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碱性水稻育种材料的快速筛选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831 阅读:3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农业领域中的品种选育技术,涉及优选适合盐渍化土壤栽培的植物新品种的选拔方法,是一种抗碱性水稻育种材料的快速筛选方法。在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前,首先选取2-4个标准对照品种,其中至少包括一对敏感品种和非敏感品种。然后对供试材料进行以下处理,1.杀菌催芽,2.播种,3.预培养,4.碱胁迫处理,5.恢复生长,6.碱害评价。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植物抗逆种子资源筛选与评价,特别是水稻耐盐碱品种筛选以及耐碱性QTL遗传解析、耐碱性功能基因定位。筛选到的优良品系,既可作为一种抗碱性水稻育种材料加以直接利用,也可与优良品种进行回交转育,选育抗碱性强的水稻新品种。(*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领域中的品种选育技术,涉及优选适合盐渍化土壤栽培的植物新品种的选拔方法,是一种抗碱性水稻育种材料的快速筛选方法
技术介绍
全球地表有10.5亿hm2的盐渍化土壤,其中2.3亿hm2为具有生产可能性的非强度盐渍化土壤。中国盐碱土面积庞大,按其利用情况可分为盐碱荒地和盐碱耕地两大部分。其中盐碱荒地约2000万hm2,盐碱耕地约667万hm2。灌溉农田中大约有10%存在次生盐碱化或具有次生盐碱化危险,有80%左右盐渍土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因此开发和利用耐盐碱作物是21世纪盐碱荒地治理和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解决粮食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之一。中国东北西部盐碱化土地面积有342万hm2,占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20%。该盐碱土不同于滨海盐土,其主要特点是碳酸盐含量高,pH多在8.5以上。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多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对发展水稻生产较为有利,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后备土地资源。在现有经济、社会条件相对落后,大规模工程治理存在困难的情况下,利用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筛选耐盐碱品种,开展盐碱地生物改良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目前,国内外有关作物耐盐碱种子资源评价工作多集中在耐盐性研究上,缺乏耐碱性研究。有关植物的耐碱性室内鉴定,没有成功的方法可以参考。而针对NaCl盐耐性的作物筛选方法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两种田间筛选,适合于植物的耐盐性鉴定,不适合耐碱性研究,费时、费力。室内筛选,适合于植物的耐盐性鉴定,不适合耐碱性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采用5-20mM Na2CO3为选择压力,目的是提供一种抗碱性水稻育种材料的快速筛选方法,解决盐碱地生物改良中急需的关键技术问题,特别是找出耐碱性水稻育种材料的快速筛选方法,为培育农作物新品种提供快速手段。下面详述本专利技术的构成。在使用本专利技术前,首先选取2-4个标准对照品种,其中至少包括一对敏感品种和非敏感品种,然后对供试材料进行以下处理。1、杀菌催芽。将干燥的水稻种子15-20粒装入带网眼的容器或种子袋中,浸没于0.2%浓度的“本雷特”消毒液中,置于28℃-32℃恒温箱中,高温杀菌24-36小时。取出种子袋,用自来水清洗干净,再置于28℃-32℃恒温箱中高温催芽30-40小时。2、播种。将上述杀菌催芽的水稻种子播种于可浮于水面的特制尼龙网上,移入28℃-32℃可控温室中,先用自来水培养7-10天。特制尼龙网的网眼小于水稻种子的大小。3、予培养。将播种培养7-10天的水稻幼苗连同特制尼龙网一起转移到予营养液,即用自来水调配的浓度为1/2C的木村予营养液中,在28℃-32℃可控温室中进行处理前的予培养7-10天。4、碱胁迫处理。将予培养的幼苗连同特制尼龙网一起转移到碱处理液,即用浓度为1/2C的木村予营养液配制的5-20mM Na2CO3碱处理液进行碱胁迫处理7-10天。5、恢复生长。将碱胁迫处理7-10天后的幼苗连同特制尼龙网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后,将其转移到正常培养液,即浓度为1C的木村营养液中进行恢复生长14-20天。6、碱害评价。对恢复生长处理14-20天后的幼苗分5-10级进行碱害综合评价,确定每个系统的耐碱性大小。本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植物抗逆种子资源筛选与评价,特别是水稻耐盐碱品种筛选以及耐碱性QTL遗传解析、耐碱性功能基因定位。筛选到的优良品系,既可作为一种抗碱性水稻育种材料加以直接利用,也可与优良品种进行回交转育,选育抗碱性强的水稻新品种。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主要特征包括选择对照品种、杀菌催芽、播种、予培养、碱胁迫处理、恢复生长和碱害评价几个部分。主要应用于水稻耐盐碱种质资源筛选,其具有以下特征例如,适当改变Na2CO3处理浓度或播种尼龙网眼的大小,可应用于其它作物或牧草等植物苗期的耐碱性筛选和鉴定。