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芯冷却组件及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29783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8:03
本技术涉及电池热管理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芯冷却组件及电池,包括第一集流体与口琴管,所述第一集流体包括进液通道,所述口琴管包括冷却通道;所述进液通道的管口边沿与所述口琴管固定连接,所述进液通道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其中,所述口琴管于所述冷却通道的一侧开设有连接槽,所述第一集流体对应所述连接槽的位置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卡合于所述连接槽中并与所述连接槽固定连接。本技术的电芯冷却组件及电池,能有效降低窜液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提升对电池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热管理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电芯冷却组件及电池


技术介绍

1、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对作为动力源的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备受人们关注的是电池的安全性,电池的安全性与电池热管理息息相关,不少电池的安全事故与电池过热有关,因此电池散热是保障电池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2、当前,电池热管理结构主要包括集流管与口琴管,冷却介质由集流管流入口琴管,流入口琴管后,冷却介质可以通过口琴管与电池进行换热,冷却介质待换热结束后经由集流管流出。

3、目前,常规技术方案中,主要通过焊接将集流管与口琴管固定连接,具体地,焊接方案包括:将集流管与口琴管并排设置后,对集流管与口琴管相接触的外部边沿进行焊接。但由于集流管的内部结构无法与口琴管的内部结构相焊接,导致焊接后的电池热管理结构容易出现内部流道相互窜液的现象,甚至出现漏液的问题。可见,当前的电池热管理结构存在气密性不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电芯冷却组件及电池,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池热管理结构气密性不足的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芯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体(10)与口琴管(20),所述第一集流体(10)包括进液通道(11),所述口琴管(20)包括冷却通道(21);所述进液通道(11)的管口边沿与所述口琴管(20)固定连接,所述进液通道(11)与所述冷却通道(2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芯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通道(21)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冷却通道(21)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芯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槽(22)的数量为多个,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冷却通道(21)之间仅设置有一个所述连接槽(22)。</p>

4.根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体(10)与口琴管(20),所述第一集流体(10)包括进液通道(11),所述口琴管(20)包括冷却通道(21);所述进液通道(11)的管口边沿与所述口琴管(20)固定连接,所述进液通道(11)与所述冷却通道(2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芯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通道(21)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冷却通道(21)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芯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槽(22)的数量为多个,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冷却通道(21)之间仅设置有一个所述连接槽(2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芯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通道(21)贯穿所述口琴管(20),所述冷却通道(2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体(10)连通,所述冷却通道(21)的另一端连通有第二集流体(3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芯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通道(13)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体(10)上;所述第二集流体(30)包括回流通道(3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芯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艳峰彭虹荃刘春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