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氧化钛制备除杂用可控晶化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1161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5 18: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二氧化钛制备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二氧化钛制备除杂用可控晶化釜,包括釜体以及固定于釜体顶部外侧的电机,所述釜体的底部内侧固定有若干个环形分布的陶瓷体,所述陶瓷体及釜体内部布置有加热管,所述釜体的顶部内侧转动连接有转盘;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传动部件带动翻搅部件从两个陶瓷体之间对釜体内部原料进行翻铲,同时转向部件在电机的同步驱使下,间歇转换翻搅部件翻搅位置,使翻搅部件从下一对陶瓷体之间对釜体内部原料进行翻铲,而同时通过搅拌部件配合翻搅部件翻搅的同时对釜体内原料进行上下往复式搅拌,进一步提高原料的混合效果以及受热均匀,利于二氧化钛的制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原料在釜内的混合难以保证受热均匀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氧化钛制备除杂用可控晶化釜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二氧化钛制备
,具体的,涉及一种二氧化钛制备除杂用可控晶化釜


技术介绍

[0002]二氧化钛
(TiO2)
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光电子

光催化

电池等领域

其晶型转变对其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二氧化钛晶型转变是指在不同温度

压力或添加杂质的条件下,二氧化钛晶体结构发生变化

目前已知的二氧化钛晶型有四种:金红石型
(Rutile)、
锐钛矿型
(Anatase)、
布鲁克矿型
(Brookite)
和钛铁矿型
(Perovskite)。
不同晶型的二氧化钛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

晶胞参数和物理化学性质

[0003]温度是影二氧化钛晶型转变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卜,高温条件下二氧化钛晶体倾向于形成金红石型,而低温条件下倾向于形成锐钛矿型

温度的升高会促进晶型转变,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二氧化钛晶体熔化

压力也可以影响二氧化钛晶型的转变

高压条件下,二氧化钛晶体倾向于形成布鲁克矿型

压力的增加会改变晶胞参数和晶体结构,从而导致晶型的转变

[0004]经检索,公告号为
CN203307474U
环形阵列热管式晶化反应釜,其包括反应釜封头

排气管

反应釜

加热列管

加热盘管

反应釜支架

齿轮泵

出料阀

出料管

加热进气管

加热进气阀

加热盘管支座

进料口,其特征在于:加热盘管位于反应釜下部,反应釜封头上装有进料口和排气管;加热列管底部连接加热盘管,加热列管为垂直状,呈圆环形阵列均匀地排布在反应釜内;加热盘管底部连接加热进气管,加热进气管上装有加热进气阀;反应釜底部装有出料管

[0005]然而上述晶化反应釜仍存在以下问题:由于二氧化钛晶型制备需要将对原料进行加热,在加热过程中一方面促进晶型转变,另一方面利于原料内杂质的排出,而上述晶化反应釜是通过将加热列管呈圆环形阵列均匀地排布在反应釜内,以实现对原料的加热,而由于加热管的布局空间相对不足,釜体内部原料与加热管的接触面积较小,从而影响对二氧化钛晶体的转型以及除杂的效果,此外,原料在釜内的混合难以保证受热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二氧化钛制备除杂用可控晶化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釜体内部原料与加热管的接触面积小以及原料在釜内的混合难以保证受热均匀的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二氧化钛制备除杂用可控晶化釜,包括釜体以及固定于釜体顶部外侧的电机,所述釜体的底部内侧固定有若干个环形分布的陶瓷体,所述陶瓷体及釜体内部布置有加热管,所述釜体的顶部内侧转动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的底部固定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下方设置有搅拌部件以及对称设置在搅拌部件两侧的翻搅部件,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在电机驱使下对相邻陶瓷体之间原料进行翻搅的传动部件,所述转盘内设置有在电机的同步驱使下间歇转换翻搅部件翻搅位置的转向部件,所述搅拌部件
配合翻搅部件翻搅的同时对釜体内原料进行上下往复式搅拌

[0008]优选的,所述搅拌部件包括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固定有两排前后对称设置的搅拌杆

[0009]优选的,所述翻搅部件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末端固定有清理铲,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固定有转臂,两侧的所述支撑杆

清理铲及转臂前后错开设置

[0010]优选的,所述传动部件包括驱动轴

第一从动轴

以及两个第二从动轴,所述驱动轴固定于电机的输出端,所述驱动轴上固定有第一直齿轮,所述驱动轴的末端固定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从动轴以及两个第二从动轴均与安装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轴上固定有第一带轮与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其中一个所述第二从动轴上固定有第二带轮,所述第二带轮通过传动带与第一带轮传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从动轴上均固定有齿盘,且两个齿盘相啮合

