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扩张式气囊导尿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6482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局部扩张式气囊导尿管,包括:导尿管本体,在导尿管本体的中部套有扩张囊体且扩张囊体囊壁与导尿管本体之间的连接为密封连接,在导尿管本体内设有流体通道,流体通道的前端口与所述扩张囊体连通,流体通道的尾部端口延伸至导尿管本体尾部端面,在第一流体通道的尾部设有第一单向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粗细适度,能提供足够的支撑和扩张,又不致对尿道黏膜及尿道外口产生过度压迫,造成患者不适感甚至新的医源性狭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向扩张囊体注入液体之前,是一根较细的硅胶导尿管,在注入一定量的液体后可扩张至需要的大小,术后早期起到局部压迫止血的作用,留置尿管期间可起到局部间歇性扩张作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手术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局部扩张式气囊导尿管
技术介绍
1. 1尿道狭窄发生率尿道损伤后的尿道狭窄是困扰患者和令泌尿外科医师感到头痛的事,其治疗也是 泌尿外科医师面临的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尿道损伤以球部尿道(前尿道)损伤 和膜部尿道(后尿道)损伤最常见,两者治疗的手术方式很多,但文献报道各种手术方式术 后均有较大比例的尿道狭窄发生率。因此,减少尿道狭窄的发生率是我们必须努力克服的难题。尿道球部损伤多因骑跨伤引起,传统的开放性尿道吻合术简单易行,但缺点是有 创伤性,术后可发生尿道狭窄等并发症。吴光等报道采用开放性尿道球部修补术,术后尿道 狭窄发生率为25% (3/12)。近年来随着泌尿外科腔镜技术的发展,开始以输尿管镜下尿道 会师术治疗尿道球部损伤,具有较传统开放手术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率低的优势,但吴光等 报道采用输尿管镜尿道置管术,拔管后尿道狭窄发生率仍有10% (1/10)。井元恒等甚至报 道采用输尿管镜下尿道会师术,术后拔除导尿2-6周后56. 3% (9/16)患者出现尿线变细, 需行3-12个月的尿道扩张。尿道膜部断裂大多由骨盆骨折引起,其主要并发症是尿道狭窄、勃起功能障碍。骨 盆骨折后尿道断裂的早期处理意见目前尚未统一,有多种术式可供选择赵小佩等发现后 尿道损伤后,单纯造瘘组后尿道狭窄发生率为96%,其中94%需行开放性尿道手术;而采 用尿道端端吻合术,单锋芝等报道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率为16.7% (1/6),乔乐同报道术后 尿道狭窄率为0% (0/16),但该术式较复杂,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在严重创伤情况下病人 不能耐受该种术式的打击,故有其局限性。如采用单纯尿道会师术治疗后尿道断裂,术后置 入18-20F双腔导尿管,国内文献报道尿道狭窄率29. 7% -41. 3%,单锋芝等报道术后尿道 狭窄发生率73. 3% (11/15),乔乐同报道术后尿道狭窄率为12. 5% (3/24),均需尿道扩张, 甚至需二次腔内手术切开狭窄环;而采用目前临床上被广泛认同的尿道会师加牵引术,术 中置入18-20F双腔导尿管,仇广明等报道术后尿道狭窄率14.8%,单锋芝等报道术后尿道 狭窄率为31.8% (7/22),乔乐同报道术后尿道狭窄率为7.1% (2/28),章如吉等报道术后 尿道狭窄率为41. 7% (5/12)。1. 2导尿管留置时间与术后尿道狭窄尿道断裂处伤后3d即开始长出肉芽组织,5-6d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随着胶 原纤维的增多则会出现瘢痕,大约1个月瘢痕形成。如果此时拔除三腔气囊尿管,瘢痕收 缩,势必会引起尿道狭窄。胶原纤维在3个月抗拉能力达到最强,此时瘢痕组织仍不能软 化,6个月左右瘢痕组织逐渐软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时拔除三腔气囊尿管,再发生狭窄 的机率相对较少。蔡喜刚认为支架导尿管的留置时间与损伤尿道的愈合、疗效呈正相关关系,即留置时间越长,愈合率越高,远期疗效也越好。过早地拔除支架导尿管,可能是以往尿道会师 术疗效欠佳的原因之一。留管时间过短,尿道尚未愈合,尿液外渗到尿道旁组织,易发生感 染,加重瘢痕形成。另外尿道失去支撑,断端发生移位,容易造成瘢痕缩窄和弯曲。文献报 道尿道会师术后尿道支架管保留7周以上病例基本上不需行尿道扩张,很少出现局部瘢痕 性狭窄,提出放置7-9周为宜,最长可达13周。但是留置导尿管时间长,增加患者痛苦,且 易感染、形成结石,甚至产生新的医源性尿道狭窄。1. 3导尿管的材质、直径与术后尿道狭窄目前成年男性尿道损伤术后常规留置F18-F20三腔气囊导尿管,如留置导尿管过 细,对尿道损伤部位的支撑及扩张作用不足,在瘢痕挛缩的基础上将必然形成损伤部位的 狭窄环,导致导尿管拔除后患者尿线细、排尿困难。