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燕山大学专利>正文

平面磨床液压泵控系统速度平稳控制与振动抑制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833769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9 16: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平面磨床液压泵控系统速度平稳控制与振动抑制方法及系统,系统包括动力线性规划单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平面磨床液压泵控系统速度平稳控制与振动抑制方法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平面磨床
,具体涉及平面磨床液压泵控系统速度平稳控制与振动抑制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平面磨床是一种主要用于加工平面

台阶面

侧面等零件表面的机械加工机床

目前平面磨床多采用阀控系统,主要通过调节阀控系统核心控制元件比例节流阀来控制系统进给运动,通常比例节流阀随着使用产生零漂和灵敏度降低,导致开口不准确,控制不精确,造成系统速度不平稳

[0003]通常系统采用恒定加速度来完成系统的进给运动,当加速度突变时,系统会产生不可避免振动

此外由于泵存在流量非线性化,造成进给运动中出现速度不平稳,产生不可避免振动

由于这三部分,传统阀控用于平面磨床导致系统速度不平稳,振动不可避免,进而影响加工质量,降低整机寿命

因此,急需一种解决进给运动中速度不平稳并抑制产生的不可控振动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优化平面磨床液压系统在进给运动中速度不平稳并抑制产生的不可控振动的方法,将传统平面磨床阀控液压系统替换为泵控液压系统,并利用动力线性规划方法,保证系统速度运行平稳,抑制不可控振动,提高加工质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0005]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平面磨床液压泵控系统速度平稳控制与振动抑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0006]S1、
针对某一加工零件,识别该加工零件特征数据,利用速度规划模块计算得出多组
S
形速度曲线,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0007]S11、
按照工艺要求确定运动时间
t

以及匀速运动时间
t0,并计算加速时间
t

以及减速时间
t

,加速时间
t

以及减速时间
t

的计算公式如下:
[0008][0009]S12、
根据加工行程及工件质量,确定多组最大急动度
j
max
,第一段加速结束时间
t1、
第二段加速结束时间
t2、
第三段加速结束时间
t3、
第一段减速结束时间
t5、
第二段减速结束时间
t6以及第三段减速结束时间
t7,其中
t1+t2+t3=
t


t1=
t3;
t5+t6+t7=
t


t5=
t7;
[0010]S13、
第一段加速时间采用类指数函数,加速度快速增长;
[0011]第二段加速时间采用类三角函数,加速度柔性变化;
[0012]第三段加速时间采用类指数函数,加速度快速降低;
[0013]第四段匀速时间,急动度降为零,加速度降为零,进入匀速工作状态;
[0014]第五段减速时间采用类指数函数,反向加速度快速增长;
[0015]第六段减速时间采用类三角函数,反向加速度柔性变化;
[0016]第七段减速时间采用类指数,反向加速度快速降低;
[0017]构建的急动度函数
j(t)
如下:
[0018][0019]其中,
j
为运动行程中急动度,
t1为第一段加速结束时间,
t2为第二段加速结束时间,
t3为第三段加速结束时间,
t4为匀速结束时间,
t5为第一段减速结束时间,
t6为第二段减速结束时间,
t7为第三段减速结束时间;
[0020]S14、

S13
得到的急动度函数
j(t)
进行积分,得到进给运动中加速度函数
a(t)

[0021]S15、

S14
得到的进给运动中加速度函数
a(t)
进行积分,得到进给运动中速度函数
v(t)
,得到
S
形速度曲线;
[0022]S16、
基于步骤
S12
得到的组最大急动度
j
max
,第一段加速结束时间
t1、
第二段加速结束时间
t2、
第三段加速结束时间
t3、
第一段减速结束时间
t5、
第二段减速结束时间
t6以及第三段减速结束时间
t7,分别得到多组
S
形速度曲线矩阵
A

