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应用于车辆的上下座椅框架之间的振动隔离结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应用于车辆的上下座椅框架之间的振动隔离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7736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7 01: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应用于车辆的上下座椅框架之间的振动隔离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隔离怠速和行驶过程中从车辆传递至座椅的振动的振动隔离装置,该振动隔离装置提供了应用于车辆的上下座椅框架之间的隔离结构。应用了具有低摩擦特性的支承单元,从而有效地隔离水平振动而没有上下运动。应用了能够减弱运动和摩擦噪声的阻尼单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一般涉及应用于车辆座椅的振动隔离结构,更具体地,涉及应用于车辆的上下座椅框架之间以隔离传递至座椅的振动的振动隔离结构,所述振动隔离结构作为用于隔离从车身传递至座椅的振动的结构,并且包括具有低摩擦特性的支承单元,从而有效地隔离没有上下运动的水平振动。


技术介绍

1、当今的车辆正在演变为商业、休息和生活空间,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移动装置,尤其是安静性正在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当车辆在不平坦的路面上行驶时引入内部的振动通过坚固的座椅结构从座椅下部过度传递至座椅上部。当长时间暴露于过度振动,尤其是过度的水平振动时,乘客会出现诸如疲劳、焦虑、呕吐、肌肉疼痛,视力模糊等各种身体不适以及精神压力。此外,当车内部件因重复/周期性振动而发生共振现象时,各机械部件的牢固联接变得松动从而产生噪音,这导致机械部件的异常操作,并且对耐久性和可靠性产生不良影响,例如,这种振动导致机械部件由于疲劳而损坏,从而缩短预期寿命。

2、过去,作为用于减少从车身引入到座椅的有害振动的方法,主要使用了以下两种方法:通过根据座椅框架的重量和材料改变坐垫的硬度和靠背垫的硬度或座椅的刚性以改变固有频率的改变固有频率的方法,或者将衰减器安装至座椅的上端并分离座椅的共振频率的方法。然而,在诸如发动机的每分钟转数(rpm)、轮胎或路面的粗糙度、行驶速度等各种振动源产生的各种类型的振动之中,还存在除了特定频率区域之外实现效果的问题。

3、前述内容仅旨在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的背景,并不意味着本专利技术落入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相关技术的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本专利技术已考虑到上述相关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隔离在怠速和行驶期间从车辆传递至座椅的振动的振动隔离装置,具体地,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车辆的上下座椅框架之间的隔离结构,其中,应用了具有低摩擦特性的支承单元,从而有效地隔离水平振动而没有上下运动,还应用了能够减弱运动和摩擦噪声的阻尼单元。

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不限于前述描述,并且在本文中未明确公开的其它目的将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从以下提供的描述中清楚地理解。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权利要求中提出的装置及其组合来实现。

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应用在车辆的上下座椅框架之间以隔离传递至座椅的振动的隔离结构包括以下配置。

4、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中,应用在车辆的上下座椅框架之间的振动隔离结构包括下部组件、上部组件、板和支承单元,所述下部组件配置为固定座椅框架的下部部分并且紧固至车身;所述上部组件配置为固定座椅框架的上部部分;所述板位于下部组件的下方并与下部组件隔开;所述支承单元位于所述上部组件与所述下部组件之间以及所述下部组件与所述板之间,并且配置为包括响应于传递至下部组件的振动而移动的支承件,其中,所述上部组件、支承单元、下部组件和板通过紧固件联接而没有上下游隙。

5、此外,所述振动隔离结构可以配置为进一步包括阻尼单元,所述阻尼单元设置在上部组件与下部组件之间以配置为减弱流动噪声和摩擦噪声。

6、此外,支承单元可以包括上滚子、上保持器、下滚子和下保持器,所述上滚子以多个的形式形成在上部组件与下部组件之间,并且配置为支撑座椅框架的上部部分;所述上保持器配置为引导多个上滚子以在保持预定间隔的情况下旋转;所述下滚子以多个的形式形成在下部组件与板之间,并且配置为支撑座椅框架的下部部分;所述下保持器配置为引导多个下滚子以在保持预定间隔的情况下旋转。

