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1039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5 18: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72槽6极4支路发夹式扁线电枢绕组及电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
,具体涉及一种
72
槽6极4支路发夹式扁线电枢绕组及电机


技术介绍

[0002]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采用扁线电机,这是因为扁线电机能显著提高电机的槽满率和电机效率,三线电机的定子绕组通常可以包括若干组导线发卡,导线发卡之间焊接固定以实现三相电路的连通,但是,现有的扁线定子绕组连接方式,因为在高转速时电流在集肤效应

邻近效应的作用下,沿扁铜线截面非均匀分布而导致各路绕组电阻存在差别,导致各路绕组流过的电流不均衡,产生较大的附加铜耗,影响电机效率,也导致电机在高速时持续性能被削弱

同时,目前的线圈绕组设计多采用同层发卡,如果绕组的最内层是同层发卡,那么定子绕组线圈内径会超出定子铁芯内径,导致转子只能从焊接端装入,而不能从冠状端装入,限制了电机的结构设计

[0003]为了改进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
72
槽6极发夹式扁线电枢交叉短距绕组及电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上述表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
72
槽6极4支路发夹式扁线电枢绕组及电机,在没有采用同层发卡的情况下,仍能解决现有的扁线定子绕组各路绕组流过的电流不均衡,影响电机效率和性能的技术问题,并能使电机转子可以从定子的任意一端装入

另外相线和中性线引出的部位集中在
24
个槽的区域内,使引出线的区域尽量集中,便于汇流排的布置及节省材料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
72
槽6极4支路发夹式扁线电枢绕组,采用三相并联扁线配合发夹穿绕内侧具有8层
72
个定子槽位的环状定子得到;所述三相为
U

、V
相和
W
相;
U
相绕组
、V
相绕组和
W
相绕组分别包括并联的4支路;
[0007]U
相绕组的4支路分别由扁线自位于第1层的第一起点

第二起点

第三起点和第四起点开始配合发夹依次在第1至第8层间绕行

然后自第8层反向绕行至第1层,至位于第1层的第一终点

第二终点

第三终点和第四终点构建形成;
[0008]V
相绕组相对
U
相绕组顺着槽位增大方向旋转8个槽位得到;
[0009]W
相绕组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分别相对
U
相绕组顺着槽位增大方向旋转
18
个槽位得到,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分别相对
U
相绕组顺着槽位增大方向旋转
14
个槽位得到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1]进一步的,当采用三相并联两支路的扁线配合发夹穿绕8层
72
个槽位时,极数为6,支路数为4;定义
xy
为第
x
槽位的第
y
层,其中
x∈[1

72],
y∈[a

h],
a
为位于槽里的一层,
h
为位于槽外的一层,
U1+

U
相上第一支路电流的初始流入点,
U1


U
相上第一支路电流的最
终流出点,所述
U
相绕组的第一支路为:
[0012]49a

62b

2a

13b

25a

38b

50c

61d

1c

14d

26c

37d

49e

62f

2e

13f

25e

38f

50g

61h

1g

14h

26g

37h

51h

40g

28h

15g

3h

64g

52f

39e

27f

16e

4f

63e

51d

40c

28d

15c

3d

64c

52b

39a

27b

16a

4b

63a。
[0013]进一步的,当采用三相并联两支路的扁线配合发夹穿绕8层
72
个槽位时,极数为6,支路数为4;定义
xy
为第
x
槽位的第
y
层,其中
x∈[1

72],
y∈[a

h],
a
为位于槽里的一层,
h
为位于槽外的一层,
U1+

U
相上第一支路电流的初始流入点,
U1


U
相上第一支路电流的最终流出点,所述
U
相绕组的第一支路为:
[0014]50a

63b

3a

14b

26a

39b

51c

62d

2c

15d

27c

38d

49e

62f

2e

13f

25e

38f

50g

61h

1g

14h

26g

37h

51h

40g

28h<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
72
槽6极4支路发夹式扁线电枢绕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三相并联扁线配合发夹穿绕内侧具有8层
72
个定子槽位的环状定子得到;所述三相为
U

、V
相和
W
相;
U
相绕组
、V
相绕组和
W
相绕组分别包括并联的4支路;
U
相绕组的4支路分别由扁线自位于第1层的第一起点

第二起点

第三起点和第四起点开始配合发夹依次在第1至第8层间绕行

然后自第8层反向绕行至第1层,至位于第1层的第一终点

第二终点

第三终点和第四终点构建形成;
V
相绕组的4支路相对
U
相绕组顺着槽位增大方向旋转8个槽位得到;
W
相绕组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分别相对
U
相绕组顺着槽位增大方向旋转
18
个槽位得到,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分别相对
U
相绕组顺着槽位增大方向旋转
14
个槽位得到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72
槽6极4支路发夹式扁线电枢绕组,其特征在于,当采用三相并联两支路的扁线配合发夹穿绕8层
72
个槽位时,极数为6,支路数为4;定义
xy
为第
x
槽位的第
y
层,其中
x∈[1

72]

y∈[a

h]

a
为位于槽里的一层,
h
为位于槽外的一层,
U1+

U
相上第一支路电流的初始流入点,
U1


U
相上第一支路电流的最终流出点,所述
U
相绕组的第一支路为:
49a

62b

2a

13b

25a

38b

50c

61d

1c

14d

26c

37d

49e

62f

2e

13f

25e

38f

50g

61h

1g

14h

26g

37h

51h

40g

28h

15g

3h

64g

52f

39e

27f

16e

4f

63e

51d

40c

28d

15c

3d

64c

52b

39a

27b

16a

4b

63a。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72
槽6极4支路发夹式扁线电枢绕组,其特征在于,当采用三相并联两支路的扁线配合发夹穿绕8层
72
个槽位时,极数为6,支路数为4;定义
xy
为第
x
槽位的第
y
层,其中
x∈[1

72]

y∈[a

h]

a
为位于槽里的一层,
h
为位于槽外的一层,
U1+

U
相上第一支路电流的初始流入点,
U1


U
相上第一支路电流的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胜刘刚刘思婕
申请(专利权)人:博格华纳汽车零部件武汉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