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机油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71902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7 23: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内燃机冷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内燃机机油冷却装置,该装置包括冷却壳体和芯体组件,冷却壳体上设置进油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燃机机油冷却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内燃机冷却
,具体为一种内燃机机油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机油冷却器是车辆动力系统中的重要部件,作用是维持发动机机油温度处于一个最佳的温度范围,保障发动机内齿轮之间的润滑及冷却

[0003]现有的机油冷却器一般采用板式设计,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为外侧冷却液回路,另一部分为内侧油回路,当冷却液流经冷却器芯子外侧,利用热交换原理来冷却芯板内的高温机油,使之达到理想的温度范围,其一般包括多个芯片组件及多个隔圈,每个芯片组件包括上芯片

下芯片及翅片,上芯片和下芯片焊接固定,翅片设置于上芯片和下芯片之间,上芯片与下芯片之间用于通油,芯片组件与芯片组件之间通入冷却液,进而冷却液通过芯片与机油进行换热,实现机油的冷却,但冷却方法单一,一般不能对机油进行高效冷却,冷却效果一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内燃机机油冷却装置,可以风冷和液冷对机油进行双效冷却,提升机油冷却效果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内燃机机油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壳体和芯体组件;所述冷却壳体上设置进油口

出油口

进液口

出液口和机油通道,所述进油口处设置进油管,所述出油口处设置出油管,所述进油口

出油口

进液口

出液口均与机油通道连通,所述冷却壳体外设置风冷孔;所述芯体组件包括位于机油通道内的冷却管以及位于冷却管两端的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位于进液口,所述出液管位于出液口;机油由进油口进入机油通道内后,由冷却管进入的冷却液从内部对机油降温,由风冷孔流经的空气从外侧对机油降温

[0006]进一步地,所述冷却壳体包括上壳体

下壳体以及设置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密封垫,所述上壳体的下端面设有上机油导流槽和上密封槽,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面设有下机油导流槽和下密封槽,所述上机油导流槽和下机油导流槽对扣后形成机油通道,所述机油通道为
S
形布置,所述上密封槽和下密封槽在对扣后形成密封垫的安装槽;所述进油口和出油口均位于下壳体上,进液口和出液口位于上壳体上;所述上壳体内设置上长条孔,所述下壳体内设置下长条孔,上壳体与下壳体对扣后,上长条孔和下长条孔形成风冷孔;所述冷却管的外壁设置螺旋片组件,所述螺旋片组件位于机油通道的平直段

[0007]进一步地,所述机油通道的平直段设置螺旋片定位槽,所述螺旋片组件的边缘位于螺旋片定位槽内,所述螺旋片组件的边缘与螺旋片定位槽的槽底之间设置膨胀缝隙,所述机油通道的弧形段设置弧形块

[0008]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的上端面设置多排翅片,风冷孔位于相邻两排翅片之间,每排翅片的翅片数量为多个,所述下壳体的下端面设置多列散热板,所述散热板的延伸方向与风冷孔的延伸方向垂直,相邻散热板之间设置缝隙

[0009]进一步地,所述进液管与进液口之间

出液管与出液口之间设置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位于冷却壳体内的挡环

位于冷却壳体外的螺母,所述挡环与进液管和出液管固定连接,所述螺母与进液管和出液管螺纹连接,所述挡环与上壳体之间设置密封圈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的下端面设置定位槽,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面设有与定位槽相适配的定位块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的两侧分别设置装配座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
本专利技术依托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对机油冷却装置的结构重新设计,保留现有的风冷设计,同时在机油通道内设置冷却管,在风冷孔流经的空气从外侧对机油降温的同时,冷却管内的冷却液从内部对机油降温,从而提升冷却装置的冷却效果