[0023]A

{S1、S2、......S
i
}
[0024]其中,
S1为第一组
S
形速度曲线,
S2为第二组
S
形速度曲线,
S
i
为第
i

S
形速度曲线;
[0025]S2、
分别计算多组
S
形速度曲线对应的多组运动行程流量配比,得到多组运动行程流量配比矩阵
B

[0026]流量配比计算公式如下:
[0027]Q

V
·
S

[0028]其中,
Q
为系统进给运动流量配比,
V

S
形速度曲线中的进给运动速度,
S
为所述执
行单元液压缸有效作用面积;
[0029]多组运动行程流量配比矩阵
B

B

{Q1、Q2、......Q
i
}
[0030]其中,
Q1为第一组运动行程流量配比,
Q2为第二组运动行程流量配比,
Q
i
为第
i
组运动行程流量配比;
[0031]S3、
将步骤
S2
得到的多组运动行程流量配比分别与系统油液量进行比较,如运动行程流量配比最大值
Q
max
与系统油液量
Q
差值为正,则开启补油单元为系统补油;
[0032]S4、
对步骤
S2
得到的多组运动行程流量配比进行流量线性判定,选择流量线性化的一组
S
形速度曲线作为最优
S
形速度曲线,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0033]S41、
按照顺序对一组运动行程流量配比进行流量线性化判定,当判定运动行程流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平面磨床液压泵控系统速度平稳控制与振动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S1、
针对某一加工零件,识别该加工零件特征数据,利用速度规划模块计算得出多组
S
形速度曲线,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S11、
按照工艺要求确定运动时间
t

以及匀速运动时间
t0,并计算加速时间
t

以及减速时间
t

,加速时间
t

以及减速时间
t

的计算公式如下:
S12、
根据加工行程及工件质量,确定多组最大急动度
j
max
,第一段加速结束时间
t1、
第二段加速结束时间
t2、
第三段加速结束时间
t3、
第一段减速结束时间
t5、
第二段减速结束时间
t6以及第三段减速结束时间
t7,其中
t1+t2+t3=
t


t1=
t3;
t5+t6+t7=
t


t5=
t7;
S13、
构建急动度函数
j(t)
,采用七分段函数构建急动度函数,具体如下:第一段加速时间采用类指数函数,加速度快速增长;第二段加速时间采用类三角函数,加速度柔性变化;第三段加速时间采用类指数函数,加速度快速降低;第四段匀速时间,急动度降为零,加速度降为零,进入匀速工作状态;第五段减速时间采用类指数函数,反向加速度快速增长;第六段减速时间采用类三角函数,反向加速度柔性变化;第七段减速时间采用类指数,反向加速度快速降低;构建的急动度函数
j(t)
如下:
其中,
j
为运动行程中急动度,
t1为第一段加速结束时间,
t2为第二段加速结束时间,
t3为第三段加速结束时间,
t4为匀速结束时间,
t5为第一段减速结束时间,
t6为第二段减速结束时间,
t7为第三段减速结束时间;
S14、

S13
得到的急动度函数
j(t)
进行积分,得到进给运动中加速度函数
a(t)

S15、

S14
得到的进给运动中加速度函数
a(t)
进行积分,得到进给运动中速度函数
v(t)
,从而得到
S
形速度曲线;
S16、
基于步骤
S12
得到的多组最大急动度
j
max
,第一段加速结束时间
t1、
第二段加速结束时间
t2、
第三段加速结束时间
t3、
第一段减速结束时间
t5、
第二段减速结束时间
t6以及第三段减速结束时间
t7,分别得到多组
S
形速度曲线矩阵
A

A

{S1、S2、......S
i
}
其中,
S1为第一组
S
形速度曲线,
S2为第二组
S
形速度曲线,
S
i
为第
i

S
形速度曲线;
S2、
分别计算多组
S
形速度曲线对应的多组运动行程流量配比,得到多组运动行程流量配比矩阵
B
;流量配比计算公式如下:
Q

V
·
S
;其中,
Q
为系统进给运动流量配比,
V

S
形速度曲线中的进给运动速度,
S
为所述执行单元液压缸有效作用面积;多组运动行程流量配比矩阵
B

B

{Q1、Q2、......Q
i
}
其中,
Q1为第一组运动行程流量配比,
Q2为第二组运动行程流量配比,
Q
i
为第
i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革新赵瑞张天贵孙琦孙铖一杨明昆仇庚廷王飞刘克毅艾超
申请(专利权)人:燕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