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启林专利>正文

树脂基复合材料管与金属材料连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66974 阅读:2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树脂基复合材料管连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是在树脂基复合材料管连接处外表面制备螺纹,与金属套筒内壁的螺纹匹配,在树脂基复合材料管连接处内部插入外径与复合材料内径相同的金属套。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复合材料传统连接方式胶结、螺栓连接与胶螺混合连接等各自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专利技术金属套筒与复合材料管通过螺纹连接,通过环向高强螺栓或过盈配合方法对复合材料管施加径向压力,提高连接处的极限承载力,构件应力达到700MPa,螺齿的抗剪与界面摩擦力共同传力,不易老化、抗疲劳性能好、适用截面形式多,可制作复合材料桁架单元之间的单双耳接头、复合材料空间桁架的球形接头、复合材料筋与索的锚具等应用于桁架桥、空间网架与预应力桥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连接技术,特别涉及树脂基复合材料管连接方法。
技术介绍
在本专利技术之前,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性能等优点,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被大量使用。复合材料传统连接方式有胶结、螺栓连接与胶螺混合连接 等。传统的螺栓连接形式比较简单,基本上可以应用于各种复合材料构件的连接。但复合 材料构件在进行螺栓连接时,由于需要在材料上开孔,因而极大地削弱了结构整体的承载 力,往往造成构件未坏而连接处先坏,所以这种连接形式一般应用于荷载等级较小的情况; 胶接连接方式是不可拆卸的,虽然该连接方式对构件没有任何削弱,但由于胶本身剪切强 度较低,从而影响了连接构件的极限承载力;胶螺混合连接,与一般的胶接一样由于胶层的 厚度较薄,导致胶层与螺栓不能一致变形,最后在承受荷载时往往是胶层剪切破坏,螺栓再 受力,没有共同作用。因此传统的连接方式限制了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缺陷,研制、提供一种树脂基复合材料管与金属材 料连接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其主要技术步骤在于(1)在树脂基复合材料管连接处外表面制备螺纹,与金属套筒内壁的螺纹匹配;(2)在树脂基复合材料管连接处内部插入外径与复合材料内径相同的金属套。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效果在于1.与传统连接方式最大的不同是,金属套筒与复合材料管的连接时不仅通过螺纹 连接,而且通过环向高强螺栓与过盈配合等方法对复合材料管施加径向压力,提高连接处 的极限承载力。2.由于复合材料刚度较低为施加的较大径向压力,在复合材料管连接处插入外径 与复合材料内径相同的金属套。3.该连接方式较传统的螺纹连接而言,不仅通过螺齿的抗剪传递荷载,而且由于 径向压力的存在,螺纹接触面的摩擦也参与荷载传递,同时由于拉挤成型的顺纤维复合材 料抗剪切强度(树脂一般在60MPa左右)明显高于普通胶层抗剪切强度(一般低于20MPa), 且在径向压力作用下抗剪切强度将进一步提高,因而整个接头可以提供较大的承载力,项 目组前期验证性实验已经证明对于外直径76mm,管厚5mm复合材料管,接头部分可以提供 80t以上的承载能力。接头破坏时,构件应力达到700MPa,而承载力较高的RTM工艺成孔的 螺栓连接,在接头破坏处构件应力最高才达到300MPa。从而可见该连接形式比现有的复合 材料连接形式可以更好的发挥复合材料强度。同时由于该连接形式是靠螺齿的抗剪与界面摩擦力共同传力,因而具有不易老化、疲劳性能好、适用截面形式多等优点。现有技术的螺 栓连接、胶接与本专利技术相比,其连接性能明显存在差距,如图1所示。4.利用该连接形式不仅可以进行复合材料构件的单向接长、多向连接外,而且由 于可以直接在接头外金属套筒上进行焊接、切削等常规操作,因而可方便地制作成复合材 料桁架单元之间的单双耳接头、复合材料空间桁架的球形接头、复合材料筋与索的锚具等, 可以广泛应用于桁架桥、空间网架与预应力桥梁等。 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和效果将在下面继续说明。附图说明图1——各种连接方式性能对比示意图。图2——本专利技术结构原理示意图。图3——图2的左视图。图4——本专利技术通过环向高强螺栓对复合材料管施加预紧力示意图之一。图5——本专利技术通过环向高强螺栓对复合材料管施加预紧力示意图之二。图6——本专利技术通过过盈配合对复合材料管施加预紧力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 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首先在复合材料管1连接处内部设置外径与复合材料管1内径相同、刚度较大的 金属管3,以提高复合材料管1的刚度;然后分别在复合材料管1外表面以及金属套筒2内 表面加工相互相匹配的螺纹4,最后将金属套筒2与复合材料管1进行连接时,将金属套筒 2分成几份与复合材料管1进行螺纹连接,本例中用三个环向高强螺栓5、按照120度分布, 将金属套筒2连接成整体,通过紧固螺栓上向复合材料管1施加预紧力,以提高其承载力。 金属材料包括金属管3、金属套筒2。实施例2 如图2、图3和图6所示与实施例1唯一的不同复合材料管1和金属套筒2是通过过盈配合对复合材料 管1的连接处施加预紧力,而非通过环向高强螺栓,Rl为过盈配合前金属套筒2的半径,R2 为过盈配合后金属套筒2的半径。复合材料管1也包括复合材料杆。权利要求,其步骤在于(1)在树脂基复合材料管连接处外表面制备螺纹,与金属套筒内壁的螺纹匹配;(2)在树脂基复合材料管连接处内部插入外径与复合材料内径相同的金属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在沿金属套筒外侧按照120度均勻的分布三个环向高强螺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金属套筒与复合材料管通过过盈配合螺纹连接。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树脂基复合材料管连接方法。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是在树脂基复合材料管连接处外表面制备螺纹,与金属套筒内壁的螺纹匹配,在树脂基复合材料管连接处内部插入外径与复合材料内径相同的金属套。本专利技术解决了复合材料传统连接方式胶结、螺栓连接与胶螺混合连接等各自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金属套筒与复合材料管通过螺纹连接,通过环向高强螺栓或过盈配合方法对复合材料管施加径向压力,提高连接处的极限承载力,构件应力达到700MPa,螺齿的抗剪与界面摩擦力共同传力,不易老化、抗疲劳性能好、适用截面形式多,可制作复合材料桁架单元之间的单双耳接头、复合材料空间桁架的球形接头、复合材料筋与索的锚具等应用于桁架桥、空间网架与预应力桥梁。文档编号F16L47/24GK101799095SQ201010145509公开日2010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9日专利技术者李飞, 翟可为, 赵启林, 陈浩森, 陈立, 马毓 申请人:赵启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树脂基复合材料管与金属材料连接方法,其步骤在于:  (1)在树脂基复合材料管连接处外表面制备螺纹,与金属套筒内壁的螺纹匹配;  (2)在树脂基复合材料管连接处内部插入外径与复合材料内径相同的金属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启林翟可为陈浩森李飞陈立马毓
申请(专利权)人:赵启林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