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2079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可靠地将电动机的动力传递到梭心绕线装置的缝纫机。缝纫机包括梭心绕线装置。梭心绕线装置包括能旋转地支承于支承台的绕线轴(2)。绕线轴在其下端部具有绕线轮。支承台具有以支轴为中心转动的操作杆。绕线轴在其上端上具有梭心支承端。当操作员将操作杆朝梭心支承端转动时,绕线轴通过凸轮机构而移动,绕线轮与安装于电动机输出轴的旋转板的侧面接触。当操作员驱动电动机时,电动机输出轴旋转而使旋转板旋转,从而绕线轮旋转。其结果是,缝纫机能可靠地将电动机的动力传递到梭心绕线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括梭心绕线装置的缝纫机
技术介绍
以往有在机架的外部设置梭心绕线装置的缝纫机。梭心绕线装置能利用缝纫机的 动力将线卷绕于梭心上。日本公开实用新案公报1980年第88783号披露了一种将带轮固 定于驱动电动机的旋转轴顶端上,在所述带轮与设置于底座上的绕线器之间张设皮带的缝 纫机的绕线机构。绕线机构通过皮带将驱动电动机的动力传递到绕线器。所述公报记载的绕线机构的皮带有时会因长期使用等而松弛。当皮带松弛时,存 在有无法将驱动电动机的动力传递到绕线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可靠地将电动机的动力传递到梭心绕线装置的缝 纫机。技术方案1所述的缝纫机包括机架;电动机;设置于所述机架的外侧并固定有所 述电动机的固定部;从所述机架向外方突出并与所述电动机的输出轴平行地配置的主轴; 与所述电动机的所述输出轴连接的第一齿轮;与所述主轴连接的第二齿轮;张设于所述第 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的同步皮带;以及将线卷绕于梭心上的梭心绕线装置,将与所 述输出轴一起旋转的旋转板设置于所述电动机的所述输出轴上,所述梭心绕线装置固定于 所述固定部,并包括绕线轴,该绕线轴在其一端上能装拆地安装有所述梭心,在与所述一端 相反侧的另一端上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与所述旋转板的侧面接触或离开所述旋转板的侧 面。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中,绕线轴在其一端上能装拆自如地安装有梭心,并在另一 端上设置有滚轮。操作员使滚轮同与输出轴一起旋转的旋转板侧面进行接触。旋转板随着 主轴的旋转而旋转。与旋转板接触的滚轮旋转,从而绕线轴旋转。因此,缝纫机能直接将电 动机输出轴的动力传递到绕线轴,从而能将线卷绕于梭心上。由于缝纫机无需绕线用的皮 带,因此即使较长时间进行绕线工作,也不会产生现有技术那样的问题。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中,所述电动机固定于所述机架的后部,所述主轴从所述机 架的侧部向外方突出。由于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的电动机固定于机架的后部,主轴从机架的侧部向外方 突出,因此电动机不会妨碍操作员的缝制作业,能提高工作效率。技术方案3的缝纫机中,所述第一齿轮的直径和所述第二齿轮的直径设定为彼此 相同。由于技术方案3的缝纫机中,第一齿轮的直径和第二齿轮的直径设定为彼此相 同,因此能以1 1的速度比率传递动力。附图说明图1是缝纫机1的立体图。图2是缝纫机1 (未安装罩子150时)的立体图。图3是缝纫机1 (未安装罩子150时)的后视图。图4是缝纫机1 (未安装手轮65和罩子150时)的右侧视图。图5是从上侧看梭心绕线装置70的立体图。图6是梭心绕线装置70的主视图。图7是从下侧看梭心绕线装置70的立体图。图8是板部件83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操作杆75与板部件83位置关系的图。图10是表示将图9所示的操作杆75转动后的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梭心绕线装置70与旋转板66位置关系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进行说明。将图1和图2中的左斜 前方、右斜后方分别定义为缝纫机1的前方、后方。图2和图3是未安装罩子150时的图。 图4是未安装罩子150和手轮65时的图。下面对缝纫机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缝纫机1包括缝纫机主体 10、梭心绕线装置70、托架25和电动机30等。缝纫机主体10包括底座12、竖立设置于底 座12的支柱部13、从支柱部13上部向左侧方延伸且与底座12上表面相对的机臂部14。 