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用智能拖曳伞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747634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7 2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船舶设备技术领域的船舶用智能拖曳伞,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船舶用智能拖曳伞的使用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舶用智能拖曳伞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船舶设备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船舶用智能拖曳伞,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船舶用智能拖曳伞的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海上军事冲突风险较大的海域,往往伴随着快速

突发的态势变化

应急情况

为有效应对或者提前发现突发状况,需实时

精确掌握重点目标区域活动情况

依赖现有的侦察手段在时间上

空间上的可能存在盲区,急需新增可靠的侦察手段,以提供信息冗余和辅助印证手段

对海面低空目标应当实现及时发现

准确识别

连续掌握,是军事力量决策行动的提前和基础,是提高战场侦察监视能力当务之急,尽快形成战场智能态势

因此目前国内外缺乏使用过程成本低

全寿命费用低

可携带任务载荷

长时间滞空

实现难度低

空中全自主的装备

[0003]伴随着飞机

导弹

舰船隐身技术的高速发展,目标的
RCS
急剧减小,舰载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下降

当前可提升侦察能力的装备主要是预警飞机

多旋翼无人机

系留气球

预警飞机具有快速到达指定区域的优点,但无法长时间滞空侦察,难以获得重点目标区域活动的实时动态,且单架次飞行费用昂贵,飞行员执行前出侦察任务时风险较大

预警机造价昂贵,单次单机出动风险较高,飞行员的自身安全难以保证,预警机携带机载人员和精密设备处于高危险状态,不适用于在突发事故区域长期执行巡查任务

系留气球具有长时间滞空侦察的优势,但收放过程难度大,准备时间较长,操作工艺复杂,现场需要多个操作人员配合完成放飞或者收回等程序,环境适应性差,对执行任务的海域天气要求较高,仅适用天气良好

风速低

云朵少

海况低,同时设备全寿命使用较高,所以不具备广泛适用性

多旋翼无人机具有灵活起降

飞行速度快等优势,但保持空中稳态主要通过调节螺旋桨转速来改变俯仰力矩
/
滚转力矩
/
偏航力矩很难适应三级以上海况,无法抵御海上突风

阵风,降落过程极为考验无人机驾驶员的技术

[0004]现有技术中有名称为“一种无人艇船载海上风筝拖曳式通信系统”、
公开号为“116605360A”的技术,该技术公开一种基于无人艇船载海上风筝拖曳式通信系统,由复合缆绳

缆绳收放框架

电机

卷筒

带轮

同步带轮

轴承

轴承座和翼伞组成,缆绳收放框架上搭载电机用于对系统的驱动,将电机与两个同步带轮与皮带连接进行传动;旋转滚筒通过安装轴承与轴承座和连接好的同步带轮结合,使电机能够正常带动滚筒进行旋转;无线通信电台通过在其上下共八个角上固定连接绳,与翼伞进行固定,保证无线电台在滑翔过程中的稳定性,通过复合缆绳连接两部分,复合缆绳能对无线通信电台进行供电,通过滑环连接电源后,无人艇实现快速前行,在风的作用下放飞风筝

本专利技术不仅能通过放飞的高度极大地提升通信能力,还能保证中继通信节点工作的稳定性

[0005]然而,该技术没有涉及本申请的技术问题和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利用风力或航空发动机或者舰船拖曳力实现空中长期滞留,由航空发动机将拖曳伞及附带载荷升空至合适高度,通过搭载光学

侦察

通信等载荷,实现常态化远距离侦察监视

目标指示

中继通信等功能,节省人力,提升抗阵风突风能力,满足快速侦查需求的船舶用智能拖曳伞的使用方法

[0007]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8]本专利技术为一种船舶用智能拖曳伞的使用方法,所述的拖曳伞本体的前缘装置中设置前缘收放伞机构,拖曳伞本体的后缘装置中设置后缘收放伞机构,前缘装置和后缘装置下部设置伞面,伞面一端连接前缘收放伞机构,伞面另一端连接后缘收放伞机构,拖曳伞本体侧面设置发动机,发动机连接旋转机构,拖曳伞本体上设置光电侦察设备,拖曳伞本体通过牵引供电绳连接船舶船体;
[0009]所述的船舶用智能拖曳伞的使用方法包括五种飞行模式,分别是:动力起飞模式