[0013]2.
当下车辆工程已由传统的内燃机作为动力输出发展到油电混合动力,发动机舱内增加的电驱动控制组件

电池

电机等部件会占用发动机舱内的本来就不富裕的空间,因此需要对原有内燃机驱动系统的结构优化,在能够减小原有部件的体积又不降低原有部件的功能是设计研发的首选

[0014]本专利技术中的机油通道采用
S
形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机油的冷却行程,同时在冷却管的外侧设有螺旋片,可进一步增大前述的冷却行程,机油在
S
形循环的过程中还在螺旋片的作用下螺旋输送,即增大了机油与内部冷却组件(冷却管及螺旋片)之间的接触面积,流经冷却管的冷却液可带走机油的大部分热量,搭配风冷设计,可极大程度的提高冷却装置的冷却效果

当本专利技术应用在传统内燃机动力车辆上时,冷却效果明显优于现有的冷却装置,当本专利技术应用在混合动力车辆上时,可减小冷却装置的尺寸也可达到原有冷却效果,为增加的部件提供更多的装配空间

[0015]基于上述改进,在机油通道内增加冷却组件,在油泵驱动机油循环过程中若机油从螺旋片与机油通道侧壁之间的狭窄缝隙通过时,会产生噪声,本专利技术在机油通道侧壁设置平直段设置螺旋片定位槽,螺旋片的边缘位于螺旋片定位槽内;另外,在机油从平直段进入弧形段时,由于弧形段内为设置螺旋片,机油由小空间进入大的空间会发生与机油通道侧壁碰撞的产生噪声,为了应对该问题,本专利技术在机油通道的弧形段设置弧形块,弧形块一可用于弥补平直段与弧形段的截面差,另可预防机油直接与冷却壳体碰撞,降低该噪声

[0016]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冷却管和螺旋片组件采用薄板金属材质,当高温的机油在冷却管和螺旋片组件表面流经时,由于热胀冷缩原理,本专利技术在螺旋片组件的边缘与螺旋片定位槽的槽底之间设置膨胀缝隙,可为螺旋片组件提供膨胀空间,从而预防螺旋片组件损坏问题,增加本申请的使用寿命

[0017]3.
本专利技术上壳体的上端面设置多排翅片,下壳体的下端面设置多列散热板,当气流从风冷孔经过时,翅片的排列位置与散热板的布置方向垂直,可提升翅片和散热板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外侧的散热效率

需指出的是,相邻散热板之间的缝隙可为气流提供通过空间

[0018]4.
本专利技术在进液管与进液口之间

出液管与出液口之间设置密封组件,预防机油
通道内的机油泄露;在上壳体的下端面设置定位槽,下壳体的上端面设有与定位槽相适配的定位块,便于上壳体与下壳体的定位安装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实施例中内燃机机油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中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中下壳体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中密封垫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内燃机机油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壳体和芯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壳体上设置进油口

出油口

进液口

出液口和机油通道,所述进油口处设置进油管,所述出油口处设置出油管,所述进油口

出油口

进液口

出液口均与机油通道连通,所述冷却壳体外设置风冷孔;所述芯体组件包括位于机油通道内的冷却管以及位于冷却管两端的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位于进液口,所述出液管位于出液口;机油由进油口进入机油通道内后,由冷却管进入的冷却液从内部对机油降温,由风冷孔流经的空气从外侧对机油降温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机油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壳体包括上壳体

下壳体以及设置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密封垫,所述上壳体的下端面设有上机油导流槽和上密封槽,所述下壳体的上端面设有下机油导流槽和下密封槽,所述上机油导流槽和下机油导流槽对扣后形成机油通道,所述机油通道为
S
形布置,所述上密封槽和下密封槽在对扣后形成密封垫的安装槽;所述进油口和出油口均位于下壳体上,进液口和出液口位于上壳体上;所述上壳体内设置上长条孔,所述下壳体内设置下长条孔,上壳体与下壳体对扣后,上长条孔和下长条孔形成风冷孔;所述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浩梁效福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市天浩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