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坡岸截留强化处理方法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69562 阅读:2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坡岸截留强化处理方法和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由砂土层、基质层、土壤层、植被层、隔板、防渗膜、速透基质层组成,其对面源污染处理的基本过程为:当城市面源径流量较小时,污染水流经砂土层后下渗进入基质层,整个基质层由隔板分为上、下两个区,污水先进入上区后通过隔板下部狭缝进入下区,通过出水口进入河道;当城市面源径流量较大时,污染水部分下渗,而部分沿砂土层进行表面流,设置的空气导管向基质层补气,以确保基质层的需氧量,保持潜流状态,部分表面流的径流流至速透基质层时,又有部分径流分流下渗至基质层中,通过出水口进入河道。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紧缺的土地资源前提下,达到短程、高效的处理效果,设施简单,后期维护简便,处理效益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保
,具体涉及一种坡岸截留强化处理方法和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发展进程加快,可渗透地面的面积比例越来越小,由暴雨 径流产生的城市面源污染已成为受纳水体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城市面源污染是污 染物晴天的积累,随雨天径流的汇集与输移,最后进入收纳水体造成污染这一过程的不断 循环,因径流中包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其初期径流产生的污染负荷较高;同时,由于城市中 土地不透水面积比例高,致使暴雨径流具有来势猛、水量大、水质差,污染具有突发性、随机 性、冲击性强等特点。而当径流中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并 使水体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因此,由面源引起的水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前城市水环境综合治 理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 目前,国内外积极开展了对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的研究,应用较广泛的工程技术措 施有植被过滤带、滞留/持留系统、人工湿地、渗透系统、过滤系统等,这些工程技术在应用 中都取得了良好的除污效果,但还存在许多不足植被过滤带是非常简单、有效地暴雨径 流治理措施,但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却很复杂,草作为最常用的植物,具有较高的除污效 率,但草的种类、密度及叶片的尺寸、形状、柔韧性、结构等都会影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滞 留和持留系统包括塘、地下水池、涵管、储水罐等,而地下储水设备一般修建费用较高,清理 维护相对困难;对于结构较复杂的塘,径流入口 、种植植物及其地形也会对其水文状况产生 影响;人工湿地技术被广泛用于暴雨径流的处理,在污染物的去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 必须针对暴雨径流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避免湿地的堵塞,同时需要在旱季或雨季对水位 等进行调节保证湿地植物的正常生长;渗透系统通常包括渗坑、渗渠、多孔路面等,渗坑中 的基质材料需要进行不定期的更换,以免污染地下水;渗渠的容积有限,故主要处理高频率 小流量的暴雨径流及不透水地表的初期径流,在高密度建筑群的城市区域内,渗渠功能会 有所下降;多孔路面对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等的去处效果都很明显,但由于多孔路面的孔 隙较小,在颗粒物含量较高的地区易发生堵塞,需要比较好的维护条件;过滤系统多用于处 理初期径流或较小汇水面积上的重污染径流,但若维护不当则易堵塞,在应用时应避免大 流量径流的冲击,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虽然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种类较多,但都面临着占地面积大等缺点,若采用组 合式技术方法,可充分利用各种技术的优势,弥补各自的缺点,是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中的理 想技术手段。新型坡岸截留强化处理技术方法就是将滨岸缓冲带技术和潜流湿地技术有机 的结合起来,达到污染控制和效益的最大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坡岸截留强化处理方法和装置。 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坡岸截留强化处理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当城市面源径流量小于等于0. 036m3/ (m2 h)时,污染水形成潜流,污染水流经砂 土层2后下渗进入基质层3,整个基质层3由上行流隔板1、下行流隔板6交替排列分为若 干个区,污染水先进入位于上行流隔板1前的上区后,通过上行流隔板1上部狭缝进入位于 上行流隔板1与下行流隔板6之间的区域,再从下行流隔板6下部狭缝进入下区,最后通过 出水口进入河道10 ; 当城市面源径流量大于0. 