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身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25537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7:25
本技术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了前车身结构及车辆。该前车身结构包括前内挡风、前围组件和内衬组件,前内挡风连接于车架,前围组件包括前围本体和前照灯组件,前照灯组件设置于前围本体,内衬组件设置于前内挡风与前围组件之间,前围组件连接于内衬组件,前内挡风与车架均连接于内衬组件,内衬组件用于将前围组件的重量分摊至所述车架和前内挡风。这种前车身结构通过增设内衬组件能够将与之连接的前围组件的重量分摊至前内挡风和车架上,提升前围本体与前照灯组件的连接稳定性,避免后期出现松动,提升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涉及前车身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1、踏板电动摩托车具有可稳定支撑前照灯和前围的安装结构,在现有技术中,前照灯和灯罩普遍直接安装在前围的塑料件上,前围通过若干自攻螺钉与前内挡风连接,前照灯与灯罩的重量全部由前内挡风的塑料件和自攻螺钉来承受,在骑行的过程中,路面不平会导致的振动,进而引起自攻螺钉松动,导致前围以及前围上的前照灯和灯罩的稳定性较差;另外平时的拆装容易造成前围和前内挡风的变形,导致出现装配缝隙,前照灯的插件也容易松动,另外为保证前照灯安装位置,横向空间浪费大。因此,如何保证前围、前照灯的装配稳定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车身结构及车辆,该前车身结构能够对前围组件的重量进行分摊,确保前围本体与前照灯组件的安装稳定性。

2、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前车身结构,所述前车身结构包括:

4、前内挡风,所述前内挡风连接于车架;

5、前围组件,所述前围组件包括前围本体和前照灯组件,所述前照灯组件设置于所述前围本体,且所述前照灯组件位于所述前围本体远离所述前内挡风的一侧;

6、内衬组件,所述内衬组件设置于所述前内挡风与所述前围组件之间,且所述前围本体连接于所述内衬组件,所述前内挡风与所述车架均连接于所述内衬组件,所述内衬组件用于将所述前围组件的重量分摊至所述前内挡风与所述车架。

7、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衬组件包括连接的内衬和支架,所述支架连接于所述车架,所述内衬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前内挡风,所述内衬的另一侧用于连接所述前围本体,且所述车架位于所述内衬和所述前内挡风之间。

8、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上连接部和第一下连接部,所述第一上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下连接部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一上连接部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下连接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用于连接所述内衬的上部,所述第二螺纹孔用于连接所述内衬的下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上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下连接部之间,且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上连接部和所述第一下连接部不同侧,所述第二连接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连接车架。

9、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衬设置有第三上连接部和第三下连接部,所述第三上连接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三下连接部开设有第三通孔,第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与所述第一螺纹孔螺接,以将所述第三上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上连接部,第二螺栓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后与所述第二螺纹孔螺接,以将所述第三下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下连接部;所述车架上开设有第四通孔,第三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四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后与螺母螺接,以将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车架连接。

10、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衬还设置有第四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前内挡风。

11、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前内挡风、所述前围组件和所述内衬组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用于安装电器元件。

12、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衬组件还设置有散热结构。

13、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前照灯组件包括前照灯和灯罩,所述前照灯通过自攻螺钉连接于所述前围本体,所述灯罩罩设于所述前照灯的外周,且所述灯罩与所述前围本体可拆卸连接。

14、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灯罩设置有卡扣,所述前围本体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扣卡接于所述卡槽,以将所述灯罩连接于所述前围本体。

15、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16、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前车身结构。

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18、本技术公开一种前车身结构,该前车身结构包括前内挡风、前围组件和内衬组件,前内挡风连接于车架,前围组件包括前围本体和前照灯组件,前照灯组件设置于前围本体,内衬组件设置于前内挡风与前围组件之间,前围组件连接于内衬组件,前内挡风与车架均连接于内衬组件,内衬组件用于将前围组件的重量分摊至所述车架和前内挡风。这种设置通过在前内挡风和车架之间设置内衬组件,内衬组件能够将与之连接的前围组件的重量分摊至前内挡风和车架上,提升前围本体与前照灯组件的连接稳定性,避免后期出现松动,提升使用寿命。

