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64440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0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成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式3D喷墨打印循环供墨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
3D
打印领域,具体涉及支持高流量高温高粘度相变打印材料的集成式喷墨打印循环供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3D
打印机通过增材制造方法构建三维模型

蜡型
3D
打印机属于增材制造设备的一种,它以紫蜡为打印材料,以白蜡为支撑材料,将高温加热后呈液态的蜡材喷射到打印平台,蜡材随后在常温下凝固呈固态,通过层层堆叠建造模型

由于喷蜡
3D
打印模型具有高精度和表面光滑等优势,喷蜡
3D
打印机广泛应用于珠宝饰品

航空航天

发动机等制造行业

喷蜡
3D
打印机所使用的打印材料为白蜡和紫蜡,蜡材装在容器中,将容器装入供墨组件,容器中的蜡材流入供墨组件,经过高温加热流入喷墨打印头,喷墨打印头将蜡材一层层打印至打印面板上,构建三维模型

[0003]通常供墨系统内设有循环结构,现有的循环结构通常设有供墨盒和回墨盒,供墨盒内的打印材料通过循环供墨泵进入打印喷墨打印头,再从打印喷墨打印头流至回墨盒,从而实现打印材料的循环流动

但是对于蜡型
3D
打印机来说,打印材料为蜡,蜡的粘度较高,为高粘度高温相变材料,流动性较差,若温度不均匀则容易造成循环结构内发生堵塞,流动速度慢,相变材料在熔点下会变为固体,重新加热有个相变的过程/>。
目前的循环供墨模块无法支持蜡材打印并且存在成本高

空间大

连接管路复杂

温度均匀性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式
3D
喷墨打印循环供墨装置,具有低成本

结构更加紧凑化

易维护

温度均匀性好等优点,特别适用于高温相变或高粘度打印材料的高流量打印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集成式
3D
喷墨打印循环供墨装置,包括:
[0007]加热腔体,加热腔体设有回墨腔及进墨腔;
[0008]加热元件,加热元件设置于加热腔体的外周用于对加热腔体进行加热;
[0009]进墨管与回墨管,进墨管连接进墨腔与喷墨打印头,回墨管连接回墨腔与喷墨打印头

[0010]进一步,还包括回流装置,回流装置至少部分嵌设于加热腔体内,加热腔体设有回墨缓冲腔和进墨缓冲腔,进墨腔与进墨缓冲腔相邻设置并通过加热腔体内的第一通道连通,回墨腔与回墨缓冲腔相邻设置并通过连通孔连通,回流装置通过位于加热腔体内的内部通道连通回墨缓冲腔与进墨缓冲腔

[0011]进一步,加热腔体包括墨盒和盖板,墨盒和盖板密封固定,回墨腔

回墨缓冲腔

进墨缓冲腔及进墨腔设置于墨盒内,回墨腔

进墨腔呈
L
型,回墨缓冲腔

进墨缓冲腔分别位于回墨腔

进墨腔的
L
型半包围结构内,回墨腔

进墨腔的短边相邻设置

回墨缓冲腔和进墨缓
冲腔不需要占用太大的体积,设计成回墨缓冲腔

进墨缓冲腔分别位于回墨腔

进墨腔的
L
型半包围结构内,在保证进墨腔

回墨腔体积要求下,有利于空间紧凑

[0012]进一步,盖板呈
L
型,盖板具有回流泵安装部,回流装置包括回流泵,回流泵横向固定于回流泵安装部,回流泵与
L
型盖板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

回流泵的长度较长,回流泵与
L
型盖板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可以使得空间紧凑

[0013]进一步,回流装置还包括回流阀,回流阀嵌设于盖板内并位于回墨缓冲腔的上端;盖板设置第三通道,第三通道连通回流泵的进口与回流阀的出口,盖板与墨盒配合还设有第五通道,第五通道部分位于墨盒内

部分位于盖板内,第五通道连通回流阀和回墨缓冲腔的底部

将回流阀嵌设于盖板内并通过内部通道连通回流泵和回墨缓冲腔,再通过加热元件对加热腔体加热,能够减少外部管道的额外加热,提高空间利用率和能量利用率

[0014]进一步,回流装置还包括过滤器,过滤器嵌设于进墨缓冲腔下方,墨盒内还设有第二通道,第二通道连通过滤器与进墨缓冲腔;盖板与墨盒配合还设有第四通道,第四通道连通回流泵出口与过滤器的入口

