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5957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30 1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在多个正面碰撞形式中利用车体前部构造吸收碰撞能量而能够防止客舱及电池组的变形的车体前部构造。具备设置于前侧框架(100)与横梁(110)的结合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柱状框架(400)、设置于柱状框架(400)的车辆上方侧并结合的结合框架(410)以及与结合框架(410)的车辆前方侧及车宽方向外侧结合的加强支架(420),柱状框架(400)将前侧框架(100)和副框架(200)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结合,结合框架(410)将柱状框架(400)和上框架(300)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结合,加强支架(420)将结合框架(410)和上框架(300)的车辆后部侧结合。和上框架(300)的车辆后部侧结合。和上框架(300)的车辆后部侧结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体前部构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体前部构造。

技术介绍

[0002]一般地,在车辆的正面碰撞中,作为用于降低乘客的伤害的方法,不使作为乘客搭乘空间的客舱变形是有效的,设置有为此的各种装置。
[0003]作为这些装置之一,近年来利用客舱的前方的构造体吸收碰撞能量的构造得以普及。
[0004]另一方面,在车辆为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汽车等的情况下,具有作为车辆的动力源的电池组搭载于客舱下部的地板的情况。
[0005]电池组存储使车辆驱动的电力,在因车辆的正面碰撞等而电池组发生变形或断线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急剧的异常反应。
[0006]因此,在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汽车等情况下,为了不损伤电池组,对于不使客舱变形的构造的重要度高。
[0007]伴随着上述要求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即,在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汽车等搭载有电池的车辆中在对车辆施加了正面碰撞的冲击的情况下,例如通过控制因冲击引起的前纵梁的变形,碰撞能量被吸收且包括车辆前部具备的驱动用马达(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

08314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但是,车辆的正面碰撞需要考虑多种碰撞形式,例如车辆的整个前表面都与碰撞体碰撞的全重叠碰撞、车辆的前表面一侧与碰撞体碰撞的偏移碰撞,或者偏移率为25%左右的小范围重叠碰撞等。
[0010]因此,谋求在各个碰撞形式中,都通过由客舱或者电池组的前方的构造体吸收碰撞能量,而不使客舱及电池组变形的构造。
[0011]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提出了,利用设置于横梁的脆弱部使车辆侧面的前纵梁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折,由此更可靠地吸收在多种碰撞形式中产生的碰撞能量的构造。
[0012]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具有如下的问题,即,未考虑针对设置于横梁的后方的客舱或者电池组的保护的冲击吸收构造,因此在碰撞能量被传递至设置于车辆的两侧面的前纵梁的脆弱部的后方的情况下,可能会使客舱或者电池组变形。
[0013]因此,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多个正面碰撞形式中都能够防止客舱及电池组的变形的车体前部构造。
[0014]方式1;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车体前部构造,具备:一对前侧框架,在车辆的前部车宽方向两侧,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一对上框架,设置于所述前侧框架的车辆上方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一对副框架,设置于所述前侧框架的车辆下方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横梁,在车辆前方侧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与所
述前侧框架结合,并且所述车体前部构造具备:柱状框架,在所述前侧框架与所述横梁的结合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在所述前侧框架与所述副框架的结合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结合框架,面对车辆前方侧以及车宽方向外侧,与所述柱状框架的车辆上方侧结合;以及加强支架,面对车辆前方侧以及车宽方向外侧,呈在车辆后方侧向车辆后部上侧凸出的形状,所述柱状框架将所述前侧框架和所述副框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结合,所述结合框架将所述柱状框架和所述上框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结合,所述加强支架将所述结合框架和所述上框架的车辆后部侧结合。
[0015]方式2;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提出了车体前部构造,在车宽方向外侧形成有被所述加强支架、所述结合框架和所述上框架围绕的开口部。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在多个正面碰撞形式中都能够防止客舱及电池组的变形。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从上方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概略图。
[0018]图2是从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车体前部构造的概略图。
[0019]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2所示的TS部的立体图。
[0020]图4是从上方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构造在全重叠碰撞时的车体前部构造的变形的俯视图,(a)是碰撞前的俯视图,(b)及(c)是时序地示出正面碰撞时的变形的俯视图。
[0021]图5是从上方观察图4所示的FW部的立体图。
[0022]图6是从上方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构造在小范围重叠碰撞时的车体前部构造的变形的俯视图,(a)是碰撞前的俯视图,(b)及(c)是时序地示出正面碰撞时的变形的俯视图。
[0023]图7是从上方观察图6所示的SW部的立体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车辆
[0026]10;前轮
[0027]20;动力单元部
[0028]30;电池组
[0029]40;趾板
[0030]60;侧梁
[0031]70;支柱塔
[0032]100A;前侧框架
[0033]100B;前侧框架
[0034]110;横梁
[0035]200A;副框架
[0036]200B;副框架
[0037]210;副横梁
[0038]300;上框架
[0039]310;保险杠梁
[0040]320;盖
[0041]330;支柱
[0042]400A;柱状框架
[0043]400B;柱状框架
[0044]410A;结合框架
[0045]410B;结合框架
[0046]420A;加强支架
[0047]420B;加强支架
[0048]CA;客舱(乘客室)
[0049]FA;车辆前部室
[0050]OA;开口部
[0051]PA;保护区域
[0052]S;车体前部构造
具体实施方式
[0053]以下,使用图1至图7,说明适用本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构造S的车辆V。此外,在视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FOR表示图1所示的车辆前方(前表面),箭头UP表示观察前表面时的上方,箭头LH表示观察前表面时的左方。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进行说明时,只要没有特别排除,都是表示观察前表面时的上下方向、观察前表面时的前后方向、观察前表面时的左右方向。
[0054]<实施方式>
[0055]使用图1~图3,说明车辆V具备的本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构造S的结构。
[0056]<车辆V的结构>
[0057]车辆V例如是以动力单元部20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汽车。此外,车辆V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发动机和动力单元部20的多个驱动源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0058]如图1所示,车辆V在车体VS的内部包括前轮10、动力单元部20、电池组30、趾板40、扭矩箱50、侧梁60和车体前部构造S(图1中由点划线包围的斜线部)而构成。
[0059]动力单元部20是由驱动前轮10的未图示的马达、变速器、离合器、驱动轴等构成的驱动装置。动力单元部20设置于被后述的前侧框架100及副框架200夹着的空间,以载置于前侧框架100的上表面侧的状态固定。
[0060]电池组30例如形成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体前部构造,具备:前侧框架,在车辆的前部车宽方向两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副框架,在车宽方向两侧设置于所述前侧框架的车辆下方侧,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上框架,在车宽方向两侧设置于所述前侧框架的车辆上方侧,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横梁,在车辆前方侧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而与所述前侧框架结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前部构造具备:柱状框架,设置于所述前侧框架与所述横梁的结合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结合框架,载置于所述柱状框架的车辆上方侧,所述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泽勇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斯巴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