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7716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9 01: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换热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它解决了扁管和集流管之间的连接位置存在凹陷,容易形成积液而影响连接的稳定性的问题。本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扁管和集流管,所述的扁管连接于集流管之间,所述的集流管上设有外翻式扁管槽,所述的扁管固定插设于该外翻式扁管槽中,与集流管连通。实现了在扁管和集流管之间的连接部位不存在凹陷,不易产生形成积液,扁管和集流管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稳定性高、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换热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介绍

1、微通道换热器是用于热交换的装置,广泛运用于空调等产品中,大多为两根集流管分别连接在扁管两端的结构,换热介质流通于集流管和扁管之间,换热介质通过扁管与空气接触进行换热,在扁管之间可能还会设置翅片增大换热面积。

2、在微通道换热器工作时,由于扁管及翅片与空气之间存在温差,特别是在气温较低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冷凝水。当微通道换热器的使用姿态为两根集流管横向设置且之间存在高度差时,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会顺着扁管或翅片向低侧的集流管流淌,而集流管用于连接扁管的连接槽多为自外向内冲压形成,即集流管和扁管的连接位置会出现凹陷部,冷凝水会聚集于该凹陷部中形成积液,当温度达到冰点及以下时,冷凝水会凝固而增大体积,可能会撑开该凹陷位置,进而对扁管和集流管之间的连接部位造成破坏,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及环境适应性。

3、公开号为cn101634527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形成有入口的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间隔开预定距离的第二集流管;扁管,所述扁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以便扁管内的多个微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通;翅片,所述翅片分别设置在相邻的扁管之间;和回路管,所述回路管的一端与位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一个集流管上的出口相连通且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另一个集流管延伸。

4、上述现有技术的集流管与扁管之间的连接部位即存在凹陷部,容易在其中形成积液,影响连接结构的稳定性。

<br/>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扁管和集流管之间的连接位置不易产生积液的微通道换热器。

2、为了实现创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扁管和集流管,所述的扁管连接于集流管之间,所述的集流管上设有外翻式扁管槽,所述的扁管固定插设于该外翻式扁管槽中,与集流管连通。

3、扁管连接于集流管中,换热介质流通在集流管和扁管中以达到换热的目的,扁管与集流管的连接通常采用插接并固定的方式,现有技术中,往往通过从集流管外表面冲压的形式在集流管上开设出扁管槽,冲压的方式势必会形成向内凹陷的豁口,扁管插接之后,扁管与扁管槽之间存在凹陷部,对于扁管下方的集流管而言,冷凝水在扁管上产生,在重力作用向下流淌,会流至该凹陷部并聚集形成积液,在气温达到冰点以下时,积液会发生凝固结冰,结冰后体积增大可能撑开该凹陷部,对拼接部位造成损坏影响。本方案中,扁管与集流管之间的连接部位为外翻式扁管槽,即连接位置为向外突出的,避免了凹陷部的形成及积液的产生,提高连接结构的稳定性,环境适应性强。

4、在上述的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的外翻式扁管槽向外凸起形成井口状通槽,且沿所述的集流管长度方向均匀排布。

5、外翻式扁管槽为井口状向外凸起,避免了连接位置的凹陷部的形成,避免积液,外翻式扁管槽均匀分布,保证了与之连接的扁管均匀排布,换热均匀。

6、在上述的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的集流管为分体式,包括可拼合成管状结构的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所述的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之间形成用于流通换热介质的集流腔,所述的外翻式扁管槽开设于第一弧形板或第二弧形板上。

7、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相互匹配,可拼合成集流管,相当于将集流管沿轴向方向切分出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内部形成集流腔,用于换热介质的流通,由于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周向开放,可进行从内向外的冲压操作,便于加工出向外突出的外翻式扁管槽。

8、在上述的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的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之间设有拼合结构,所述的拼合结构包括限位耳,所述的限位耳沿第一弧形板或第二弧形板的长度方向固定设置于其外壁上,且自该第一弧形板或第二弧形板的周向端部向内凸出,相对的第二弧形板或第一弧形板的周向端部的拼接部卡设于所述的限位耳之间。

9、拼合结构用于对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进行拼合定位,方便拼合成集流管,具体上通过限位耳实现,限位耳沿弧形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从截面看,限位耳固定于弧形板外壁的端部上,并沿周向方向延伸突出,拼合时,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的周向端部相接,拼接部被限位卡设于限位耳之间形成配合,限位耳有两组,可分别设置于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上,也可同时设置于第一弧形板或第二弧形板上。

10、在上述的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的限位耳内壁为与所述的拼接部相匹配的弧形面,所述的限位耳内径等于或略大于拼接部的外径。

11、限位耳的内壁形状与拼接部相匹配,使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之间的连接更加贴合,具有更好的定位效果,限位耳内径等于或略大于保证了顺利的拼合定位,且使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尽可能贴合。

