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舰船协同保护系统及舰船协同保护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71255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14: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舰船技术领域的舰船协同保护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舰船协同保护方法。包括无人艇(1)、有人舰船(2),无人艇(1)上安装电磁波反射增强器(3),无人艇(1)上同时安装辐射载荷(4)和角反射载体载荷(5),无人艇(1)无线连接有人舰船(2)的舰面指挥终端(6),无人艇(1)同时无线连接陆地指挥终端(7)。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舰船协同保护系统及方法,能够通过无人艇和有人舰船的编队航行协同航行,有效避免被反舰导弹直接击中,保护有人舰船航行安全。保护有人舰船航行安全。保护有人舰船航行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舰船协同保护系统及舰船协同保护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舰船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舰船协同保护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靶船作为导弹射击的常规靶标,基本由报废/退役的船只充当。陆上试验往往使用大功率雷达、电磁干扰等设备,干扰导弹偏离预定轨迹,实现脱靶效果。但是海上试验暂时无成熟的方法来检测导弹的抗干扰性能。护航过程中,舰队在商船附近航行,并使用直升机进行巡逻,完成海域、空域的保护,保护商船内人员不受索马里海盗袭击。但是保护成本过高。(1)靶船涉及人员众多,靶船牵连工程巨大,长距离拖曳方式难度大,海上作业风险高。同时,靶船能够模拟的舰船目标特征有限,无法模拟速度、无法兼容扮演吨位更大的舰船,通用性差,实战训练意义不大。(2)打靶训练时,常规对靶船、浮标等单一种类在单一场景下开展导弹射击试验,无法还原真实海战场下的电磁环境。无动力靶船往往被大型舰船拖曳,拖曳至指定海域后,脱离母船,等待被舰船雷达发现和摧毁。(3)暂无先进的技术手段制造复杂的海上电磁环境,无法检测导弹在复杂电磁环境的命中率。(4)保护有人舰船成本极高,风险极大,保护过程中,更多考验的是保护舰船攻击能力和自防御能力以及指挥官在多变态势下的作战指挥能力。
[0003]现有技术中,面对导弹袭击、突防等危险时刻,在导弹离舰远距离时,常规操作是:先通过无源干扰等防御武器释放易燃、温度高、亮度高的铂条等,提前干扰导弹飞行方向和引爆时间。若干扰手段仍未阻拦导弹来袭,导弹离舰更近时,常规操作是:启动1130自防炮等武器直接持续射击来袭导弹,极有可能造成有人舰船人员伤亡。
[0004]现有技术中有名称为“用于海上无人艇的路径规划方法及系统”、公开号为“110244720A”的技术,该技术的方法包括:生成待巡航海域的栅格地图;生成多艘无人艇在栅格地图中的随机巡航路径;获取各艘无人艇的历史巡航数据;预测各艘无人艇在经过巡航路径中各个栅格时的预计到达时刻;判断各艘无人艇的巡航路径是否与其他无人艇的巡航路径存在重复栅格,如果存在,则判断经过同一栅格的多艘无人艇的预计到达时间之间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如果存在两艘无人艇经过同一栅格的预计到达时间之间的差值小于等于第一阈值,则调整一无人艇的巡航路径,使得该无人艇的巡航路径避开该栅格。
[0005]然而,该技术没有涉及本申请的技术问题和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通过无人艇和有人舰船的编队航行协同航行,有效避免被反舰导弹直接击中,保护有人舰船航行安全的舰船协同保护系统。
[0007]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8]本专利技术为一种舰船协同保护系统,包括无人艇、有人舰船,无人艇上安装电磁波反射增强器,无人艇上同时安装辐射载荷和角反射载体载荷,无人艇无线连接有人舰船的舰
面指挥终端,无人艇同时无线连接陆地指挥终端。
[0009]所述的电磁波反射增强器安装在无人艇的上层建筑顶部位置。
[0010]所述的无人艇和有人舰船的编队航行模式包括前后双舰编队航行模式、前后三舰品字形编队航行模式、三舰川字型编队航行模式、四舰菱形编队航行模式、四舰方形编队航行模式、六舰方形编队航行模式。
[0011]所述的无人艇和有人舰船编队同步航行,无人艇和有人舰船编队同步航行时,无人艇和有人舰船之间形成编队中心。
[0012]所述的前后双舰编队航行模式包括一艘无人艇和一艘有人舰船;前后三舰品字形编队航行模式包括两艘无人艇和一艘有人舰船;三舰川字型编队航行模式包括两艘无人艇和一艘有人舰船。
[0013]所述的四舰菱形编队航行模式包括三艘无人艇和一艘有人舰船,四舰方形编队航行模式包括三艘无人艇和一艘有人舰船;六舰方形编队航行模式包括五艘无人艇和一艘有人舰船。
[0014]无人艇和有人舰船编队同步航行,前后双舰编队航行模式时,一艘有人舰船居前航行,一艘无人艇居后航行;前后三舰品字形编队航行模式时,一艘有人舰船居前航行,两艘无人艇居后航行;三舰川字型编队航行模式时,一艘无人艇居于有人舰船左侧航行,另一艘无人艇居于有人舰船右侧航行。
[0015]无人艇和有人舰船编队同步航行,四舰菱形编队航行模式时,有人舰船居前航行,两艘无人艇一左一右居中航行,一艘无人艇居后航行;四舰方形编队航行模式时,一艘无人艇和一艘有人舰船一前一后居左航行,两艘无人艇居右航行;六舰方形编队航行模式时,有人舰船和一艘无人艇一前一后居中一前一后航行,两艘无人艇一前一后居左航行,两艘无人艇一前一后居右航行。