7、此外,应用在车辆的上下座椅框架之间的隔离结构设置为使得:当振动传递至下部组件并且当下部组件在预设的位移值内位移时,传递至下部组件的振动能量被转换为支承单元的动能。

8、此外,应用在车辆的上下座椅框架之间的隔离结构设置为使得:当振动传递至下部组件并且因此下部组件位移超过预设的位移值时,传递至下部组件的振动能量可以被转换为支承单元的动能,并且阻尼器可以配置为额外地减弱流动噪声和摩擦噪声。

9、此外,在应用在车辆的上下座椅框架之间的隔离结构中,上保持器和下保持器可以配置为进一步包括开口,紧固件位于所述开口中,并且开口的面积可以配置为具有比紧固件的横截面积相对较宽的面积。

10、此外,在应用在车辆的上下座椅框架之间的隔离结构中,上滚子和下滚子配置为具有球形或滚柱形。

11、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从之前看到的实施方案与下面将描述的配置之间的结合和使用关系中获得如下效果。

12、本专利技术应用了具有低摩擦特性的支承单元,以有效地隔离从车身传递至座椅的振动,从而具有为乘客提供乘坐舒适性的效果,并且通过避免共振有助于提高座椅部件的持久使用寿命。

13、此外,本专利技术应用了能够减弱上部组件与下部组件之间的流动噪声和摩擦噪声的阻尼器,从而具有降低车辆的室内噪声的效果。

14、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上滚子和下滚子的每一个可以具有球形,并且支承单元在多个方向上位移。

15、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上滚子和下滚子的每一个可以具有滚柱形,并且支承单元在水平方向上位移。

16、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紧固件可以由螺栓、螺母或铆钉联接结构构成

17、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下部组件可以是固定座椅框架的下部部分的腿组件。

18、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上部组件可以是固定座椅框架的上部部分的缓冲垫组件。

19、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以提供包括振动隔离结构的车辆。

20、在另一实施方案中,可以提供包括如在本文中公开的装置的车辆。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振动隔离结构,其用于隔离座椅中的振动,所述振动隔离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进一步包括阻尼单元,所述阻尼单元设置在上部组件与下部组件之间以减弱流动噪声和摩擦噪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当振动传递至下部组件并且当下部组件在预设的位移值内位移时,传递至下部组件的振动能量被转换为支承单元的动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当振动传递至下部组件并且因此下部组件位移超过预设的位移值时,传递至下部组件的振动能量被转换为支承单元的动能,并且阻尼器额外地减弱流动噪声和摩擦噪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所述支承单元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所述支承单元进一步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所述支承单元进一步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所述多个下滚子配置为支撑座椅框架的下部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所述支承单元进一步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所述上保持器和所述下保持器的每一个进一步包括开口,所述紧固件位于所述开口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所述开口的面积配置为具有比所述紧固件的横截面积相对较宽的面积。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所述上滚子和所述下滚子的每一个具有球形或滚柱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所述上滚子和所述下滚子的每一个具有球形,所述支承单元在多个方向上位移。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所述上滚子和所述下滚子的每一个具有滚柱形,所述支承单元在水平方向上位移。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所述紧固件由螺栓、螺母或铆钉联接结构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所述下部组件是固定座椅框架的下部部分的腿组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所述上部组件是固定座椅框架的上部部分的缓冲垫组件。

18.一种车辆,其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振动隔离结构,其用于隔离座椅中的振动,所述振动隔离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进一步包括阻尼单元,所述阻尼单元设置在上部组件与下部组件之间以减弱流动噪声和摩擦噪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当振动传递至下部组件并且当下部组件在预设的位移值内位移时,传递至下部组件的振动能量被转换为支承单元的动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当振动传递至下部组件并且因此下部组件位移超过预设的位移值时,传递至下部组件的振动能量被转换为支承单元的动能,并且阻尼器额外地减弱流动噪声和摩擦噪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所述支承单元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所述支承单元进一步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所述支承单元进一步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所述多个下滚子配置为支撑座椅框架的下部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隔离结构,其中,所述支承单元进一步包括: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兑洙郭民赫高贤丁斗高李钟淳赵铉奎吴益相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