机臂部14在其左端部包括针杆16。针杆16由后述电动机30的驱动进行上下方向往复移 动。针杆16在其下端具有机针17。机臂部14在针杆16附近具有能升降的压杆19。压杆 19在其下端具有压脚20。缝纫机1在机臂部14内侧包括沿机臂部14长边方向延伸的缝纫机主轴18。缝纫 机主轴18与使针杆16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未图示)连接。缝纫机主轴18旋转,从而针 杆16通过驱动机构而上下移动。如图3所示,缝纫机1在支柱部13的后部包括托架25。托架25包括呈板状的台 部26、竖立设置于该台部26上的呈环状的第一保持部27、设置于第一保持部27内侧的呈 圆筒状的第二保持部28和竖立设置于所述台部26上的呈板状的固定部29。通过用多个螺 钉23将台部26固定在支柱部13的后部,而将托架25固定于支柱部13的后部。如图3所示,第二保持部28的轴线相对于机臂部14延伸的方向平行。第二保持 部28在其内侧与之同轴地保持有呈圆柱状的电动机30。固定部29将能在梭心5上卷绕底 线的梭心绕线装置70固定于缝纫机主体10上。电动机30是驱动缝纫机主轴18旋转而进行缝制的动力源。电动机30包括输出 动力的电动机输出轴35。电动机输出轴35从电动机30的一侧端面的中心突出。电动机输 出轴35相对于设置在机臂部14内侧的缝纫机主轴18平行。由于电动机30利用托架25 位于缝纫机主体10的后部,因此不会妨碍操作员的缝制作业。电动机30包括编码机(未图示),该编码机检测电动机输出轴35的旋转相位。编 码机包括旋转圆板(未图示)、扇形板(未图示)、发光元件(未图示)和受光元件(未图示)。旋转圆板和扇形板分别具有多个狭缝。发光元件从一侧向旋转圆板照射光线。受光 元件检测透过旋转圆板的狭缝和扇形板的狭缝的光线。根据受光元件的受光量,编码机检 测电动机输出轴35的旋转角度(旋转相位)。编码机将检测出的有关旋转相位的信息发 送到管理缝纫机1动作的控制部(未图示)。根据电动机输出轴35的旋转相位,控制部检 测通过缝纫机主轴18和驱动机构而上下移动的针杆16和机针17的位置,从而控制缝制动 作。下面对电动机30的动力传递机构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电动机输出轴35的位 置和缝纫机主轴18的位置处于相互相同的高度。电动机输出轴35在其顶端部具有呈圆柱 状的电动机带轮60。电动机带轮60在其外周面上具有呈凹凸状的齿部61。电动机带轮60 随着电动机输出轴35的旋转而旋转。从支柱部13右侧面突出的缝纫机主轴18在其顶端侧 具有呈圆柱状的缝纫机带轮50。缝纫机带轮50在其外周面上具有呈凹凸状的齿部51 (参 照图4)。电动机带轮60的直径和缝纫机带轮50的直径是相同的。如图3和图4所示,缝纫机1在电动机带轮60与缝纫机带轮50之间张设呈环状 的同步皮带55。同步皮带55是树脂制的。同步皮带55在其内侧面上具有呈凹凸状的齿部 57。电动机带轮60的齿部61、缝纫机带轮50的齿部51和同步皮带55的齿部57均呈相同 的齿形形状。同步皮带55的齿部57相对于电动机带轮60的齿部61和缝纫机带轮50的 齿部51啮合。具有上述结构的动力传递机构中,电动机输出轴35旋转,从而电动机带轮60旋 转。电动机带轮60旋转,从而缝纫机带轮50通过同步皮带55而旋转。缝纫机带轮50旋 转,从而缝纫机主轴18旋转。缝纫机主轴18旋转,从而针杆16和机针17通过驱动机构而 上下移动。如上所述,电动机带轮60的直径和缝纫机带轮50的直径是相同的。因此,电动 机30的电动机输出轴35的转速与缝纫机主轴18的转速比率是1 1。如图1至图3所示,缝纫机主轴18在其顶端部具有位于缝纫机带轮50外方的呈 圆筒状的手轮65。手轮65是用手动旋转缝纫机主轴18的构件。缝纫机主轴18旋转,从而 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缝纫机,包括:  机架;  电动机;  固定部,该固定部设置于所述机架的外侧,并固定有所述电动机;  主轴,该主轴从所述机架向外方突出,并配置成与所述电动机的输出轴平行;  第一齿轮,该第一齿轮与所述电动机的所述输出轴连接;  第二齿轮,该第二齿轮与所述主轴连接;  同步皮带,该同步皮带张设于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  以及梭心绕线装置,该梭心绕线装置将线卷绕于梭心上,其特征在于,  将与所述输出轴一起旋转的旋转板设置于所述电动机的所述输出轴上,  所述梭心绕线装置固定于所述固定部,并包括绕线轴,该绕线轴在其一端上能装拆地安装有所述梭心,在与所述一端相反侧的另一端上设置有滚轮,  所述滚轮与所述旋转板的侧面接触或离开所述旋转板的侧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桑原幸治大利人美恒川由喜弘
申请(专利权)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