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用双层式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7559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30 1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冷凝器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汽车用双层式冷凝器,包括一种汽车用双层式冷凝器,包括安装壳体,还包括气体冷凝管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用双层式冷凝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冷凝器
,具体的,涉及一种汽车用双层式冷凝器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内部的制冷系统一般是由压缩机

膨胀节流装置

蒸发器

干燥装置

冷凝器

鼓风机

风扇

控制装置组成,其中在制冷系统工作时,压缩机和膨胀节流装置等设备相配合,使压缩机蒸发出高温气体,然后将高温气体排放到冷凝器中,将高温气体重新变成制冷液体,并把冷凝器管道内的热量迅速传递给管道附近的空气,实现对高温气体的热交换作业,而现实生活中的冷凝器大多都是由管道和翅片组成,管道用于对高温气体进入并转换成制冷液体流出,而翅片则能够将管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加快高温气体冷凝的速度,且一般会在制冷系统中设置风扇等设备,用于将散发的热量进行快速传导,而因为在高温蒸汽冷凝后,冷凝后的制冷液本身还具有一定的温度,为了对冷凝后的制冷液进行快速降温,人们开始设计一种双层式冷凝器,在冷凝器的上层区域对高温气体进行冷凝后,使冷凝后的冷凝液流到冷凝器的下层区域,再通过冷凝器的下层区域对制冷液进行冷却,提高热交换效果

[0003]而现实生活中在汽车的制冷系统启动后,因为环境温度的不同和乘客需求的不同,所以每次制冷系统的制冷功率并不一致,而在制冷功率较小时,压缩机和蒸发器等设备所产出的高温气体也并不多,所以在将高温气体输送到冷凝器中之后,因为高温气体较少,所以如果还需要高温气体在冷凝器内冷凝后,再流经冷凝器管道内的全部区域才可以进行排放的话,对高温气体冷凝后的排放速度有着明显的浪费问题,但是为了在产生的高温气体较多时也可以进行快速冷凝作业,也无法降低冷凝器的体积,所以现有的冷凝器设备大多无法根据高温气体的排量来调节最适合的冷凝器管路内部区域大小,容易影响冷凝器对高温气体进行最快速的冷凝效果,并且用于对冷凝器散热的风扇大多也是通过其中一个方向对冷凝器的翅片输送气流,而随着气流与多个翅片进行接触,会使气流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的温度,导致气流对距离风扇较远位置的翅片散热效果较差的问题,并且在气流的流动的过程中,因为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温度,所以升温后的气流也很容易对制冷系统内的其他设备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用双层式冷凝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高温气体排放到冷凝器中进行冷凝作业时,较难调节冷凝器管路的内部区域大小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用双层式冷凝器,包括安装壳体,还包括:气体冷凝管路,所述气体冷凝管路设置在所述安装壳体上,所述气体冷凝管路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液体冷却管路,所述液体冷却管路设置在所述安装壳体上,且所述液体冷却管路位于所述气体冷凝管路的下侧,所述液体冷却管路的外壁上也设置有多个所述散热翅片;
连通管路,所述连通管路连通在所述气体冷凝管路和所述液体冷却管路之间;多通输送组件,所述气体冷凝管路和所述液体冷却管路上均设置有所述多通输送组件;区域限制组件,所述气体冷凝管路和所述液体冷却管路内均设置有所述区域限制组件,用于控制高温气体或冷凝液体的流动区域;封闭板,所述封闭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壳体内;隔断框架,所述隔断框架固定连接在所述封闭板上,所述隔断框架的上下两侧均连通开设有出气口;封闭组件,每个所述出气口内均设置有封闭组件;气流冷却组件,所述气流冷却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壳体的一侧,所述安装壳体靠近所述气流冷却组件的一侧开设有进气口;排气口,所述安装壳体上开设有所述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与所述进气口位于同一侧,所述排气口和所述进气口内均设置有滤尘板

[0006]为了使高温气体在流动的过程中冷凝,进一步的,所述气体冷凝管路包括冷凝管道和连接管道一,所述冷凝管道的数量设为两个,所述冷凝管道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壳体上,所述连接管道一连通在两个所述冷凝管道之间

[0007]为了使冷凝后的制冷液在流动过程中冷却,更进一步的,所述液体冷却管路包括冷却管道和连接管道二,所述冷却管道的数量设为两个,所述冷却管道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壳体上,所述连接管道二连通在两个所述冷却管道之间,且所述连通管路连通在距离所述多通输送组件较远的所述冷却管道和所述冷凝管道之间

[0008]为了根据高温气体的总量,选择高温气体的排放到冷凝管道内的位置,并根据冷凝后的制冷液的总量选择从冷却管道内排出的位置,再进一步的,所述多通输送组件包括流通管道和输送管道,远离所述连通管路的所述冷凝管道和所述冷却管道上均连通有多个所述流通管道,每个所述流通管道上均设置有控制阀,相互对应的多个所述流通管道之间连通有所述输送管道

