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疫病病原检测引物探针组合物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9327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3 19: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羊疫病病原检测引物探针组合物及其应用,涉及检测试剂的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羊疫病病原检测引物探针组合物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检测试剂
,尤其是涉及一种羊疫病病原检测引物探针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小反刍动物因其对粮食安全的直接贡献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支柱之一,但疫病的发生对此构成了持续性的威胁

发达国家重视对羊的烈性传染病,特别是人兽共患病的防控,同时对降低生产性能的疫病较为关注,加强人兽共患病防控的前提是对人兽共患病实现疾病早期诊断

由于发达国家采取了有效的检测手段,因而在疫病防控方面较为主动,且非常注重羊疫病诊断检测技术研究,注重高敏感性

高通量检测技术研发

[0003]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钩端螺旋体病由致病型钩端螺旋体引起;
Q
热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由贝氏考克斯体
(Coxiella burnetii

C.burnetii)
引起;蓝舌病是经由蓝舌病病毒
(Bluetongue virus

BTV)
引起,可感染多种反刍动物;小反刍兽疫病毒
(Peste des pestis ruminants virus

PPRV)
可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小反刍兽疫,小反刍兽疫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在
10

90
%和
50

90
%之间,特别是在幼年绵羊和山羊种群中;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绵羊支原体
(Mycoplasma ovis

M.ovis)
引起的人兽共患病,感染了绵羊支原体的羊免疫力下降,为其它病原体的继发感染打开了绿色通道,且该病可导致幼畜轻度至重度贫血和高死亡率;绵羊肺腺瘤病是由外源性绵羊肺腺瘤病毒
(exogenous jaagsiekte sheep retrovirus

exJSRV)
引起的疾病,以成年绵羊为易感动物的慢性肿瘤性传染病,发病率一般为2%~5%,严重可达到
30
%,病死率为
100
%;绵羊地方性流产是由流产衣原体
(Chlamydia abortus

C.abortus)
引起,被感染后,初产母羊的流产率为
38
%~
50
%,经产母羊的流产率为8%~
30
%;羊传染性脓包皮炎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
(Orf virus

ORFV)
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受威胁的羊群发病率很高,通常达到
90
%左右,病死率虽不高,但会引起发病羊只采食困难,在吮吸母羊乳头时,患病羔羊可感染母羊;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
(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FMDV)
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其传染性极强,易感动物的感染率几乎为
100
%,且口蹄疫病毒能长期存活,外界环境难以彻底清除;羊痘分为绵羊痘和山羊痘,由羊痘病毒
(Capripox viruses

CPV)
引起所致,在所有动物痘病中羊痘危害最为严重,发病率达
50
%~
80
%,根据毒株毒力差异,易感羊群的致死率为
10
%~
58
%或者为
75
%~
100
%不等,羔羊致死率甚至高达
100


[0004]TaqMan
实时荧光
PCR
检测技术比普通
PCR
方法更加高效,可极大缩短诊断时间,由于加入了与特异的靶基因序列互补的双荧光标记探针,避免了非特异性扩增,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但是也存在荧光
PCR
反应试剂配制误差较大

反应重复性不好,产品储存及运输成本较高的问题

因此,如何改进荧光
PCR
检测多种羊疫病病原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0005]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羊疫病病原检测引物探针组合物,该羊疫病病原检测引物探针组合物具有通量高

灵敏度高

稳定性强的优点

[0007]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羊疫病病原检测引物探针组合物的应用

[0008]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羊疫病病原体检测试剂盒

[0009]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羊疫病病原体检测试剂盒的制备方法

[0010]本专利技术的第五目的在于提供非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检测羊疫病病原体的方法

[001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特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羊疫病病原检测引物探针组合物,包含如下引物探针对中的至少一种:
[0013]绵羊支原体引物探针对: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1

SEQ ID NO.2
所示的引物,和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3
所示的探针;致病型钩端螺旋体引物探针对: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4

SEQ ID NO.5
所示的引物,和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6
所示的探针;伯氏考克斯体引物探针对: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7

SEQ ID NO.8
所示的引物,和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9
所示的探针;蓝舌病病毒引物探针对: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10

SEQ ID NO.11
所示的引物,和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12
所示的探针;小反刍兽疫病毒引物探针对: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13

SEQ ID NO.14
所示的引物,和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15
所示的探针;布鲁氏菌引物探针对: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16

SEQ ID NO.17
所示的引物,和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18
所示的探针;外源性绵羊肺腺瘤病毒引物探针对: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19

SEQ ID NO.20
所示的引物,和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羊疫病病原检测引物探针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引物探针对中的至少一种:绵羊支原体引物探针对: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1

SEQ ID NO.2
所示的引物,和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3
所示的探针;致病型钩端螺旋体引物探针对: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4

SEQ ID NO.5
所示的引物,和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6
所示的探针;伯氏考克斯体引物探针对: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7