[0016]前后双舰编队航行模式时,编队中心为无人艇和有人舰船之间的直线距离的几何中心处,前后三舰品字形编队航行模式时,编队中心为三艘船艇围成的三角形的几何中心,三舰川字型编队航行模式时,编队中心为相邻两艘船艇直线距离的几何中心,四舰菱形编队航行模式时,编队中心为四艘船艇围成的菱形的几何中心,四舰方形编队航行模式时,编队中心为四艘船艇围成的方形的几何中心,六舰方形编队航行模式时,编队中心为六艘船艇围成的方形的几何中心。
[0017]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步骤简单,能够通过无人艇和有人舰船的编队航行协同航行,有效避免被反舰导弹直接击中,保护有人舰船航行安全舰船协同保护方法。所述的舰船协同保护方法的保护步骤为:
[0018]S1.采用无人艇和有人舰船编队航行,无人艇上安装电磁波反射增强器3,无人艇上同时安装辐射载荷和角反射载体载荷,无人艇无线连接有人舰船的舰面指挥终端,无人艇同时无线连接陆地指挥终端;
[0019]S2.无人艇和有人舰船编队航行时,按照以下航行模式中的一种编队航行:前后双舰编队航行模式、前后三舰品字形编队航行模式、三舰川字型编队航行模式、四舰菱形编队航行模式、四舰方形编队航行模式、六舰方形编队航行模式。
[0020]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所述:
[002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舰船协同保护系统,无人艇上安装电磁波反射增强器,通过增强RCS
的测量值,使得无人艇被敌方雷达判断为大型的有人舰船,以迷惑敌人,保护有人舰船。而无人艇的电磁波反射增强器安装在上层建筑顶部,能够最大范围提高电磁波反射增强器的覆盖范围,形成范围最大的虚拟舰船,最好地发挥电磁波反射增强器的效果。敌方将无人艇误以为大型水面有人舰艇,针对无人艇开展火力攻击。一旦无人艇被攻击,意味着敌方水面舰艇位置暴露,为我方后续组织防御、攻击提供重要线索。无人艇可以通过有人舰船的舰面指挥终端进行指挥操作,也可以通过陆地指挥终端进行远程遥控操作。支持两种指挥遥控的方式,避免了远距离失去信号无法控制无人艇等问题。当无人艇距海岸线较远时,更适合有人舰船的舰面指挥终端操作,舰员可直接目视观察、操作无人艇的状态。如图2所示,无人艇搭载角反射体载荷,将使得无人艇的隐身性指标下降,将小型无人艇的RCS值增大为大型水面舰船,可大大增加被敌方雷达侦察发现的概率。无人艇搭载辐射载荷,使无人艇、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舰船协同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舰船协同保护方法的保护步骤为:S1.采用无人艇(1)和有人舰船(2)编队航行,无人艇(1)上安装电磁波反射增强器(3),无人艇(1)上同时安装辐射载荷(4)和角反射载体载荷(5),无人艇(1)无线连接有人舰船(2)的舰面指挥终端(6),无人艇(1)同时无线连接陆地指挥终端(7);S2.无人艇(1)和有人舰船(2)编队航行时,按照以下航行模式中的一种编队航行:前后双舰编队航行模式、前后三舰品字形编队航行模式、三舰川字型编队航行模式、四舰菱形编队航行模式、四舰方形编队航行模式、六舰方形编队航行模式。2.一种舰船协同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无人艇(1)、有人舰船(2),无人艇(1)上安装电磁波反射增强器(3),无人艇(1)上同时安装辐射载荷(4)和角反射载体载荷(5),无人艇(1)无线连接有人舰船(2)的舰面指挥终端(6),无人艇(1)同时无线连接陆地指挥终端(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舰船协同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磁波反射增强器(3)安装在无人艇(1)的上层建筑(8)顶部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舰船协同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人艇(1)和有人舰船(2)的编队航行模式包括前后双舰编队航行模式、前后三舰品字形编队航行模式、三舰川字型编队航行模式、四舰菱形编队航行模式、四舰方形编队航行模式、六舰方形编队航行模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舰船协同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人艇(1)和有人舰船(2)编队同步航行,无人艇(1)和有人舰船(2)编队同步航行时,无人艇(1)和有人舰船(2)之间形成编队中心(9)。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舰船协同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后双舰编队航行模式包括一艘无人艇(1)和一艘有人舰船(2);前后三舰品字形编队航行模式包括两艘无人艇(1)和一艘有人舰船(2);三舰川字型编队航行模式包括两艘无人艇(1)和一艘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启兵宋现国何昌盛陆键夏诚浩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海智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