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的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53856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30 15: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的减震装置,所述的前防撞梁(1)安装在车身前固定梁(8)上;所述的减震装置设置套筒气缸(4),在所述的套筒气缸(4)内设置两个活塞(6),每个所述的活塞(6)均与一个活塞杆(7)连接;两个所述的活塞杆(7)分别从套筒气缸(4)两端的孔中伸出;两个所述的活塞杆(7)外端分别与前防撞梁(1)和车身前固定梁(8)固定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活塞气缸结构应用到汽车的前防撞的结构中,很好地实现前防撞梁正面一级减震,能有效吸收并降低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正面碰撞力,降低外力对车辆的破坏程度,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在碰撞时驾乘人员的安全性。提高了在碰撞时驾乘人员的安全性。提高了在碰撞时驾乘人员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的减震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车身碰撞安全设计的
更具体地,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的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汽车市场产销两旺,一片繁荣,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各个车企也更加关注车辆安全问题,其中车辆碰撞安全尤为重要。
[0003]汽车的前防撞梁作为影响车辆碰撞安全的重要零部件,其结构与布置对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汽车的前防撞梁是设置在在汽车前部的位置,在汽车追尾前方车辆时,能够承受住冲击力,吸收冲击的能力,减少对车辆和人员的伤害。
[0004]在现有技术中,汽车的前防撞梁一般与汽车进行刚性连接,当汽车前面受到外力碰撞瞬间,只能通过防撞梁及车身产生的较大的塑性变形来起到缓冲作用。但当防撞梁形变至极限时,撞击产生的力会使汽车后舱内零部件对驾驶室空间产生挤压,进而导致车内驾乘人员受伤。
[0005]采用关键词:“前防撞梁、减振、吸振、装置”,对与本申请最接近的现有技术进行检索,得到两份相关文件,分别是:
[0006]1、中国专利文献:“一种用于汽车碰撞的缓冲减振吸能防护板”,申请号:201910240761.7,其记载的技术方案是:
[0007]“用于汽车碰撞的缓冲减振吸能防护板,包括防护板和若干组单元体,相邻单元体间隔布设并采用缓冲棒隔离,防护板与单元体及缓冲棒间的空隙处均填充有粘结剂;每组单元体均包括底座和基本微元结构,底座设为H型结构,且凹形结构两侧的内壁上均设有定位凹槽,基本微元结构装入底座的凹形结构中,构成单元体,且基本微元结构凸出底座布设,在长度方向上,相邻单元体间隔重复排列布设,且左右两端的单元体通过缓冲棒与减震腔的左右内壁接触”;
[0008]其记载的技术效果是:
[0009]“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撞击能量进行耗散,在受到撞击时,主要是起到缓冲作用,通过橡胶棒起作用,通过弹性变形对冲击能量进行缓冲减振,达到很好的吸能效果”。
[0010]2、中国专利文献:“用于缓冲减振吸能的H型单元体”,申请号:201920403244.2,其记载的技术方案是:
[0011]“用于缓冲减振吸能的H型单元体,包括底座和基本微元结构;所述底座设为H型结构,且H型结构的上下部均为凹形结构,且凹形结构两侧的内壁上均设有定位凹槽,基本微元结构装入底座的凹形结构中,构成单元体,且基本微元结构凸出底座布设”;
[0012]其记载的技术效果是:
[0013]“该用于缓冲减振吸能的H型单元体,通过H型结构和基本微元结构的布设,采用定位凹槽与定位凸块相配合,整体结构强度高,能够对撞击能量进行耗散,在受到撞击时,通过高抗冲击性能的基本微元结构以及底座的消耗,对能量进行吸收消耗,达到很好的吸能
效果”。
[0014]但是,上述文献记载的技术方案并没有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防撞梁形变至极限时,撞击产生的力会使汽车后舱内零部件对驾驶室空间产生挤压,进而导致车内驾乘人员受伤”等问题和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15]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的减震装置,其目的是提高车辆在碰撞时的吸震减震效果。
[001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17]本技术的汽车前防撞梁的减震装置,所述的前防撞梁安装在车身前固定梁上;所述的减震装置设置套筒气缸,在所述的套筒气缸内设置两个活塞,每个所述的活塞均与一个活塞杆连接;两个所述的活塞杆分别从套筒气缸两端的孔中伸出;两个所述的活塞杆外端分别与前防撞梁和车身前固定梁固定连接。