[0009]为了调节冷凝管道和冷却管道内部区域大小,在本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区域限制组件包括封闭筒体

连接杆

内齿槽和驱动电机,每个所述冷凝管道和每个所述冷却管道内均滑动连接有所述封闭筒体,位于同一侧的多个所述封闭筒体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连接杆,其中一个所述封闭筒体上设置有内齿槽,所述内齿槽上啮合有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上

[0010]为了控制气流在安装壳体内的流动,在本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封闭组件包括封板

安装箱体和驱动电动缸,所述封板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出气口内,所述安装箱体固定连接在所述隔断框架内,所述驱动电动缸设置在所述安装箱体内,所述驱动电动缸的输出端和所述封板固定连接

[0011]为了向安装壳体内排放气体,在本方案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所述气流冷却组件包括固定箱体和换气风扇,所述固定箱体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壳体上,所述换气风扇设置在所述固定箱体内

[0012]为了对部分散热翅片进行散热,在本方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还包括翅片冷却组件,所述翅片冷却组件的数量设为两个,所述翅片冷却组件包括滑动框架

滑动座

冷却
水袋和滑动杆,所述滑动框架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壳体上,所述滑动座滑动连接在所述滑动框架上,所述冷却水袋设置在所述滑动座上,所述滑动杆固定连接在所述滑动座和所述连接杆之间

[0013]为了向冷却水袋内加注冷却液,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加水管,所述冷却水袋上连通有所述加水管,所述加水管上设置有阀门

[0014]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1、
本专利技术中,在需要进行冷凝的高温气体较少时,移动冷凝管道内的封闭筒体,使封闭筒体在冷凝管道内移动,缩短高温气体在冷凝管道内的流动区域,然后将高温气体输送到输送管道内,选择对应的流通管道,通过打开该流通管道上的控制阀将高温气体通过该流通管道输送到冷凝管道内,然后高温气体在连接管道一和两个冷凝管道之间流通,通过散热翅片将连接管道一和两个冷凝管道热量散发出去,使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汽车用双层式冷凝器,包括安装壳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体冷凝管路(
100
),所述气体冷凝管路(
100
)设置在所述安装壳体(1)上,所述气体冷凝管路(
100
)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2);液体冷却管路(
200
),所述液体冷却管路(
200
)设置在所述安装壳体(1)上,且所述液体冷却管路(
200
)位于所述气体冷凝管路(
100
)的下侧,所述液体冷却管路(
200
)的外壁上也设置有多个所述散热翅片(2);连通管路(3),所述连通管路(3)连通在所述气体冷凝管路(
100
)和所述液体冷却管路(
200
)之间;多通输送组件(
300
),所述气体冷凝管路(
100
)和所述液体冷却管路(
200
)上均设置有所述多通输送组件(
300
);区域限制组件(
400
),所述气体冷凝管路(
100
)和所述液体冷却管路(
200
)内均设置有所述区域限制组件(
400
),用于控制高温气体或冷凝液体的流动区域;封闭板(4),所述封闭板(4)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壳体(1)内;隔断框架(5),所述隔断框架(5)固定连接在所述封闭板(4)上,所述隔断框架(5)的上下两侧均连通开设有出气口;封闭组件(
500
),每个所述出气口内均设置有封闭组件(
500
);气流冷却组件(
600
),所述气流冷却组件(
600
)设置在所述安装壳体(1)的一侧,所述安装壳体(1)靠近所述气流冷却组件(
600
)的一侧开设有进气口(6);排气口(7),所述安装壳体(1)上开设有所述排气口(7),所述排气口(7)与所述进气口(6)位于同一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用双层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冷凝管路(
100
)包括:冷凝管道(8),所述冷凝管道(8)的数量设为两个,所述冷凝管道(8)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壳体(1)上;连接管道一(9),所述连接管道一(9)连通在两个所述冷凝管道(8)之间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用双层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冷却管路(
200
)包括:冷却管道(
10
),所述冷却管道(
10
)的数量设为两个,所述冷却管道(
10
)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壳体(1)上;连接管道二(
11
),所述连接管道二(
11
)连通在两个所述冷却管道(
10
)之间,且所述连通管路(3)连通在距离所述多通输送组件(
300
)较远的所述冷却管道(
10
)和所述冷凝管道(8)之间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用双层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通输送组件(
300
)包括:流通管道(
12
),远离所述连通管路(3)的所述冷凝管道(8)和所述冷却管道(
10
)上均连通有多个所述流通管道(
12
),每个所述流通管道(
12
)上均设置有控制阀;输送管道(
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浩曾琤曾渝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全正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