12、在上述的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的限位耳与拼接部之间通过焊接结构密封固定。

13、限位耳与拼接部之间焊接连接,具有很好的密封固定的效果,连接强度高,当然,合适的粘接密封等密封连接结构也可用于限位耳与拼接部之间的密封固定。

14、在上述的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的外翻式扁管槽至少设置于与扁管的连接部位朝上的集流管上。

15、外翻式扁管槽可以设置于全部的集流管上,但由于外翻式扁管槽是为了防止积液,朝下的连接位置本身并不会产生积液,所以外翻式扁管槽也可以仅在连接部位朝上的集流管与扁管之间设置,而连接部位朝下的集流管采用普通结构以控制成本。

16、在上述的微通道换热器中,还包括至少两根用于输入或输出换热介质的连接管,所述的连接管连接于集流管上。

17、在集流管上还设有连接管,用于输入、输出换热介质。

18、在上述的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的集流管包括端盖,所述的端盖密封式固定于集流管的两端,所述的连接管连接于集流管的端盖上或连接于集流管的管体上。

19、集流管两端由端盖密封,使集流管内部形成密封的集流腔,连接管可连接于端盖上,也可以设置于管体上,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在需要集流管平放的换热器中,连接管多选择设置于端盖上,避免被压断。

20、在上述的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的扁管之间固定设有翅片,所述的翅片与扁管侧壁相贴接触。

21、翅片设置于扁管之间,且与扁管侧壁接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热交换,提高换热效率。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23、1.扁管与集流管之间的连接部位为外翻式扁管槽,即连接位置为向外突出的,避免了凹陷部的形成及积液的产生,提高连接结构的稳定性,环境适应性强。

24、2.外翻式扁管槽为井口状向外凸起,避免了连接位置的凹陷部的形成,避免积液,外翻式扁管槽均匀分布,保证了与之连接的扁管均匀排布,换热均匀。

25、3.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相互匹配,可拼合成集流管,相当于将集流管沿轴向方向切分出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内部形成集流腔,用于换热介质的流通,由于第一弧形板和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扁管(1)和集流管(2),所述的扁管(1)连接于集流管(2)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流管(2)上设有外翻式扁管槽(3),所述的扁管(1)固定插设于该外翻式扁管槽(3)中,与集流管(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翻式扁管槽(3)向外凸起形成井口状通槽,且沿所述的集流管(2)长度方向均匀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流管(2)为分体式,包括可拼合成管状结构的第一弧形板(21)和第二弧形板(22),所述的第一弧形板(21)和第二弧形板(22)之间形成用于流通换热介质的集流腔(23),所述的外翻式扁管槽(3)开设于第一弧形板(21)或第二弧形板(2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弧形板(21)和第二弧形板(22)之间设有拼合结构(4),所述的拼合结构(4)包括限位耳(41),所述的限位耳(41)沿第一弧形板(21)或第二弧形板(22)的长度方向固定设置于其外壁上,且自该第一弧形板(21)或第二弧形板(22)的周向端部向内凸出,相对的第二弧形板(22)或第一弧形板(21)的周向端部的拼接部(42)卡设于所述的限位耳(4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耳(41)内壁为与拼接部(42)相匹配的弧形面,所述的限位耳(41)内径等于或略大于所述的拼接部(42)的外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耳(41)与拼接部(42)之间通过焊接结构密封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翻式扁管槽(3)至少设置于与扁管(1)的连接部位朝上的集流管(2)上。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根用于输入或输出换热介质的连接管(6),所述的连接管(6)连接于集流管(2)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流管(2)包括端盖(5),所述的端盖(5)密封式固定于集流管(2)的两端,所述的连接管(6)连接于集流管(2)的端盖(5)上或连接于集流管(2)的管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扁管(1)之间固定设有翅片,所述的翅片与扁管(1)侧壁相贴接触。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扁管(1)和集流管(2),所述的扁管(1)连接于集流管(2)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流管(2)上设有外翻式扁管槽(3),所述的扁管(1)固定插设于该外翻式扁管槽(3)中,与集流管(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翻式扁管槽(3)向外凸起形成井口状通槽,且沿所述的集流管(2)长度方向均匀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流管(2)为分体式,包括可拼合成管状结构的第一弧形板(21)和第二弧形板(22),所述的第一弧形板(21)和第二弧形板(22)之间形成用于流通换热介质的集流腔(23),所述的外翻式扁管槽(3)开设于第一弧形板(21)或第二弧形板(2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弧形板(21)和第二弧形板(22)之间设有拼合结构(4),所述的拼合结构(4)包括限位耳(41),所述的限位耳(41)沿第一弧形板(21)或第二弧形板(22)的长度方向固定设置于其外壁上,且自该第一弧形板(21)或第二弧形板(22)的周向端部向内凸出,相对的第二弧形板(22)或第一弧形板(21)的周向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海龙虞永亮徐清永郭铭孙铮赵延洋赵雄飞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可热交换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