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盖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60145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22:33
本申请提供一种引擎盖及车辆,引擎盖包括固定连接的外壳和内壳,内壳与外壳之间形成有内部通路,内部通路的一端通过外壳上的开口与外界连通,且外壳设有遮蔽外壳上的开口的格栅网,内部通路的另一端通过内壳上的开口连通至发动机舱,且内壳上的开口沿竖直方向位于车辆的散热器的上方。本申请引擎盖由于在外界和发动机舱内形成了通路,以使得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可利用引擎盖上方的气流负压将发动机舱内产生的热气流导出发动机舱。同时在下雨工况下,基于内壳上的开口设于车辆的散热器的上方,以使得外部流入的雨水可沿内部通路导流至散热器,并为散热器冷却降温,避免了外部雨水在发动机舱内任意乱流影响发动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汽车零部件,尤其涉及一种引擎盖及车辆


技术介绍

1、引擎盖作为汽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起到空气导流作用,又可以保护发动机及周边管线配件等,还可以充分防止冲击、腐蚀、雨水以及电干扰等不利影响。

2、而现有技术中的引擎盖为了使其具备一定的散热效果,通常在引擎盖上开设通气孔,以便汽车发动机舱内的热量通过通气孔散出。然而当遇到下雨天气时,由于通气孔暴露在外部空气中,导致雨水很容易通过通气孔进入至汽车发动机舱内,并在发动机舱内任意乱流,继而会对发动机造成影响,加速发动机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擎盖以及一种车辆,以提高散热效果的同时避免外部雨水影响发动机,并合理利用外部雨水为车辆的散热器冷却降温。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引擎盖,包括固定连接的外壳和内壳,内壳与外壳之间形成有内部通路,内部通路的一端通过外壳上的开口与外界连通,且外壳设有遮蔽外壳上的开口的格栅网,内部通路的另一端通过内壳上的开口连通至发动机舱,且内壳上的开口沿竖直方向位于车辆的散热器的上方。

3、本申请引擎盖通过设置固定连接的外壳和内壳以遮蔽防护发动机舱,内壳可作为外壳的骨架,用于提高引擎盖的整体强度和刚度。通过在外壳和内壳之间形成内部通路,并在外壳上设置开口,以使内部通路通过该开口与外界连通。同时通过在内壳对应散热器的位置设置开口,以使内部通路连通至发动机舱内的预设位置。通过在外壳上的开口处设置格栅网以遮蔽开口,使得气流可以通过的同时避免灰尘等异物进入外壳,从而可以提高发动机或其它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4、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引擎盖由于在外界和发动机舱内形成了通路,以使得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可利用引擎盖上方的气流负压将发动机舱内产生的热气流导出发动机舱。同时在下雨工况下,基于内壳上的开口设于车辆的散热器的上方,以使得内部通路可将外部流入的雨水引导至散热器,并为散热器冷却降温,避免了外部雨水在发动机舱内随意乱流影响发动机。

5、在一种实施例中,外壳包括层叠的外板和外饰板,外板位于外饰板的下方,外壳上的开口设于外饰板,且内部通路穿过外板连通至外壳上的开口。

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外壳包括层叠的外板和外饰板,将外壳上的开口设置于外饰板,并使得内部通路穿过外板连通至外饰板的开口,以保证内部通路与外界连通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引擎盖的设计感,提高车辆的观赏性,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7、在一种实施例中,外板和外饰板可拆卸连接。

8、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外板和外饰板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外壳的加工。

9、在一种实施例中,内部通路在外板上形成贯穿的第一通孔,格栅网固定于外饰板,且格栅网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格栅网在外板上的投影均收容于第一通孔内。

1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格栅网固定在外饰板上,可以确保灰尘等异物无法进入外板,以便于清洗车辆。同时通过设置多个均匀分布的格栅网可以提高散热效果的同时可以提高车辆的美观性。通过设置格栅网在外板上的投影均收容于第一通孔,以确保引擎盖外部流入的雨水均通过第一通孔流通至内壳,避免在外板上积水,影响用户体验。

11、在一种实施例中,外饰板上设有导流斜面,导流斜面的顶部连接于格栅的边缘。

12、在本实施例中,基于导流斜面位于外饰板靠近外板一侧,设置导流斜面的顶部连接于格栅网的边缘,以使得从引擎盖后端的格栅网进入的雨水被引导至第一通孔内,有利于限定外部雨水的流通路径。

13、在一种实施例中,外饰板上设有导流斜面,导流斜面的底部连接于格栅的边缘。

14、在本实施例中,基于导流斜面设置在外饰板远离外板一侧,设置导流斜面的底部连接于格栅的边缘,可以保证发动机舱内的热气流顺畅流出的同时还可用于遮挡部分雨水。

15、在一种实施例中,内壳包括层叠的内板和内饰板,内饰板位于内板的下方,内壳上的开口设于内饰板,且内部通路穿过内板连通至内壳上的开口。

1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内壳包括层叠的内板和内饰板,以使得内板为外板提供支撑和加强,外饰板则遮盖发动机舱。通过将内壳上的开口设置于内饰板,并使得内部通路穿过内板连通至内饰板的开口,以保证内部通路与发动机舱连通。

