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长波红外偏振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64078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9 11: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长波红外偏振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探测器具备如下器件结构:硅衬底上覆盖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长波红外偏振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红外探测
,尤其涉及一种中长波红外偏振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Te
纳米线是一种新兴的元素范德华
(vdWs)
半导体,具有许多有趣的光电性质,在新型光电探测器件中显示出巨大应用潜力

准一维
Te
纳米线的本征结构具有各向异性,其中红外及太赫兹波段呈现出偏振相关光响应的特点
(Xin Wei,Shiyao Wang,Nannan Zhang,Yubin Li,Yue Tang,Hongmei Jing,Jiangbo Lu,Zhuo Xu,Hua Xu.Single

Orientation Epitaxy of Quasi

1DTellurium Nanowires on M

Plane Sapphire for Highly Uniform Polarization Sensitive Short

Wave Infrared Photodetection.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23.https://doi.org/10.1002/adfm.202300141.)。
使用化学气相沉积法或物理气相沉积法,通过控制合适的制备条件,可获得单取向的
Te
纳米线

然而由于
Te
米线的面积小

与红外光子的耦合作用较弱,因此难以直接实现中长波红外的探测

[0003]基于超表面
(
超材料
)
的谐振吸收是解决热探测中红外吸收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Landy
等人提出了第一个基于超材料的在微波波段近完美吸收器,通过电场和磁场共振便可调控入射光在该结构之间的吸收
(Landy N.,Sajuyigbe S.,Mock J.,et al.,Perfect metamaterial absorber.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08.100:207402.)。
随着研究深入,超材料吸收器结构逐渐拓展至太赫兹和红外波段,偏振和入射角度不敏感的近完美吸收得以实现

[0004]目前红外波段吸收器已有多种方法可实现,一种典型的方式是制作连续底部金属膜

介质层

周期顶部金属结构的磁共振吸收腔

例如,
Willie J.Padilla
等人设计了底金属

介质层

十字叉丝的超材料红外吸收结构
(Liu X.L.,Starr T.,Starr A.F.,et al.,Infrared Spatial and Frequency Selective Metamaterial with Near

Unity Absorbance.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10.104,207403.)。
实验制作的近完美吸收结构反射效果表明,该超材料结构能够实现对入射单频红外光
(
~6μ
m)
的近完美吸收
。Patrick Bouchon
等人提出了四个超表面结构单元集成的超材料结构,不同尺寸的子单元可以对应实现相应频率的高吸收,而当四个子单元同时存在时,就可以实现四个吸收峰的叠加,得到一个完整的宽波段吸收光谱
(Bouchon P.,Koechlin C.,Pardo F.,et al.Wideband omnidirectional infrared absorber with a patchwork of plasmonic nanoantennas.Optics Letters,2012.37(6):1038

1040.)。
[0005]锰钴镍氧材料在3~
14
μ
m
波段具有较小的光学色散
(n
值较为稳定
)
,可以用于金属

介质层

顶部周期金属的磁共振吸收结构的设计
(Dannenberg,R.,et al.,Infrared optical properties of Mn1.56Co0.96Ni0.48O4 spinel films sputter deposited in an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serie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1999.86(5):
p.2590

2601.)。
[0006]本专利设计了一种基于锰钴镍氧磁共振吸收微桥及
Te
纳米线的红外敏感元结构,并应用于中长波红外偏振探测器研制中,将解决中长波红外器件偏振探测选择比低