将过滤器嵌设于墨盒内并通过内部通道连通回流泵和进墨缓冲腔,再通过加热元件对加热腔体加热,能够减少外部管道的额外加热,提高空间利用率和能量利用率

[0015]进一步,集成式喷墨打印循环供墨装置还包括气路接口,气路接口连接气压控制模块,气路接口设于盖板的侧壁,气路接口通过盖板内部的通道与进墨腔或回墨腔连通

[0016]进一步,盖板设有第一气路接口

第二气路接口

第三气路接口

第四气路接口,盖板内部设有第六通道

第七通道

第八通道

第九通道,第六通道连通第一气路接口与回墨腔,第七通道连通第三气路接口与回墨缓冲腔,第一气路接口

第三气路接口设置于靠近回墨腔

回墨缓冲腔所在侧;第八通道连通第二气路接口和进墨腔,第九通道连通第四气路接口与进墨缓冲腔;第二气路接口

第四气路接口设置于与第一气路接口

第三气路接口相对的另一侧;
[0017]第一气路接口

第二气路接口

第三气路接口

第四气路接口分别与气压控制模块的第一气管

第二气管

第三气管

第四气管连接

[0018]进一步,进墨管

回墨管外侧共同包裹导热块,导热块与墨盒接触导热

设置导热块,热量由墨盒传导至导热块,并传递给包裹其内的进墨管

回墨管,减少额外的加热组件,提高热量利用率

进墨腔内设有进墨温度传感和进墨液位传感器,回墨腔内设有回墨液位传感器,回墨腔外壁设有回墨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墨盒的温度

[0019]进一步,一种集成式
3D
喷墨打印循环供墨装置,包括:
[0020]加热腔体,加热腔体设有回墨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集成式
3D
喷墨打印循环供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
加热腔体,所述加热腔体设有回墨腔及进墨腔;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设置于所述加热腔体的外周用于对所述加热腔体进行加热;进墨管与回墨管,所述进墨管连接所述进墨腔与喷墨打印头,所述回墨管连接所述回墨腔与所述喷墨打印头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式
3D
喷墨打印循环供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流装置,所述回流装置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加热腔体内,所述加热腔体设有回墨缓冲腔和进墨缓冲腔,所述进墨腔与所述进墨缓冲腔相邻设置并通过所述加热腔体内的第一通道连通,所述回墨腔与所述回墨缓冲腔相邻设置并通过连通孔连通,所述回流装置通过位于所述加热腔体内的内部通道连通所述回墨缓冲腔与所述进墨缓冲腔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成式
3D
喷墨打印循环供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体包括墨盒和盖板,所述墨盒和所述盖板密封固定,所述回墨腔

回墨缓冲腔

进墨缓冲腔及进墨腔设置于所述墨盒内,所述回墨腔

进墨腔呈
L
型,所述回墨缓冲腔

进墨缓冲腔分别位于所述回墨腔

进墨腔的
L
型半包围结构内,所述回墨腔

进墨腔的短边相邻设置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集成式
3D
喷墨打印循环供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呈
L
型,所述盖板具有回流泵安装部,所述回流装置包括回流泵,所述回流泵横向固定于所述回流泵安装部,所述回流泵与所述
L
型盖板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集成式
3D
喷墨打印循环供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装置还包括回流阀,所述回流阀嵌设于所述盖板内并位于所述回墨缓冲腔的上端;所述盖板设置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连通所述回流泵的进口与所述回流阀的出口,所述盖板与墨盒配合还设有第五通道,所述第五通道部分位于所述墨盒内

部分位于所述盖板内,所述第五通道连通所述回流阀和所述回墨缓冲腔的底部;所述回流装置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嵌设于所述进墨缓冲腔下方,所述墨盒内还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过滤器与所述进墨缓冲腔;所述盖板与所述墨盒配合还设有第四通道,所述第四通道连通所述回流泵出口与所述过滤器的入口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集成式
3D
喷墨打印循环供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式喷墨打印循环供墨装置还包括气路接口,所述气路接口连接气压控制模块,所述气路接口设于所述盖板的侧壁,所述气路接口通过所述盖板内部的通道与所述进墨腔或所述回墨腔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云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闪铸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