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64356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1 18: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外泌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凝胶制剂及在表皮创伤和祛斑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外泌体
,具体涉及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

凝胶制剂及在表皮创伤和祛斑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间充质干细胞衍生外泌体
(MSC

Exo)
是负责
MSC
旁分泌作用的纳米囊泡
(40

150nm)
,含多种内容物,包括
mRNA、miRNA
细胞因子和蛋白质
。MSC

Exo
通过其成分的水平转移在改变靶细胞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已有证据表明,
MSC Exo
在许多情况下表现出与
MSC
移植非常相似的结果,不仅具备免疫调节,促进血管再生的功能,还介导细胞增殖

分化

迁移,甚至改善瘢痕形成

据报道,人脐间充质干细胞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在皮肤创伤愈合模型中表现出完全的再上皮生长


MSC
相比,
MSC

Exo
具有以下优势:首先,由于外泌体是机体固有的,其表面具有与细胞相似的固有生化特性,因此能够避免吞噬作用,与靶细胞融合以及逃避溶酶体吞噬

其次,
MSC

Exo
通过受体配体和细胞表面蛋白附着在靶细胞上,并将特定的信息转移至靶细胞

第三,
MSC

Exo
的有效成分不易被破坏,易储存及运输,且外泌体的浓度

剂量

使用途径和时间易于控制

最重要的一点是,外泌体可以抑制
T
细胞的激活,并有助于维持免疫稳态,避免了因细胞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和肿瘤发生

因此,
MSC

Exo
的生物学特性使其在创伤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

凝胶制剂及在表皮创伤和祛斑中的应用

[0004]本专利技术目的之一提供一种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5]获得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于含
10
%的无外泌体胎牛血清中,
[0006]将第二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第一培养基中至汇合;
[0007]弃除所述第一培养基,接入第二培养基继续培养;
[0008]将收集培养液,进行多个离心步骤

[0009]在所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第一培养基为含1~5μ
g/mL
肝素
、2

12

v/v
人血小板裂解液
、0.1

0.5
μ
g/mL L

谷氨酰胺
、0.4

1.0
μ
g/mL
维生素
C、2
~6μ
g/mL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0.5

1.5
%青霉素

链霉素溶液的
α

MEM
完全培养基

[0010]在所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第一培养基为含2μ
g/mL
肝素
、5

v/v
人血小板裂解液
、0.5
μ
g/mL L

谷氨酰胺
、0.75
μ
g/mL
维生素
C、5
μ
g/mL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
%青霉素

链霉素溶液的
α

MEM
完全培养基

[0011]在所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第二培养基为含1~5μ
g/mL
肝素
、2
~6%
v/v
人血小板裂解液
、0.1

0.5
μ
g/mL L

谷氨酰胺
、0.4

1.0
μ
g/mL
维生素
C、2
~6μ
g/mL
血管内皮生长因

、0.4

1.0
μ
g/mL 3

异丁基
‑1‑
甲基黄嘌呤
、5

20
μ
g/mL
葡萄糖
、0.5

1.5
%青霉素

链霉素溶液的
α

MEM
完全培养基

[0012]在所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第二培养基为含2μ
g/mL
肝素
、5

v/v
人血小板裂解液
、0.5
μ
g/mL L

谷氨酰胺
、0.75
μ
g/mL
维生素
C、5
μ
g/mL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0.58
μ
g/mL 3

异丁基
‑1‑
甲基黄嘌呤
、12.5
μ
g/mL
葡萄糖
、1
%青霉素

链霉素溶液的
α

MEM
完全培养基

[0013]在所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第二培养基为含1~5μ
g/mL
肝素
、0.2

1.0
μ
g/mL L

谷氨酰胺
、0.4

1.0
μ
g/mL
维生素
C、5

20
μ
g/mL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0.4

1.0
μ
g/mL 3

异丁基
‑1‑
甲基黄嘌呤
、5

20
μ
g/mL
葡萄糖
、0.5

1.5
%青霉素

链霉素溶液的
α

MEM
完全培养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获得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于含
10
%的无外泌体胎牛血清中,将第二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第一培养基中至汇合;弃除所述第一培养基,接入第二培养基继续培养;将收集培养液,进行多个离心步骤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培养基为含1~5μ
g/mL
肝素
、2

12

v/v
人血小板裂解液
、0.1

0.5
μ
g/mL L

谷氨酰胺
、0.4

1.0
μ
g/mL
维生素
C、2
~6μ
g/mL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0.5

1.5
%青霉素

链霉素溶液的
α

MEM
完全培养基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培养基为含2μ
g/mL
肝素
、5

v/v
人血小板裂解液
、0.5
μ
g/mL L

谷氨酰胺
、0.75
μ
g/mL
维生素
C、5
μ
g/mL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
%青霉素

链霉素溶液的
α

MEM
完全培养基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培养基为含1~5μ
g/mL
肝素
、2
~6%
v/v
人血小板裂解液
、0.1

0.5
μ
g/mL L

谷氨酰胺
、0.4

1.0
μ
g/mL
维生素
C、2
~6μ
g/mL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0.4

1.0
μ
g/mL 3

异丁基
‑1‑
甲基黄嘌呤
、5

20
μ
g/mL
葡萄糖
、0.5

1.5
%青霉素

链霉素溶液的
α

MEM
完全培养基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培养基为含2μ
g/mL
肝素
、5

v/v
人血小板裂解液
、0.5
μ
g/mL L

谷氨酰胺
、0.75
μ
g/mL
维生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本晴男
申请(专利权)人:小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