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空气调节
,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车辆
。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动商用车的发展,电动商用车的热管理系统开发也提上日程,目前电动商用车的热管理系统,主要是满足各零部件的要求,没有对系统余热的加以利用,例如,电机电控冷却回路的水温可达
60℃
,此热量都是由动力电池的电能转化而来的,将余热
/
废热直接散失到外界环境中,降低了能量利用率
。
同时,电池包的冷却机组和空调冷却系统为相互独立的两套系统,使整车成本升高
。
同时部分热管理系统不能兼容原车上的
HVAC
布局,需要重新开发配套的
HVAC
空调箱,无形中加长了电动商用车的开发周期
。
[0003]针对目前电动商用车存在的以上问题,需要开发一种电动商用车的整车热管理系统,实现对整车系统的综合配置和热量利用,达到提高续航里程又可以降低整车成本的目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舱换热模块,包括舱内蒸发器
(101)
;热泵换热模块,包括能够形成冷媒循环的压缩机
(201)、
冷凝换热器
(202)、
蒸发换热器
(203)、
第一节流元件
(204)、
第二节流元件
(205)
,其中所述第一节流元件
(204)
处于所述冷凝换热器
(202)
与所述蒸发换热器
(203)
之间的冷媒流路上,所述第二节流元件
(205)
处于所述冷凝换热器
(202)
与所述舱内蒸发器
(101)
之间的冷媒流路上,且所述蒸发换热器
(203)
与所述舱内蒸发器
(101)
并联;水侧换热模块,包括第一舱外水路换热器
(301)、
电池换热结构
(302)、
第一水泵
(3031)
及第二水泵
(3032)
,其中,所述第一水泵
(3031)
用于在所述第一舱外水路换热器
(301)
与所述冷凝换热器
(202)
之间形成水循环,所述第二水泵
(3032)
用于在所述电池换热结构
(302)
与所述蒸发换热器
(203)
之间形成水循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侧换热模块还包括:第二舱外水路换热器
(304)
,所述第二水泵
(3032)
用于驱动水依次流经所述蒸发换热器
(203)、
第二舱外水路换热器
(304)、
电池换热结构
(302)
并流回所述蒸发换热器
(203)。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侧换热模块还包括:电机电控换热结构
(305)
,所述第二水泵
(3032)
用于驱动水依次流经所述蒸发换热器
(203)、
第二舱外水路换热器
(304)、
电机电控换热结构
(305)、
电池换热结构
(302)
并流回所述蒸发换热器
(203)。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六通阀
(41)
,所述六通阀
(41)
的第一口与所述第二舱外水路换热器
(304)
的第一进出口连接,所述六通阀
(41)
的第二口与所述电机电控换热结构
(305)
的第一进出口连接,所述六通阀
(41)
的第三口与所述电池换热结构
(302)
的第一进出口连接,所述六通阀
(41)
的第四口与所述电池换热结构
(302)
的第二进出口连接,所述六通阀
(41)
的第五口与所述蒸发换热器
(203)
的第一进出口连接,所述六通阀
(41)
的第六口与所述第二水泵
(3032)
的出口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六通阀
(41)
的第二口与所述电机电控换热结构
(305)
之间的水路为第一水路,所述六通阀
(41)
的第一口与所述第二舱外水路换热器
(304)
之间的水路为第二水路,所述水侧换热模块还包括第三水泵
(5)
,所述第三水泵
(5)
连接于所述第一水路与所述第二水路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舱换热模块还包括:舱内暖风芯
(102)
,所述第一水泵
(3031)
还用于在所述冷凝换热器
(202)
与所述舱内暖风芯
(102)
之间形成水循环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加热部件
(6)
,用于加热由所述冷凝换热器
(202)
内流出的水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八通阀
(42)
,所述八通阀
(42)
的第一口经由所述电加热部件
(6)、
所述第一水泵
(3031)
与所述冷凝换热器
(202)
的第一进出口连接,所述八通阀
(42)
的第二口与所述冷凝换热器
(202)
的第二进出口连接,所述八通阀
(42)
的第三口与所述舱内暖风芯
(102)
的第一进出口
连接,所述八通阀
(42)
的第四口与所述舱内暖风芯
(102)
的第二进出口连接,所述八通阀
(42)
的第五口与所述第一舱外水路换热器
(301)
的第一进出口连接,所述八通阀
(42)
的第六口与所述第一舱外水路换热器
(301)
的第二进出口连接,所述八通阀
(42)
的第七口与所述六通阀
(41)
的第三口连接,所述八通阀
(42)
的第八口与所述六通阀
(41)
的第四口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舱外水路换热器
(301)
与所述第二舱外水路换热器
(304)
前后叠置且共用一个外风机
7。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舱换热模块还包括:车舱送风风道
(103)
,所述舱内蒸发器
(101)
及舱内暖风芯
(102)
皆设置于所述车舱送风风道
(103)
内,所述车舱送风风道
(103)
构造有除霜风口
(1031)、
吹面风口
(1032)
及吹脚风口
(1033)。11.
一种用于控制权利要求1至
10
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系统的运行模式;根据获取的所述运行模式,控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
(204)
及第二节流元件
(205)
的通断,控制切换所述六通阀
(41)
和
/
或八通阀
(42)
的端口的导通,控制所述压缩机
(201)、
第一水泵
(3031)、
第二水泵
(3032)、
第三水泵
(5)
及电加热部件
(6)
的运转与否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运行模式为车舱热泵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
(204)
截断
、
第二节流元件
(205)
导通,控制所述八通阀
(42)
的第一口与第六口导通
、
第二口与第五口导通,控制所述压缩机
(201)
及第一水泵
(3031)
运转,控制所述第二水泵
(3032)、
第三水泵
(5)
及电加热部件
(6)
不运转;或者,当所述运行模式为电池热泵冷却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
(204)
导通
、
第二节流元件
(205)
截断,控制所述八通阀
(42)
的第一口与第六口导通
、
第二口与第五口导通,控制所述六通阀
(41)
的第三口与第六口导通
、
第四口与第五口导通,控制所述压缩机
(201)、
第一水泵
(3031)、
第二水泵
(3032)
运转,控制所述电加热部件
(6)、
第三水泵
(5)
不运转;或者当所述运行模式为电池环温冷却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
(204)、
第二节流元件
(205)
截断,控制所述六通阀
(41)
的第一口与第六口导通
、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会丽,高彩辰,顾思忠,胡强,黄彬桦,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