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由宽浅式变为窄浅式的溢洪道收缩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04261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4 2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由宽浅式变为窄浅式的溢洪道收缩段结构,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通过对称设置的第一弧形边墙和第二弧形边墙相连,所述第一弧形边墙的弧顶向外,第二弧形边墙的弧顶向内,形成由宽变窄的收缩段结构,所述第一弧形边墙和第二弧形边墙的底部连接有底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第一弧形边墙和第二弧形边墙使溢洪道收缩段迅速由宽浅式变为窄浅式,改变了常规直线连接的方式,通过第一弧形边墙和第二弧形边墙的连接设计,能放缓流速,减小收缩段下游泄槽内的水流扰动,使泄槽进水条件得到了改善。同时将溢流堰下泄的高速水流转向,利用水流离心力作用减少了泥沙淤积量。量。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由宽浅式变为窄浅式的溢洪道收缩段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水利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由宽浅式变为窄浅式的溢洪道收缩段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溢洪道是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中的一项主要建筑物,对保护大坝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溢洪道一般包括进水段、控制段、收缩段、泄槽段、消能段和出水段,其中收缩段是进水渠与泄槽段的连接部分,其作用是减小泄槽宽度以节省泄槽土石方开挖量和衬砌工程量。在传统泄水建筑物中,由于下泄水流一般为急流,收缩段内将会产生明显的急流冲击波,从而造成过水断面流量分布不均匀,对收缩段及其下游的流态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部分开敞式溢洪道中入水口净宽较大,控制水流流速及流态尤为重要,由于受地形、地质、枢纽布置、施工、运行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要改变溢流堰和泄槽段的位置或轴线是比较困难的,只有选择合适的收缩段形态才能改善水流条件,增加溢洪道的泄水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便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由宽浅式变为窄浅式的溢洪道收缩段结构,它能够提高传统收缩段结构收缩效率,减缓水流流速,改善泄槽中的泄流流态,以及减小收缩段整体开挖量,减小泄槽整体占地面积、节省工程量。
[0004]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由宽浅式变为窄浅式的溢洪道收缩段结构,包括与溢流堰连接的进水口和与泄槽段连接的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一端的宽度与溢流堰宽度对应匹配,出水口的宽度与泄槽段宽度对应匹配,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通过对称设置的第一弧形边墙和第二弧形边墙相连,所述第一弧形边墙的弧顶向外,第二弧形边墙的弧顶向内,形成由宽变窄的收缩段结构,所述第一弧形边墙和第二弧形边墙的底部连接有底板。
[0005]作为优选,所述底板的坡度与泄槽段的坡度一致。
[000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弧形边墙的外侧转弯半径2050mm,内侧转弯半径为2000mm,角度为55
°

[0007]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弧形边墙的外侧转弯半径3950mm,内侧转弯半径为4000mm,角度为55
°

[000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第一弧形边墙和第二弧形边墙使溢洪道收缩段迅速由宽浅式变为窄浅式,改变了常规直线连接的方式,通过第一弧形边墙和第二弧形边墙的连接设计,在增大收缩角、提高收缩断面效率的同时,放缓流速,减小收缩段下游泄槽内的水流扰动,使下游流态更加稳定,泄槽段的最大垂线平均流速及局部最大紊动能得以减小和优化,泄槽进水条件得到了改善。同时,第一弧形边墙和第二弧形边墙将溢流堰下泄的高速水流转向,利用水流离心力作用减少了泥沙淤积量,从而减小了收缩段整体工程开
挖量。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技术的平面布置图。
[0011]图中:1、进水口;2、出水口;3、第一弧形边墙;4、第二弧形边墙;5、底板;6、溢流堰;7、泄槽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3]实施例
[0014]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由宽浅式变为窄浅式的溢洪道收缩段结构,包括与溢流堰6连接的进水口1和与泄槽段7连接的出水口2,所述进水口1一端的宽度与溢流堰6宽度对应匹配,出水口2的宽度与泄槽段7宽度对应匹配,所述进水口1与出水口2之间通过对称设置的第一弧形边墙3和第二弧形边墙4相连,所述第一弧形边墙3的弧顶向外,第二弧形边墙4的弧顶向内,形成由宽变窄的收缩段结构,所述第一弧形边墙3和第二弧形边墙4的底部连接有底板5,所述底板5的坡度与泄槽段7的坡度一致。
[001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弧形边墙3的外侧转弯半径2050mm,内侧转弯半径为2000mm,角度为55
°
;所述第二弧形边墙4的外侧转弯半径3950mm,内侧转弯半径为4000mm,角度为55
°

[0016]本实施例的溢流洪道经运行显示,由曲线连接的迅速由宽浅式变为窄浅式的新型溢洪道收缩段结构能有效地减缓泄槽宽度快速收缩引起的流速上升,使溢洪道整体水流流态良好,无扰动波现象。整个溢洪道同一横断面水流流速均匀,水深相等。
[0017]本实施例在保证溢流流态稳定的基础上有效提高断面收缩效率,大幅度减小了收缩段的开挖量,对工程整体施工进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本实施例中最终采用的收缩段坡度与泄槽整体坡度一致。在具体的工程设计中,若收缩段地形条件较为良好,可适当放缓底坡坡度,采用本技术结构可进一步放缓收缩段流速,同样地,收缩段坡度偏大时也需适当减小收缩角,以便在减小工程开挖量的同时保证泄流流态稳定。
[0018]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基于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和专利技术构思进行的改造和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由宽浅式变为窄浅式的溢洪道收缩段结构,包括与溢流堰(6)连接的进水口(1)和与泄槽段(7)连接的出水口(2),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1)一端的宽度与溢流堰宽度对应匹配,出水口(2)的宽度与泄槽段宽度对应匹配,所述进水口(1)与出水口(2)之间通过对称设置的第一弧形边墙(3)和第二弧形边墙(4)相连,所述第一弧形边墙(3)的弧顶向外,第二弧形边墙(4)的弧顶向内,形成由宽变窄的收缩段结构,所述第一弧形边墙(3)和第二弧形边墙(4)的底部连接有底板(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由宽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忠明王宇刘兴友刘振明刘小容陈鹏胡成陶张旭邓春秀陈姚
申请(专利权)人:中水君信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