036m3/ (m2 h)时,污染水形成表面流及潜流,污染水部 分下渗,其余部分沿砂土层2进行表面流,通过空气导管向基质层3补气,确保基质层3的 需氧量部分下渗污染水流经砂土层2后下渗进入基质层3,处于基质层3的污水先进入位于 上行流隔板1前的上区后,通过上行流隔板1上部狭缝不时之需进入位于上行流隔板1与 下行流隔板6之间的区域,再从下行流隔板6下部狭缝进入下区,通过出水口进入河道;表 面流的污染水径流流至速透基质层9时,也通过出水口进入河道10 ;基质层3中城市面源 污染水中的有机物、氮、磷可通过过滤、沉淀、植物吸收、土壤及基质的吸附、微生物作用被 去除,从而达到强化处理的效果。 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坡岸截留强化处理装置,由上行流隔板1、砂土层2、基质层3、土壤 层4、植被层5、下行流隔板6、防渗膜8和速透基质层9组成,其中植被层5处于砂土层2 之上,基质层3位于砂土层2和土壤层4之间,上行流隔板1、下行流隔板6交替布设于基质 层3内,上行流隔板1与下行流隔板6的间距为l-2m,砂土层2上设有速透基质层9,基质 层3与土壤层4之间设有防渗膜8,基质层3底部设有穿孔集水管12。 本专利技术中,基质层3靠近河道10 —侧处设有水利挡墙7。 本专利技术中,水利挡墙7透水,出水可直接经由水利挡墙7出水;若水利挡墙7不透 水,水利挡墙7每隔1 5m布设有排水管,与设置于基质层3底部的穿孔集水管12连接,穿 孔集水管12开孔直径为1 10mm,间距为5 500mm,穿孔集水管12与垂线夹角0 360 度,穿孔集水管12可选用PVC管、钢管或铸铁管等材质的一种或多种组配。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砂土层2的透水速率必须保证径流具有下渗能力且具有径流能 力,其砂、土的配比为1 : 0.25 1 : 10。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基质层3可根据地形沿河道方向顺坡按e角度铺设;若采用e铺 设、且出水口高度H低于基质铺设起始高度h时,基质层3底部段可采用水平或小于e角度铺设,以保证出水口高度H至少高于基质铺设起始高度h 0. 25m。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上行流隔板1和下行流隔板6根据基质层3的高度确定其高度,一 般其底部埋设深度应距基质层3底部10mm以上,以便上、下两区流水通畅;若区域较长时可 增加上行流隔板和下行流隔板,将基质层分成四个区或更多区,一般1 2m长度增设一个 区,各区为上行流挡板1、下行流挡板6顺序依次布设;其材质可选用PVC板、木板、水泥板 等隔水材质的一种或多种组配。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基质层3可以根据所需要达到的污染物去除效果选择不同的基质 种类,可选择砂土、砂粒、瓜子片、砾石、沸石、陶粒、煤灰渣、高炉渣或钢渣中的一至多种组合。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基质层3的高度为50 1200mm,基质粒径为0. 5 100mm中的一种或多种组配。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速透基质层9透水速率为砂土层2透水速率的1. 5 10倍,其宽度范围为1 50cm,其布设位置为距出水端1/10L 2/3L处;其可根据所需要达到的污染 物去除效果选择不同的基质种类,可选择砂土、砂粒、瓜子片、砾石、沸石、陶粒、煤灰渣、高 炉渣或钢渣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空气导管11用于向基质层3传输氧气,空气导管11的直径选用 1 50cm,布设密度为0. 1 3根/m、其材质可选用PVC管、钢管或铸铁管等材质的一至多 种组配。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植被层5所选的植物为旱生或水生植物,具体可以为百慕大草、金鸡菊、草皮、香蒲、芦苇、美人蕉、香根草、灯芯草、旱伞草或芦竹等中一至几种组合。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设施简单可行;(2)处理效果短程、高效;(3)在达到一定的处理效果前提下,节约紧缺的土地资源;(4)后期维护工作简单。本专利技术首次将滨岸缓冲带技术和潜流湿地技术有机结合,为解决城市面源污染提供了新的处理方法。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图示。 图中标号1为上行流隔板、2为砂土层、3为基质层、4为土壤层、5为植被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坡岸截留强化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当城市面源径流量小于等于0.036m↑[3]/m.h时,污染水形成潜流,污染水流经砂土层(2)后下渗进入基质层(3),整个基质层(3)由上行流隔板(1)、下行流隔板(6)交替排列分为若干个区,污染水先进入位于上行流隔板(1)前的上区后,通过上行流隔板(1)上部狭缝进入位于上行流隔板(1)与下行流隔板(6)之间的区域,再从下行流隔板(6)下部狭缝进入下区,最后通过出水口进入河道(10);  当城市面源径流量大于0.036m↑[3]/m↑[2].h时,污染水形成表面流及潜流,污染水部分下渗,其余部分沿砂土层(2)进行表面流,通过空气导管向基质层(3)补气,确保基质层(3)的需氧量,部分下渗污染水流经砂土层(2)后下渗进入基质层(3),处于基质层(3)的污水先进入位于上行流隔板(1)前的上区后,通过上行流隔板(1)上部狭缝不时之需进入位于上行流隔板(1)与下行流隔板(6)之间的区域,再从下行流隔板(6)下部狭缝进入下区,通过出水口进入河道;表面流的污染水径流流至速透基质层(9)时,也通过出水口进入河道(10);基质层(3)中城市面源污染水中的有机物、氮、磷可通过过滤、沉淀、植物吸收、土壤及基质的吸附、微生物作用被去除,从而达到强化处理的效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怀正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