17、在一种实施例中,内部通路在内板上形成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内饰板上的开口沿竖直方向对齐。

18、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内板上形成第二通孔,并使第二通孔与内饰板上的开口沿竖直方向对齐,以确保流至内板上的雨水通过第二通孔流至内饰板的开口。

19、在一种实施例中,内部通路包括设于内板上的导流凹槽,导流凹槽的顶部沿竖直方向位于第一通孔的下方,导流凹槽的底部连接至第二通孔。

2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内部上设置导流凹槽,并使得导流凹槽的顶部沿竖直方向位于第一通孔的下方,以盛接从第一通孔流入内壳的雨水。同时通过将导流凹槽的底部连接至第二通孔,以将盛接的雨水引导至第二通孔。

21、在一种实施例中,导流凹槽与内板的主体可拆卸连接,第二通孔位于导流凹槽上,且导流凹槽与内板的主体接触的边缘设有密封条,密封条用于防止流入内部通路中的雨水渗入内饰板上。

22、在本实施例中,基于导流凹槽与内板的主体可拆卸连接,通过在导流凹槽与内板的主体接触的边缘设置密封条,以防止流至导流凹槽中的雨水渗入内饰板上,对内饰板上其它位置的零部件造成影响,影响用户体验。

23、在一种实施例中,内壳上的开口数量为多个,多个内壳上的开口并排设置并均位于车辆的散热器的上方,多个内壳上的开口用于对散热器形成更均匀的冷却效果。

2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内壳上对应车辆的散热器的位置设置多个并排的开口,以使得流至发动机舱内的雨水更均匀的淋洒在散热器上,可以更全面更均匀地冷却散热器,可以提高散热器的稳定性。

25、在一种实施例中,内板上设有过孔,过孔与第二通孔间隔设置。

2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内板上设置与第二通孔相互间隔的过孔,以减轻引擎盖的重量,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设计。

27、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发动机舱、车身本体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引擎盖。其中,发动机舱固定于车身本体的头部,引擎盖固定于发动机舱,并用于遮蔽防护发动机舱。

28、可以理解的,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车辆由于使用了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引擎盖,因而也可以提高发动机舱内的散热效果,同时合理利用外部雨水为车辆的散热器冷却降温,以提高车辆的使用寿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引擎盖,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连接的外壳和内壳,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有内部通路,所述内部通路的一端通过所述外壳上的开口与外界连通,且所述外壳设有遮蔽所述外壳上的开口的格栅网,所述内部通路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内壳上的开口连通至发动机舱,且所述内壳上的开口沿竖直方向位于车辆的散热器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层叠的外板和外饰板,所述外板位于所述外饰板的下方,所述外壳上的开口设于所述外饰板,且所述内部通路穿过所述外板连通至所述外壳上的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通路在所述外板上形成贯穿的第一通孔,所述格栅网固定于所述外饰板,且所述格栅网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格栅网在所述外板上的投影均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饰板上设有导流斜面,所述导流斜面的底部连接于所述格栅网的边缘或所述导流斜面的顶部连接于所述格栅网的边缘。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包括层叠的内板和内饰板,所述内饰板位于所述内板的下方,所述内壳上的开口设于所述内饰板,且所述内部通路穿过所述内板连通至所述内壳上的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通路在所述内板上形成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内饰板上的开口沿竖直方向对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引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通路包括设于所述内板上的导流凹槽,所述导流凹槽的顶部沿竖直方向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下方,所述导流凹槽的底部连接至所述第二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引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凹槽与所述内板的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导流凹槽上,且所述导流凹槽与所述内板的主体接触的边缘设有密封条,所述密封条用于防止流入所述内部通路中的雨水渗入所述内饰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引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上的开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内壳上的开口并排设置并均位于所述车辆的散热器的上方,多个所述内壳上的开口用于对所述散热器形成更均匀的冷却效果。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舱、车身本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引擎盖,所述发动机舱固定于所述车身本体的头部,所述引擎盖遮蔽所述发动机舱。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擎盖,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连接的外壳和内壳,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有内部通路,所述内部通路的一端通过所述外壳上的开口与外界连通,且所述外壳设有遮蔽所述外壳上的开口的格栅网,所述内部通路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内壳上的开口连通至发动机舱,且所述内壳上的开口沿竖直方向位于车辆的散热器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层叠的外板和外饰板,所述外板位于所述外饰板的下方,所述外壳上的开口设于所述外饰板,且所述内部通路穿过所述外板连通至所述外壳上的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通路在所述外板上形成贯穿的第一通孔,所述格栅网固定于所述外饰板,且所述格栅网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格栅网在所述外板上的投影均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饰板上设有导流斜面,所述导流斜面的底部连接于所述格栅网的边缘或所述导流斜面的顶部连接于所述格栅网的边缘。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包括层叠的内板和内饰板,所述内饰板位于所述内板的下方,所述内壳上的开口设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廉畅何永辉曾董徐凯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