[0018]所述的套筒气缸的数量为多个,并沿着前防撞梁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
[0019]所述的活塞杆分别通过套筒前安装板和套筒后安装板固定安装在前防撞梁和车身前固定梁上。
[0020]所述的前防撞梁的两端设置倾斜的折弯段。
[0021]所述的折弯段与前防撞梁的主体的夹角为120
°
~145
°

[0022]所述的活塞与套筒气缸内孔表面配合外圆面上设置圆环槽,在所述的圆环槽中,设置密封圈。
[0023]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活塞气缸结构应用到汽车的前防撞的结构中,很好地实现前防撞梁正面一级减震,能有效吸收并降低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正面碰撞力,降低外力对车辆的破坏程度,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在碰撞时驾乘人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4]附图所示内容及图中的标记简要说明如下:
[002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图1中的套筒气缸的剖开后的立体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的套筒气缸与活塞、密封圈配合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技术中的活塞和活塞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中标记为:
[0030]1、前防撞梁,2、套筒前安装板,3、密封圈,4、套筒气缸,5、套筒后安装板,6、活塞,7、活塞杆,8、车身前固定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0032]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结构,为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的减震装置,所述的前
防撞梁1安装在车身前固定梁8上。
[003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克服其缺陷,实现提高车辆在碰撞时的及震减震效果的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34]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汽车前防撞梁的减震装置,所述的前防撞梁1安装在车身前固定梁8上;所述的减震装置设置套筒气缸4,在所述的套筒气缸4内设置两个活塞6,每个所述的活塞6均与一个活塞杆7连接;两个所述的活塞杆7分别从套筒气缸4两端的孔中伸出;两个所述的活塞杆7外端分别与前防撞梁1和车身前固定梁8固定连接。
[0035]当车辆前部受到外部力量撞击时,前防撞梁受到挤压,外力通过活塞气缸减震装置得到缓冲和吸收。
[0036]本技术上述的适用于汽车的前防撞梁减震机构,创新性地采用活塞气缸装置,通过将空气弹簧减震装置与传统刚性车身防撞梁相结合,可较好地实现前防撞梁正面一级减震,能有效吸收并降低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前部受到正面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降低了外力对车辆的破坏程度,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在碰撞时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性。
[0037]气体压缩的特性是:气体压缩过程中,其抵抗力随着体积的缩小而上升,既能够吸收大量的撞击能量,又能够尽可能地使车身前部不会完全损坏。
[0038]所述的前防撞梁1两端通过焊接方式与车身前固定梁8固定一起;所述的前防撞梁1设有不同数量、不同规格的通孔,用以活塞气缸减震装置和横梁安装与固定。
[0039]所述活塞气缸位于前防撞梁1和车身前固定梁8之间;所述活塞气缸装置焊接在横梁上,所述横梁通过螺栓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的减震装置,所述的前防撞梁(1)安装在车身前固定梁(8)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震装置设置套筒气缸(4),在所述的套筒气缸(4)内设置两个活塞(6),每个所述的活塞(6)均与一个活塞杆(7)连接;两个所述的活塞杆(7)分别从套筒气缸(4)两端的孔中伸出;两个所述的活塞杆(7)外端分别与前防撞梁(1)和车身前固定梁(8)固定连接。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筒气缸(4)的数量为多个,并沿着前防撞梁(1)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越陈磊顾民郭巍吴洪涛杨在喜马靖雯周进杨晨旭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