SEQ ID NO.8
所示的引物,和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9
所示的探针;蓝舌病病毒引物探针对: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10

SEQ ID NO.11
所示的引物,和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12
所示的探针;小反刍兽疫病毒引物探针对: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13

SEQ ID NO.14
所示的引物,和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15
所示的探针;布鲁氏菌引物探针对: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16

SEQ ID NO.17
所示的引物,和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18
所示的探针;外源性绵羊肺腺瘤病毒引物探针对: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19

SEQ ID NO.20
所示的引物,和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21
所示的探针;流产衣原体引物探针对: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22

SEQ ID NO.23
所示的引物,和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24
所示的探针;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引物探针对: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25

SEQ ID NO.26
所示的引物,和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27
所示的探针;口蹄疫病毒引物探针对: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28

SEQ ID NO.29
所示的引物,和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30
所示的探针;羊痘病毒引物探针对: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31

SEQ ID NO.32
所示的引物,和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33
所示的探针;所述探针标记有发光标记物和淬灭标记物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羊疫病病原检测引物探针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标记物选自
FAM、VIC、TET、JOE、HEX、CY3、CY5、TAMRA、ROX、Texas Red

CY5.5
;优选地,所述淬灭标记物选自
BHQ1、BHQ2、BHQ3

MGB
;优选地,同一反应体系中的探针标记互不相同的发光标记物;优选地,发光标记物标记于探针的5’
端,淬灭标记物标记于探针的3’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羊疫病病原检测引物探针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羊疫病病原检测引物探针组合物包括至少包括2个分组,其中至少有1个分组至少包括两个检测不同羊疫病病原的引物探针对;优选地,所述羊疫病病原检测引物探针组合物包括第一引物探针组合物

第二引物探针组合物和第三引物探针组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引物探针组合物包括绵羊支原体引物探针对

致病型钩端螺旋体引物探针对

伯氏考克斯体引物探针对和蓝舌病病毒引物探针对;所述第二引物探针组合物包括小反刍兽疫病毒引物探针对

布鲁氏菌引物探针对

外源性绵羊肺腺瘤病毒引物探针对和流产衣原体引物探针对;
所述第三引物探针组合物包括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引物探针对

口蹄疫病毒引物探针对和羊痘病毒引物探针对;优选地,所述羊疫病病原检测引物探针组合物包括第一引物探针组合物

第二引物探针组合物和第三引物探针组合物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羊疫病病原检测引物探针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在
30
μ
L
的反应体系中,所述第一引物探针组合物中各引物和探针的用量为:绵羊支原体引物探针对中引物的用量为
10

15
μ
M
,探针为4~8μ
M
;致病型钩端螺旋体引物探针对中引物的用量为
10

15
μ
M
,探针为4~8μ
M
;伯氏考克斯体引物探针对中引物的用量为4~8μ
M
,探针为1~5μ
M
;蓝舌病病毒引物探针对中引物的用量为
12

16
μ
M
,探针为5~
10
μ
M
;优选地,在
30
μ
L
的反应体系中,所述第一引物探针组合物中各引物和探针的用量为:绵羊支原体引物探针对中引物的用量为
12
μ
M
,探针为6μ
M
;致病型钩端螺旋体引物探针对中引物的用量为
12
μ
M
,探针为6μ
M
;伯氏考克斯体引物探针对中引物的用量为6μ
M
,探针为3μ
M
;蓝舌病病毒引物探针对中引物的用量为
14
μ
M
,探针为7μ
M
;优选地,在
30
μ
L
的反应体系中,所述第二引物探针组合物中各引物和探针的用量为:小反刍兽疫病毒引物探针对中引物的用量为5~
10
μ
M
,探针为1~5μ
M
;布鲁氏菌引物探针对中引物的用量为5~
10
μ
M
,探针为1~5μ
M
;外源性绵羊肺腺瘤病毒引物探针对中引物的用量为1~5μ
M
,探针为1~5μ
M
;流产衣原体引物探针对中引物的用量为8~
12
μ
M
,探针为4~8μ
M
;优选地,在
30
μ
L
的反应体系中,所述第二引物探针组合物中各引物和探针的用量为:小反刍兽疫病毒引物探针对中引物的用量为6μ
M
,探针为3μ
M
;布鲁氏菌引物探针对中引物的用量为6μ
M
,探针为3μ
M
;外源性绵羊肺腺瘤病毒引物探针对中引物的用量为4μ
M
,探针为2μ
M
;流产衣原体引物探针对中引物的用量为
10
μ
M
,探针为5μ
M
;优选地,在
30
μ
L
的反应体系中,所述第三引物探针组合物中各引物和探针的用量为: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引物探针对中引物的用量为5~
10
μ
M
,探针为2~6μ
M
;口蹄疫病毒引物探针对中引物的用量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琪琦柯丽婷侯广争曹鹏程丁艳磊赵昶旭王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