,使站台层与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连通;位于所述站台层中部的乘客,向下进入所述第一通道,再通过所述第一出口疏散至地面;位于所述站台层端部的乘客,向上进入所述第二通道,再通过所述第二出口疏散至地面;位于所述站厅层的乘客,通过供乘客正常出入站的出入口疏散至地面。

12、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当站台层发生火灾时,位于站台层的乘客能够向下通过第一通道进行疏散,取代了传统的先向上疏散至站厅层再通过出入口疏散到地面,通过下行的方式降低了乘客与上升的烟气接触的概率,大大降低了安全隐患。

13、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疏散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站台层(100)以及设置于所述站台层(100)下方的第一通道(300),所述第一通道(300)通过常闭机构与所述站台层和与地面连接的第一出口(301)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通道(300)通过下行楼梯(114)与所述站台层(10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疏散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常闭机构包括第一常闭门(302),所述第一常闭门(302)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口(301),以将所述第一通道(300)与地面隔离。

3.一种地铁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疏散通道结构、设置于地面下方并位于所述站台层(100)上方的站厅层(200)以及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通过常闭机构与所述站台层(100)和设置于所述站厅层(200)的第二出口(212)连接,所述第二出口(212)与地面连接,其中,所述站厅层(200)的中部设置有与所述站台层(100)连通的开敞部(201),所述下行楼梯(114)对应于所述开敞部(201)设置于所述站台层(100)的中部的下方,并且,所述第二通道设置于所述站台层(10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p>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铁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层(100)设置有与所述下行楼梯(114)的顶部连接的第一防烟前室(1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铁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常闭机构包括第二常闭门(116),所述第二常闭门(116)设置于所述第一防烟前室(113),以将所述站台层(100)与所述第一通道(300)隔离。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铁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包括与所述站台层(100)和所述站厅层(200)连接的上行楼梯(111)、设置于所述站台层(100)并与所述上行楼梯(111)的底部连接的第二防烟前室(112)、以及设置于所述站厅层(200)并与所述上行楼梯(111)的顶部和所述第二出口(212)连接的第三防烟前室(2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铁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常闭机构包括第三常闭门(115),所述第三常闭门(115)设置于所述第二防烟前室(112)以将所述站台层(100)与所述上行楼梯(111)隔离,和/或,所述常闭机构包括第四常闭门(213),所述第四常闭门(213)设置于所述第三防烟前室(211)以将所述第二出口(212)与所述上行楼梯(111)隔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地铁站,其特征在于,包括供乘客正常出入站的出入口(202),并且,所述常闭机构包括第五常闭门(214),所述第五常闭门(214)设置于所述第三防烟前室(211),以将所述第二出口(211)与所述出入口(202)隔离。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铁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层(100)包括供列车行驶的轨行区以及设置于所述轨行区上方的防火层,和/或,所述站厅层(200)包括围绕所述开敞部(201)并向下延伸的挡烟垂壁。

10.一种逃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3至9任一项所述的地铁站,所述逃生方法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疏散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站台层(100)以及设置于所述站台层(100)下方的第一通道(300),所述第一通道(300)通过常闭机构与所述站台层和与地面连接的第一出口(301)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通道(300)通过下行楼梯(114)与所述站台层(10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疏散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常闭机构包括第一常闭门(302),所述第一常闭门(302)设置于所述第一出口(301),以将所述第一通道(300)与地面隔离。

3.一种地铁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疏散通道结构、设置于地面下方并位于所述站台层(100)上方的站厅层(200)以及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通过常闭机构与所述站台层(100)和设置于所述站厅层(200)的第二出口(212)连接,所述第二出口(212)与地面连接,其中,所述站厅层(200)的中部设置有与所述站台层(100)连通的开敞部(201),所述下行楼梯(114)对应于所述开敞部(201)设置于所述站台层(100)的中部的下方,并且,所述第二通道设置于所述站台层(10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铁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层(100)设置有与所述下行楼梯(114)的顶部连接的第一防烟前室(1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铁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常闭机构包括第二常闭门(116),所述第二常闭门(116)设置于所述第一防烟前室(113),以将所述站台层(100)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欣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