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1348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30 2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3DVC均温板


[0001]本技术涉及散热器的
,具体为一种
3DVC
均温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工作时发出的热量也随之越高,对于现在的高功率电子设备而言,其表面积的设计却变得越来越小,而传统的
VC
均温板的散热效果与热源接触的表面积大小呈正相关,在此环境下,
VC
均温板在散热的
内已经难以适用,使得具有更好散热效果的
3DVC
均温板(三维均温板)开始成为主流,但是现有的
3DVC
均温板存在均温板与热管毛细结构难以相连的问题,导致均温板腔室内部热流气体紊乱,流动受阻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
3DVC
均温板,通过在铜粉柱两端设置锥面结构连通热管与均温板的毛细结构,并在底部设置十字形通气槽,使热管与均温板的毛细结构相连

不间断,解决了均温板在工作时,腔室内热流气体紊乱,流动受阻而难以导通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本技术一种
3DVC
均温板,包括均温板

铜粉柱和热管,所述热管包括管身

开口端和闭口端,所述均温板包括上板和下壳体,所述上板和下壳体盖合形成腔室,所述上板设有一个以上的通孔,所述热管盖合在上板位于通孔的外缘处,所述铜粉柱放置于通孔内底部与所述下壳体上表面抵接,所述铜粉柱上下两端的外周面分别设有第一锥面结构和第二锥面结构,所述热管的管身底端与所述铜粉柱上端的第一锥面结构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三锥面结构,所述管身内表面设有第一毛细结构,所述第一锥面结构通过第一毛细结构与管身底端的第三锥面结构连接;所述下壳体上表面位于所述铜粉柱外缘外的区域设有第二毛细结构,所述铜粉柱下端的第二锥面结构通过第二毛细结构抵接

[000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铜粉柱的第一锥面结构与热管的第三锥面结构锥度相适配,通过热管的第三锥面结构与铜粉柱的第一锥面结构实现自动对正衔接,解决热管与铜粉柱烧结时与第一毛细结构出现尺寸不一的公差问题,再通过铜粉柱的第二锥面结构与下壳体的第二毛细结构进行配合连接,使铜粉柱与均温板形成连通,进而使热管与均温板的之间形成连通,铜粉柱在此过程串联了热管和均温板的腔室,同时使热管与均温板的毛细结构也形成连通

本方案在铜粉柱上设置第一锥面结构

第二锥面结构和在热管上设置第三锥面结构,使热管和铜粉柱与第一毛细结构之间

铜粉柱和均温板与第二毛细结构之间更好的配合连接,使
3D
均温板工作时毛细力不间断,巧妙地解决了热管与铜粉柱

铜粉柱与上板和下壳体的毛细结构难以相连的问题,使得产品在工作时腔室内的流体能顺利回流

不间断

[0007]进一步地,所述铜粉柱的底部还开设有十字形通气槽,所述十字形通气槽为热流气体提供通道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铜粉柱开十字通气槽解决了热流气体在腔室内出现气流紊乱的问题,片形成若干条定向气流通道,受热气流按定向的气流通道从热的区域流入冷区域,具有很好的气流导向效果,解决了均温板在工作时,腔室内热流气体紊乱,流动受阻而难以导通的问题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内还设有多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位于腔室内并与铜粉柱错开分布,所述支撑柱上端与上板抵接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下壳体底部摆放有多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铜粉柱错开摆放,所述支撑柱上端与上板抵接,所述铜粉柱下端与与下板连接,所述铜粉柱上端通过通孔与伸出均温板外,所述下壳体

上板

毛细结构

支撑柱和铜粉柱通过扩散焊接熔融为一体,内部结构形成腔室,所述支撑柱具有支撑作用同时,支撑柱间隔摆放形成通道,与铜粉柱的十字形通气槽配合形成若干条定向气流通道,具有很好的气流导向效果,散热效果更好

[0011]进一步地,所述热管的管身由直管段和斜管段构成,所述直管段的上端与闭口端连接,所述直管段的下端与斜管段连接,所述斜管段为第三锥面结构

[0012]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热管的管身分为长直的直管段,该段管径保持一致,所述直管段的上端与闭口端连接,所述闭口端为一闭口结构,所述闭口结构连接直管段的上端口沿斜向上往管径中间闭口,所述直管段的下端与环状

斜向外的第三锥面结构连接,所述第三锥面结构与铜粉柱的第一锥面结构配合连接,使铜粉柱与热管直管段形成连通,进而使均温板的腔室与热管的管身连通形成腔室,使热气流能通过均温板进入热管实现三维降温

[0013]进一步地,所述热管的开口端与管身之间还设有扩管结构,所述扩管结构为直管设置,所述扩管结构的直管内径大于管身的直管段内径,所述扩管结构的上端通过第三锥面结构与管身连接,所述扩管结构的下端与开口端连接

[0014]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扩管结构通过第三锥面结构与管身连接,制造过程先对热管管身底部进行管身外径增大扩管形成扩管结构,再对管身扩铜管锥度形成第三锥面结构,所述热管的扩管结构方便与均温板进行定位和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热管的开口端为向外伸出的外翻结构,所述外翻结构为水平圆环,所述外翻结构底部与上板上表面抵接

[001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热管开口端通过模具压热管进行翻边形成,所述热管通过扩管结构与管嘴结构的配合与均温板连接,所述热管的开口端为外翻结构,通过外翻结构的底部与上板位于腔室外的上板面抵接,增大了热管与均温板的接触面积,同时也增大了热管与均温板熔融连接的有效面积,使制作过程中热管与均温板的连接更加稳定

[0017]进一步地,所述外翻结构外周套设有钎焊圈,所述热管通过热熔钎焊圈与上板钎焊固定连接

[0018]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外翻结构外圈与上板连接出套设钎焊圈,将套有钎焊圈的热管和均温板放入连续钎焊炉,经过高温过炉后,钎焊料熔化将热管与均温板完整的密封在一起,再经过后续的常规制程之焊鼠尾管

注水抽真空除气

二次除气

整形

氦压老化

测试

包装,届时则形成了由热管加均温板的
3DVC
产品
[0019]进一步地,所述上板上表面与通孔相配合的位置设有沿通孔外缘向上伸出的一段
管嘴结构,所述管嘴结构位于所述铜粉柱和热管之间

[002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管嘴结构由对上板的冲通孔翻边形成,该管嘴结构可与热管和铜粉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
3D VC
均温板,包括均温板

铜粉柱和热管,所述热管包括管身

开口端和闭口端,所述均温板包括上板和下壳体,所述上板和下壳体盖合形成腔室,所述上板设有一个以上的通孔,所述热管盖合在上板位于通孔的外缘处,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粉柱放置于通孔内底部与所述下壳体上表面抵接,所述铜粉柱上下两端的外周面分别设有第一锥面结构和第二锥面结构,所述热管的管身底端与所述铜粉柱上端的第一锥面结构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三锥面结构,所述管身内表面设有第一毛细结构,所述第一锥面结构通过第一毛细结构与管身底端的第三锥面结构连接;所述下壳体上表面位于所述铜粉柱外缘外的区域设有第二毛细结构,所述铜粉柱下端的第二锥面结构通过第二毛细结构抵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
3DVC
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粉柱的底部还开设有十字形通气槽,所述十字形通气槽为热流气体提供通道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
3DVC
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内还设有多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位于腔室内并与铜粉柱错开分布,所述支撑柱上端与上板抵接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
3DVC
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的管身由直管段和斜管段构成,所述直管段的上端与闭口端连接,所述直管段的下端与斜管段连接,所述斜管段为第三锥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勇来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锂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