室温工作灵敏度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中长波红外偏振探测器,具有响应灵敏

可实现自供电等优点,对8~
14
μ
m
大气窗口波段红外光范围的窄带吸收达
90
%以上

[0008]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9]一种中长波红外偏振探测器,所述的探测器具备如下器件结构:
[0010]硅衬底上覆盖有
SiO2介质层,
SiO2介质层上设有第一锰钴镍氧薄膜台面和第二锰钴镍氧薄膜台面;
[0011]第一锰钴镍氧薄膜台面与
SiO2介质层之间设有
Ti/Au
底反射层及延展电极,第一锰钴镍氧薄膜台面上设有
Cr/Au
周期性金属方盘阵列,所述的
Cr/Au
周期性金属方盘阵列的四周设有
Cr/Au/Cr
环状顶电极;
[0012]第二锰钴镍氧薄膜台面上设有
Ti/Au/Ti
侧边延展金电极;
[0013]所述的
Cr/Au/Cr
环状顶电极与
Ti/Au/Ti
侧边延展金电极之间以自支撑方式搭附有
Te
纳米线;
[0014]Ti/Au
底反射层及延展电极与
Ti/Au/Ti
侧边延展金电极连接有电学引线;
[0015]所述的硅衬底上制备有硅微桥,所述的硅微桥位于第一锰钴镍氧薄膜台面的下方

[0016]本专利技术的探测器通过
Ti/Au
底反射层

锰钴镍氧薄膜台面

Cr/Au
周期性金属方盘阵列的磁共振吸收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中长波红外偏振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探测器具备如下器件结构:硅衬底上覆盖有
SiO2介质层,
SiO2介质层上设有第一锰钴镍氧薄膜台面和第二锰钴镍氧薄膜台面;第一锰钴镍氧薄膜台面与
SiO2介质层之间设有
Ti/Au
底反射层及延展电极,第一锰钴镍氧薄膜台面上设有
Cr/Au
周期性金属方盘阵列,所述的
Cr/Au
周期性金属方盘阵列的四周设有
Cr/Au/Cr
环状顶电极;第二锰钴镍氧薄膜台面上设有
Ti/Au/Ti
侧边延展金电极;所述的
Cr/Au/Cr
环状顶电极与
Ti/Au/Ti
侧边延展金电极之间以自支撑方式搭附有
Te
纳米线;
Ti/Au
底反射层及延展电极与
Ti/Au/Ti
侧边延展金电极连接有电学引线;所述的硅衬底上制备有硅微桥,所述的硅微桥位于第一锰钴镍氧薄膜台面的下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长波红外偏振探测器,其特征在于,第一锰钴镍氧薄膜台面与第二锰钴镍氧薄膜台面的间距为5‑
10
μ
m。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长波红外偏振探测器,其特征在于,膜台面的边长为
40

100
μ
m

Cr/Au
周期性金属方盘的周期为8μ
m
,周期数为
(5
×
5)

(12
×
12)
,边长为
2.8
‑4μ
m。4.
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中长波红外偏振探测器,其特征在于,第一锰钴镍氧薄膜台面的厚度为
1.5
‑2μ
m。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长波红外偏振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SiO2介质层厚度为
300nm

Ti/Au
底反射层及延展电极中,
Ti
膜层与
Au
膜层的厚度分别为
30nm

100nm

Cr/Au
周期性金属方盘中,
Cr
膜层与
Au
膜层的厚度分别为
20nm

80nm

Cr/Au/Cr
环状顶电极中,
Cr
膜层
、Au
膜层与
Cr
膜层的厚度分别为
30nm、100nm

30nm

Ti/Au/Ti
侧边延展金电极中,
Ti
膜层
、Au
膜层与
Ti
膜层的厚度分别为
30nm、100nm

30nm。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长波红外偏振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Te
纳米线的长度为
20

30
μ
m。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长波红外偏振探测器,其特征在于,第一锰钴镍氧薄膜台面的厚度为
1.5
μ
m
,第一锰钴镍氧薄膜台面与第二锰钴镍氧薄膜台面的间距为5μ
m
,第一锰钴镍氧薄膜台面的边长为
40
μ
m

Cr/Au
周期性金属方盘的周期为8μ
m

Cr/Au
周期性金属方盘的周期数为5×5,
Cr/Au
周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明陈世杰周炜高艳卿郑国彬陈杭江林姚娘娟
申请(专利权)人: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