19、本技术还公开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前车身结构,确保了前围及前照灯组件的安装稳定性,避免出现前照灯或前围本体的松脱,提升车辆的使用寿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身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组件(30)包括连接的内衬(31)和支架(32),所述支架(32)连接于所述车架(1),所述内衬(31)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前内挡风(10),所述内衬(31)的另一侧用于连接所述前围本体(21),且所述车架(1)位于所述内衬(31)和所述前内挡风(1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32)包括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2),所述第一连接部(321)包括第一上连接部(3211)和第一下连接部(3213),所述第一上连接部(3211)与所述第一下连接部(3213)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一上连接部(3211)开设有第一螺纹孔(3212),所述第一下连接部(3213)开设有第二螺纹孔(3214),所述第一螺纹孔(3212)用于连接所述内衬(31)的上部,所述第二螺纹孔(3214)用于连接所述内衬(31)的下部,所述第二连接部(322)位于所述第一上连接部(3211)与所述第一下连接部(3213)之间,且所述第二连接部(322)与所述第一上连接部(3211)和所述第一下连接部(3213)不同侧,所述第二连接部(322)开设有第一通孔(3221),所述第一通孔(3221)用于连接车架(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31)设置有第三上连接部和第三下连接部,所述第三上连接部开设有第二通孔(311),所述第三下连接部开设有第三通孔(312),第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二通孔(311)后与所述第一螺纹孔(3212)螺接,以将所述第三上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上连接部(3211),第二螺栓穿过所述第三通孔(312)后与所述第二螺纹孔(3214)螺接,以将所述第三下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下连接部(3213);所述车架(1)上开设有第四通孔(101),第三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四通孔(101)、所述第一通孔(3221)后与螺母螺接,以将所述第二连接部(322)与所述车架(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31)还设置有第四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前内挡风(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内挡风(10)、所述前围组件(20)和所述内衬组件(30)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安装部(313),所述安装部(313)用于安装电器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组件(30)还设置有散热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照灯组件包括前照灯(22)和灯罩(23),所述前照灯(22)通过自攻螺钉连接于所述前围本体(21),所述灯罩(23)罩设于所述前照灯(22)的外周,且所述灯罩(23)与所述前围本体(21)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罩(23)设置有卡扣(231),所述前围本体(21)设置有卡槽(211),所述卡扣(231)卡接于所述卡槽(211),以将所述灯罩(23)连接于所述前围本体(21)。

10.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前车身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身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组件(30)包括连接的内衬(31)和支架(32),所述支架(32)连接于所述车架(1),所述内衬(31)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前内挡风(10),所述内衬(31)的另一侧用于连接所述前围本体(21),且所述车架(1)位于所述内衬(31)和所述前内挡风(1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32)包括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2),所述第一连接部(321)包括第一上连接部(3211)和第一下连接部(3213),所述第一上连接部(3211)与所述第一下连接部(3213)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一上连接部(3211)开设有第一螺纹孔(3212),所述第一下连接部(3213)开设有第二螺纹孔(3214),所述第一螺纹孔(3212)用于连接所述内衬(31)的上部,所述第二螺纹孔(3214)用于连接所述内衬(31)的下部,所述第二连接部(322)位于所述第一上连接部(3211)与所述第一下连接部(3213)之间,且所述第二连接部(322)与所述第一上连接部(3211)和所述第一下连接部(3213)不同侧,所述第二连接部(322)开设有第一通孔(3221),所述第一通孔(3221)用于连接车架(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31)设置有第三上连接部和第三下连接部,所述第三上连接部开设有第二通孔(311),所述第三下连接部开设有第三通孔(312),第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二通孔(311)后与所述第一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成黄兵
申请(专利权)人:雅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