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腔分离式一体承力机匣组合结构
[0001]本申请属于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的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腔分离式一体承力机匣组合结构
。
技术介绍
[0002]先进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结构空间有限,其后机匣需要同时满足空气系统和滑油系统要求,不仅要有进
、
回油和通风功能,通常空气系统还要求有支点封严引气和排气的功能,由于后机匣各部件之间严重的热变形不协调问题,各管路和功能腔的可靠定位和有效密封设计难度很大,对整个后机匣的布局方案设计带来巨大的挑战
。
[0003]带有引气和排气功能的发动机后机匣现有技术布局如图1所示,其框架和轴承座之间采用装配和焊接结构分隔成两个腔,一个用于收集需要排出的中温封严气,一个用于收集引入的外涵气
,
可以冷却框架内环和转子盘后腔
。
后机匣有
12
个支板,其中4个相邻支板是高温封严气的排出通道,在外涵位置集合后通过管路排出发动机;另外8个支板用于装配通风
、
进油
、
回油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三腔分离式一体承力机匣组合结构,包括外涵机匣
(1)
和与外涵机匣
(1)
同轴设置的承力机匣
(2)
,所述外涵机匣
(1)
与承力机匣
(2)
之间为外涵气通道,所述承力机匣
(2)
包括承力外环
(3)、
承力内环
(4)
和承力支板
(5)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体化轴承座
(6)、
密封排气管组件
(7)
和密封滑油管道组件
(8)
,所述承力支板
(5)
具有多组并且每一承力支板
(5)
内部均与外涵气通道连通;所述密封排气管组件
(7)
和密封滑油管道组件
(8)
均设于承力支板
(5)
内;所述一体化轴承座
(6)
同轴连接于承力内环
(4)
上,所述一体化轴承座
(6)
内间隔设置有冷却气腔
(9)、
排大气集气腔
(10)
和油气密封腔
(11)
,所述冷却气腔
(9)
与承力支板
(5)
内部连通,所述排大气集气腔
(10)
与密封排气管组件
(7)
连通,所述油气密封腔
(11)
与密封滑油管道组件
(8)
连通;所述冷却气腔
(9)、
排大气集气腔
(10)
和油气密封腔
(11)
均为环腔或圆柱形腔;所述冷却气腔
(9)
与转子盘后腔和尾锥腔连通;所述承力内环
(4)
包括内壳体
(13)、
前安装边板
(14)
和后安装边板
(15)
;所述内壳体
(13)
设于前安装边板
(14)
和后安装边板
(15)
之间,所述一体化轴承座
(6)
安装于后安装边板
(15)
上,所述前安装边板
(14)
和一体化轴承座
(6)
上均开设有冷气出口,所述冷却气腔
(9)
通过冷气出口与转子盘后腔和尾锥腔连通;所述一体化轴承座
(6)
包括安装斜臂
(21)、
排气腔分隔环
(16)、
储油分隔环
(17)
和滑油管路安装座
(18)
;所述安装斜臂
(21)
倾斜设置并贯穿冷却气腔
(9)、
排大气集气腔
(10)
和油气密封腔
(11)
,直至伸入到发动机轴承位置,所述排气腔分隔环
(16)
和储油分隔环
(17)
均与安装斜臂
(21)
一体连接,所述排气腔分隔环
(16)
沿周向均匀设置有多组排气安装座
(29)
,所述排气安装座
(29)
与密封排气管组件
(7)
插接,所述排气腔分隔环
(16)
和内壳体
(13)
之间形成冷却气腔
(9)
,所述储油分隔环
(17)
内侧设有油气密封腔
(11)
;所述储油分隔环
(17)
沿轴向均匀设置有多组储油腔体
(12)
,所述滑油管路安装座
(18)
共有多组并且每组滑油管路安装座
(18)
均对应连接于一组储油腔体
(12)
,所述排气腔分隔环
(16)
和储油分隔环
(17)
之间形成排大气集气腔
(10)
,所述密封滑油管道组件
(8)
与滑油管路安装座
(18)
插接,所述滑油管路安装座
(18)
设于排大气集气腔
(10)
内并将排大气集气腔
(10)
分隔成多个分腔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腔分离式一体承力机匣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分隔环
(17)
设于排气腔分隔环
(16)
的内侧,所述冷却气腔
(9)
设于排气腔分隔环
(16)
的外侧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茂国,刘美,孙国志,董越,李宏磊,郭德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