而如果留置的尿管过粗,患者常常由于 导尿管产生的对前尿道(尤其对尿道外口)的压迫、不适感而不能坚持8周,过早将三腔气 囊尿管拔出又易造成尿道损伤术后的尿道狭窄。且导尿管过粗可引起压迫性尿道坏死或尿 道过度扩张,故以采用F16-F18三腔导尿管较为适合,不宜过粗,以免影响尿道血流循环, 造成医源性尿道狭窄。Lu等认为导尿管的材料与尿道狭窄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硅胶导尿管较乳胶导尿 管不易形成医源性尿道狭窄。因其组织相容性、耐受性好,不易沉积结石,对患者尿道的刺 激性亦小。综上所述尿道狭窄是尿道损伤及其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无论是尿道球部损伤还是 尿道膜部损伤,也无论是采用何种手术方式,术后均有较大比例的尿道狭窄发生率。术后留 置硅胶导尿管是作为损伤后修复的支架并有对损伤部位的持续软扩张的作用,是预防术后 尿道狭窄的较好措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能使导尿管发生间歇性可控局部粗细变化的局部扩张式气囊导尿管。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局部扩张式气囊导尿管,包括导尿管本体,在导尿管本体的中部套有扩张囊 体且扩张囊体囊壁与导尿管本体之间的连接为密封连接,在导尿管本体内设有第一流体通 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前端口与所述扩张囊体连通,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尾部端口延伸 至导尿管本体尾部端面,在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尾部设有第一单向阀。本技术所述局部扩张式气囊导尿管的设计依据是2.1男性尿道解剖男性尿道自膀胱颈部的尿道内口至尿道外口,长约16-22cm。管径平均为5 7mm。 可分为阴茎部(海绵体部)、球部、膜部和前列腺部。临床上把阴茎部和球部称为前尿道,把 前列腺部和膜部称后尿道。前尿道自尿道口起至球部止,长约15cm;后尿道自尿道膜部起, 至膀胱颈部为止,长约4cm。尿道前列腺部为尿道穿过前列腺的部分,长约2. 5-3cm。膜部为尿道穿过尿生殖膈 的部分,周围有尿道膜部括约肌环绕,管腔狭窄,是四部中最短且位置最固定的一段,长约 1. 2cm。在骨盆骨折或会阴部受暴力挤压时最易受到损伤,应用尿道器械手法不当亦容易受伤。球部尿道起始于膜部下方,距膀胱颈口约4cm,会阴部骑跨伤时球部尿道损伤处常位于 膜部以下距膀胱颈口 5 6cm处。2. 2男性尿道扩张度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气囊导尿管最大型号为F22,而经尿道电切常用F24、F26、 F26. 7号外鞘,经尿道膀胱镜下碎石常用F24膀胱镜外鞘,而金属尿道扩张器最大型号为 F24-F26。实践表明绝大多数中国成年男性尿道可顺利通过上述型号之器械,说明正常男性 的尿道扩张度可达F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要有效减少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率,留置导尿管时间宜在8周以上,且导尿管粗细 要适度,既要提供足够的支撑和扩张,又不致对尿道黏膜及尿道外口产生过度压迫,造成患 者不适感甚至新的医源性狭窄。本技术在向扩张囊体注入液体(通常液体为生理盐 水)即扩张囊体在被鼓起之前,本技术是一根较细的硅胶导尿管(F16-F20),在注入一 定量的液体后可扩张至需要的大小,术后早期起到局部压迫止血的作用,留置尿管期间可 起到局部间歇性扩张作用。在尿道狭窄术后就可以留置这种较细的硅胶导尿管(F16-F20)8 周以上,以保证尿道愈合,避免尿液外渗到尿道旁组织,造成感染,加重瘢痕形成,并避免因 为尿道失去支撑,发生断端移位,造成瘢痕缩窄和弯曲。当在向扩张囊体注入液体即扩张囊 体在被鼓起之后,本技术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局部扩张式气囊导尿管,包括:导尿管本体(5),其特征在于,在导尿管本体(5)的中部套有扩张囊体(9)且扩张囊体(9)囊壁与导尿管本体(5)之间的连接为密封连接,在导尿管本体(5)内设有第一流体通道(4),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的前端口与所述扩张囊体(9)连通,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的尾部端口延伸至导尿管本体(5)尾部端面,在所述第一流体通道(4)的尾部设有第一单向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宏飞杨杰吴兆凯卢晓明周鹤同于洪波李保军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明基医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