[0011]优选的,所述转臂通过第一销轴铰接于齿盘上,所述第一销轴与齿盘偏心设置,两个所述转臂的顶部通过第二销轴相铰接

[0012]优选的,所述搅拌轴呈
Z
字形,所述搅拌轴的顶部与第二销轴固定连接,两个第二从动轴的外侧转动连接有限位滑架,所述搅拌轴与限位滑架滑动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转向部件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固定于釜体的顶部内侧,所述支架上转动连接有第三从动轴,所述第三从动轴的顶部固定有与第一直齿轮相啮合的第二直齿轮,所述第三从动轴的底部固定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一端设有扇形轮部,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固定有拨杆

[0014]优选的,所述转盘的内侧固定有若干个环形分布弧形块与槽轨,且弧形块与槽轨交替设置

[0015]优选的,所述弧形块上设有与扇形轮部相贴合的弧形凹面,所述槽轨位于拨杆的转动路径上

[0016]优选的,所述釜体的顶部一侧设有加料口,所述釜体的顶部另一侧设有增压口,所述釜体的底部设有出料口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8]1、
本专利技术中釜体的底部内侧固定有若干个环形分布的陶瓷体,陶瓷体及釜体内部布置有加热管,陶瓷体的设计可增加加热管的布局空间,增大与釜体内部原料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对二氧化钛晶体加热除杂的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釜体内部原料与加热管的接触面积小的问题;
[0019]2、
本专利技术中通过传动部件带动翻搅部件从两个陶瓷体之间对釜体内部原料进行翻铲,同时转向部件在电机的同步驱使下,间歇转换翻搅部件翻搅位置,使翻搅部件从下一对陶瓷体之间对釜体内部原料进行翻铲,而同时通过搅拌部件配合翻搅部件翻搅的同时对釜体内原料进行上下往复式搅拌,进一步提高原料的混合效果以及受热均匀,利于二氧化钛的制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原料在釜内的混合难以保证受热均匀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二氧化钛制备除杂用可控晶化釜局部剖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二氧化钛制备除杂用可控晶化釜局部剖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二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二氧化钛制备除杂用可控晶化釜,包括釜体
(1)
以及固定于釜体
(1)
顶部外侧的电机
(10)
,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
(1)
的底部内侧固定有若干个环形分布的陶瓷体
(7)
,所述陶瓷体
(7)
及釜体
(1)
内部布置有加热管
(8)
,所述釜体
(1)
的顶部内侧转动连接有转盘
(2)
,所述转盘
(2)
的底部固定有安装架
(3)
,所述安装架
(3)
的下方设置有搅拌部件
(9)
以及对称设置在搅拌部件
(9)
两侧的翻搅部件
(4)
,所述安装架
(3)
上设置有在电机
(10)
驱使下对相邻陶瓷体
(7)
之间原料进行翻搅的传动部件
(5)
,所述转盘
(2)
内设置有在电机
(10)
的同步驱使下间歇转换翻搅部件
(4)
翻搅位置的转向部件
(6)
,所述搅拌部件
(9)
配合翻搅部件
(4)
翻搅的同时对釜体
(1)
内原料进行上下往复式搅拌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氧化钛制备除杂用可控晶化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部件
(9)
包括搅拌轴
(91)
,所述搅拌轴
(91)
上固定有两排前后对称设置的搅拌杆
(92)。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二氧化钛制备除杂用可控晶化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搅部件
(4)
包括支撑杆
(41)
,所述支撑杆
(41)
的末端固定有清理铲
(42)
,所述支撑杆
(41)
的顶端固定有转臂
(43)
,两侧的所述支撑杆
(41)、
清理铲
(42)
及转臂
(43)
前后错开设置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二氧化钛制备除杂用可控晶化釜,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件
(5)
包括驱动轴
(51)、
第一从动轴
(54)、
以及两个第二从动轴
(56)
,所述驱动轴
(51)
固定于电机
(10)
的输出端,所述驱动轴
(51)
上固定有第一直齿轮
(52)
,所述驱动轴
(51)
的末端固定有第一锥齿轮
(53)
,所述第一从动轴
(54)
以及两个第二从动轴
(56)
均与安装架
(3)
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轴
(54)
上固定有第一带轮
(55)
与第二锥齿轮
(510)
,所述第二锥齿轮
(510)
与第一锥齿轮
(53)
相啮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红梅何瑞旋王友法程晓敏李美娟朱元忠杜俊峰晏飞张涛孙村烁管维聪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亚星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