杀菌用种子袋其主要特征是采用网眼式透气结构,可用多种材料制作或作成其它形状,例如耐水纸、筒状或网眼塑料盒。杀菌剂以日本产的“本雷特”效果最好,但也可采用其它厂家的安全低毒的杀菌剂。28℃-32℃可控温室是指温湿度可以自动控制。播种后温室实验温度范围一般可在25-34℃之间变动、相对湿度在50-70%条件下进行。以水稻为例,Na2CO3最佳浓度为8-10mM,根据需要其浓度可在5-20mM范围内进行调整。Na2CO3的处理时期为播种后卜2周。处理天数可根据Na2CO3浓度的大小进行调整。营养液采用日本木村B氏营养液为最佳,通过实验也可用其它营养液配方。Na2CO3处理方式,只是代表碱性盐处理的一种方法,如在适当改变处理浓度的情况下,可用NaHCO3代替Na2CO3处理等。如果用NaCl进行处理,在一定浓度下可供耐盐性筛选。也就是说,用NaCl代替Na2CO3处理,可以改变成耐盐性筛选。适当改变播种尼龙网眼大小或改变碳酸钠盐浓度,可用于水稻以外的作物或牧草的耐碱性筛选。本专利技术具体操作过程是,将干燥的供试水稻种子,每系统15-20粒装入带网眼种子袋中,然后浸没于0.2%浓度的“本雷特”消毒液中,置于30℃恒温箱中高温杀菌24小时。取出种子袋,用自来水清洗4-5次,再置于30℃恒温箱中高温催芽36小时。将上述催芽种子播种于特制尼龙网上,移入30℃可控温室中用自来水培养7天。再将其转移到浓度为1/2C的木村予营养液中,在30℃可控温室中进行处理前的予培养7天。然后,用浓度为1/2C的木村予营养液配制的10mM Na2CO3碱处理液进行碱胁迫处理7天后,将幼苗连同特制尼龙网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后,再转移到正常培养液,即浓度为1C的木村营养液中进行恢复生长14天。对恢复生长处理4天后的幼苗分5级进行碱害综合评价,确定每个系统的耐碱性大小。实施例供试材料以水稻品种Nipponbare和Kasalath为对照,来自Nipponbare和Kasalath的后代株系98份。选用5mM,10mM,15mM和20mM四种浓度的Na2CO3首先对亲本Nipponbare和Kasalath进行了耐碱性预备鉴定。然后用如下标准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筛选作业。即将种子浸入0.2%“本雷特”消毒液中,置于30℃恒温箱中高温杀菌24小时。用自来水清洗4-5次,再置于30℃恒温箱中高温催芽36小时。将催芽种子播种于特制尼龙网上,移入30℃可控温室中用自来水培养7天。再将其转移到浓度为1/2C的木村予营养液中,在30℃可控温室中进行处理前的予培养7天。然后,用浓度为1/2C的木村予营养液配制的10mM Na2CO3碱处理液进行碱胁迫处理7天后,将幼苗连同特制尼龙网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后,再转移到正常培养液,即浓度为1C的木村营养液中进行恢复生长14天。对恢复生长处理4天后的幼苗分5级进行碱害综合评价。共鉴定了三个株系具有较强的苗期耐碱性,其中一个株系在pH11的强碱条件下,表现出强烈的耐性。2002年经盐碱地田间鉴定,其在生育后期仍表现了出色的耐碱性。证明本专利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株系鉴定结果被应用于耐碱性QTL定位研究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碱性水稻育种材料的快速筛选方法,其特征是包括1)杀菌催芽,2)播种,3)予培养,4)碱胁迫处理,5)恢复生长,6)碱害评价六个步骤;杀菌催芽步骤是,将干燥的水稻种子15-20粒装入带网眼的容器或种子袋中,浸没于0.2%浓度的“本雷特”消毒液中,置于28℃-32℃恒温箱中,高温杀菌24-36小时,取出种子袋,用自来水清洗干净,再置于28℃-32℃恒温箱中,高温催芽30-40小时;播种步骤是,将上述杀菌催芽的水稻种子播种于可浮于水面的特制尼龙网上,移入28℃-32℃可控温室中,用自来水培养7-10天;予培养步骤是,将播种培养7-10天的水稻幼苗连同特制尼龙网一起转移到予营养液,在28℃-32℃可控温室中进行处理前的予培养7-10天;碱胁迫处理步骤是,将予培养的幼苗连同特制尼龙网一起转移到碱处理液,进行碱胁迫处理7-10天;恢复生长步骤是,将碱胁迫处理7-10天后的幼苗连同特制尼龙网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后,将其转移到正常培养液中,进行恢复生长14-20天;碱害评价步骤是,对恢复生长处理14-20天后的幼苗分5-10级进行碱害综合评价,确定每个系统的耐碱性大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碱性水稻育种材料的快速筛选方法,其特征是包括1)杀菌催芽,2)播种,3)予培养,4)碱胁迫处理,5)恢复生长,6)碱害评价六个步骤;杀菌催芽步骤是,将干燥的水稻种子15-20粒装入带网眼的容器或种子袋中,浸没于0.2%浓度的“本雷特”消毒液中,置于28℃-32℃恒温箱中,高温杀菌24-36小时,取出种子袋,用自来水清洗干净,再置于28℃-32℃恒温箱中,高温催芽30-40小时;播种步骤是,将上述杀菌催芽的水稻种子播种于可浮于水面的特制尼龙网上,移入28℃-32℃可控温室中,用自来水培养7-10天;予培养步骤是,将播种培养7-10天的水稻幼苗连同特制尼龙网一起转移到予营养液,在28℃-32℃可控温室中进行处理前的予培养7-10天;碱胁迫处理步骤是,将予培养的幼苗连同特制尼龙网一起转移到碱处理液,进行碱胁迫处理7-10天;恢复生长步骤是,将碱胁迫处理7-10天后的幼苗连同特制尼龙网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后,将其转移到正常培养液中,进行恢复生长14-20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正伟王志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2[中国|长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