动力前飞模式

滑翔模式

拖曳模式

动力降落模式;
[0010]S1.
动力起飞模式,完全借助发动机提供垂直向上的动力实现垂直起飞,此时智能拖曳伞的伞面为闭伞状态;
[0011]S2.
动力前飞模式,完全借助发动机提供前飞的动力,智能拖曳伞的伞面在闭伞状态下提供向上升力;
[0012]S3.
滑翔模式,智能拖曳伞的伞面在闭伞状态下提供向上升力,发动机仅提供转向力矩进行助力转向;
[0013]S4.
拖曳模式,智能拖曳伞的伞面在开伞状态下后倾,收集气体提供向右上方的升力,发动机仅提供转向力矩进行助力转向;
[0014]S5.
动力降落模式,完全借助发动机提供垂直向上的动力,智能拖曳伞的伞面在开伞状态下自身提供部分向上升力,缓慢下降直至降落完成

[0015]所述的船舶用智能拖曳伞在动力起飞模式下,智能拖曳伞的起飞动力来源于发动机,由船体向动力盒的动力电池供电,再由动力盒向发动机供电,发动机借助发动机旋转机构,使得发动机均垂直于海面,启动后提供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自身重量后,实现垂直起飞

[0016]所述的船舶用智能拖曳伞在动力降落模式下,智能拖曳伞的降落动力来源于发动机,由船体向动力盒的动力电池供电,再由动力盒向发动机供电,发动机借助发动机旋转机构,使得两台发动机均垂直于海面,提供向上的升力,逐渐减小向上升力,智能拖曳伞缓慢降落

[0017]所述的船舶用智能拖曳伞在动力前飞模式下,智能拖曳伞的前飞动力来源于发动机,由船体向动力盒的动力电池供电,再由动力盒向发动机供电,发动机借助发动机旋转机构,使得发动机均平行于海面,提供向前的动力,伴随着智能拖曳伞的前飞速度增加,智能拖曳伞在闭伞状态下自身能够提供更大的升力,带动整体飞行高度增加

[0018]所述的船舶用智能拖曳伞在滑翔模式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船舶用智能拖曳伞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拖曳伞本体的前缘装置
(2)
中设置前缘收放伞机构
(9)
,拖曳伞本体的后缘装置
(6)
中设置后缘收放伞机构
(10)
,前缘装置
(2)
和后缘装置
(6)
下部设置伞面
(11)
,伞面
(11)
一端连接前缘收放伞机构
(9)
,伞面
(11)
另一端连接后缘收放伞机构
(10)
,拖曳伞本体侧面设置发动机
(17)
,发动机连接旋转机构
(19)
,拖曳伞本体上设置光电侦察设备
(24)
,拖曳伞本体通过牵引供电绳
(13)
连接船舶船体
(12)
;所述的船舶用智能拖曳伞的使用方法包括五种飞行模式,分别是:动力起飞模式

动力前飞模式

滑翔模式

拖曳模式

动力降落模式;
S1.
动力起飞模式,完全借助发动机提供垂直向上的动力实现垂直起飞,此时智能拖曳伞的伞面
(11)
为闭伞状态;
S2.
动力前飞模式,完全借助发动机提供前飞的动力,智能拖曳伞的伞面
(11)
在闭伞状态下提供向上升力;
S3.
滑翔模式,智能拖曳伞的伞面
(11)
在闭伞状态下提供向上升力,发动机仅提供转向力矩进行助力转向;
S4.
拖曳模式,智能拖曳伞的伞面
(11)
在开伞状态下后倾,收集气体提供向右上方的升力,发动机仅提供转向力矩进行助力转向;
S5.
动力降落模式,完全借助发动机提供垂直向上的动力,智能拖曳伞的伞面
(11)
在开伞状态下自身提供部分向上升力,缓慢下降直至降落完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智能拖曳伞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船舶用智能拖曳伞在动力起飞模式下,智能拖曳伞的起飞动力来源于发动机
(17)
,由船体
(12)
向动力盒
(15)
的动力电池
(22)
供电,再由动力盒
(15)
向发动机
(17)
供电,发动机
(17)
借助发动机旋转机构
(19)
,使得发动机
(17)
均垂直于海面,启动后提供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自身重量后,实现垂直起飞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船舶用智能拖曳伞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船舶用智能拖曳伞在动力降落模式下,智能拖曳伞的降落动力来源于发动机
(17)
,由船体
(12)
向动力盒
(15)
的动力电池
(22)
供电,再由动力盒
(15)
向发动机
(17)
供电,发动机
(17)
借助发动机旋转机构
(19)
,使得两台发动机
(17)
均垂直于海面,提供向上的升力,逐渐减小向上升力,智能拖曳伞缓慢降落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舶用智能拖曳伞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船舶用智能拖曳伞在动力前飞模式下,智能拖曳伞的前飞动力来源于发动机
(17)
,由船体
(12)
向动力盒
(15
的动力电池
(22)
供电,再由动力盒
(15)
向发动机
(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启兵宋现国何昌盛于洪晨董会祥陈晓省陆键夏俊刚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海智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