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轨列车及转向架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9172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4 11: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轨列车及转向架安装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轨列车及转向架安装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有轨列车及转向架安装结构,属于轨道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钢轮钢轨交通系统基于速度高

轴重大

运能大等特点,成就了其在轨道机车车辆领域的主流地位,在大运量的地铁车辆领域,钢轨交通也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

但钢轨交通系统噪声大

爬坡能力低

曲线通过半径大等问题都有待解决,采用钢轮胶轮共驱型转向架能很好克服这些弱点

[0003]CN109131413A
公开了一种钢轮胶轮共驱型转向架及其交通系统,其将胶轮和钢轮耦合在一起,并可根据客流密疏

道路条件和运行性能需求,选择性使用钢轮钢轨系统或胶轮平轨系统

但该专利方案的转向架和车体之间连接采用传统地铁车辆的牵引座和空气簧连接方式,限制了列车通过小半径曲线的能力

[0004]EP1557337A1
公开了一种底架,车体在轮对区域直接把地板挖空,并把型材横向布置,直接加工出牵缓结构,与现有车型结构差异大,制造工装需大幅调整

[0005]转向架和车体之间连接采用回转支撑结构连接有利于增强列车的小半径曲线通过能量,使列车可以在运行条件更苛刻的城市中运行,大大提高列车的适应能力和通用性

[0006]但采用回转支撑结构连接的钢轮胶轮共驱型转向架,比常规地铁转向架体积更庞大,车体需进行多处开缺口或紧凑型设计,以预留轮对和构架的运动空间,对车体结构强度性能不利,且要解决回转支撑结构在车体上的安装问题,传统地铁车体枕梁结构不能适应其安装要求

而采用胶轮系统的轻轨车辆结构承载性能较地铁车辆要求低,其既有安装结构也不能直接平移到地铁车辆上进行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有轨列车及转向架安装结构,至少可以解决下列问题之一:
[0008]1.
大运量的地铁车辆过小半径能力不足;
[0009]2.
用于安装钢轮胶轮共驱型转向架的车体局部位置,尤其是其主要承载作用的底架边梁,需挖孔以避免干涉,导致车体结构强度性能下降;
[0010]3.
既有地铁车体底架枕梁宽度较窄,且型腔结构多为封闭结构,无法满足回转支撑结构的安装要求;
[0011]4.
既有车体通常采用碳钢盘与回转支撑结构连接,结构重量大,不节能;
[0012]5.
钢轨系统噪声大,车体需提供足够的隔声功能

[001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14]一种转向架安装结构,包括底架承载结构和位于底架承载结构两端位置的端部结构,以及固定在端部结构下方的转向架;其结构特点在于:
[0015]所述底架承载结构包括底架边梁

端侧地板

枕侧地板

枕内地板及长地板;
[0016]所述端部结构包括枕梁

牵引梁和过渡板;所述枕梁和牵引梁部分嵌入底架承载
结构的内部;所述牵引梁

枕梁

过渡板依次从端头向车辆中心布置;所述枕梁和底架边梁相连;
[0017]所述端侧地板位于牵引梁的两侧,所述枕侧地板位于枕梁的两侧,所述枕内地板位于枕梁中心位置;
[0018]所述转向架包括胶轮

钢轮

导向轮

回转支撑结构和构架;其中胶轮位于钢轮的外侧,所述构架通过回转支撑结构固定在端部结构下方;
[0019]所述底架边梁下方设有位于枕梁的前后位置的边梁缺口,该边梁缺口分布在胶轮对应部位,为胶轮提供运动空间

[0020]本专利技术创造性地在枕梁前后的底架边梁加工出缺口,解决了轮对在枕梁区域的运动空间与既有枕梁结构干涉问题,并在枕梁前后布置有牵引梁和过渡板结构,解决边梁加工出缺口后局部强度不足的问题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优化,以下为优化后形成的技术方案:
[0022]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牵引梁包括牵引梁地板,牵引梁立板,翼梁,屏柜地板及端梁;所述屏柜地板位于端梁与翼梁之间,所述牵引梁立板位于翼梁后方,牵引梁地板位于两片牵引梁立板之间;优选所述端梁与翼梁平行布置

[0023]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牵引梁立板用于传递纵向方向载荷,端梁

翼梁以及双层结构的屏柜地板用于传递横向方向载荷

[0024]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屏柜地板的上表面与端侧地板上表面平齐;所述牵引梁地板的上表面与端侧地板上表面平齐

[0025]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枕梁包括两根枕梁横梁和两根枕梁纵梁,枕梁横梁与枕梁纵梁呈垂直布置,在枕梁横梁的横梁下筋板中部

以及枕梁纵梁的纵梁下筋板具有两圈相邻且同心的外圈槽和内圈槽,在内圈槽加工出若干凹台螺栓孔和通螺栓孔

[0026]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枕梁横梁为多型腔型材结构,该枕梁横梁下表面设有横梁下筋板,所述枕梁横梁内部设有斜筋板和竖筋

[0027]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横梁下筋板和纵梁下筋板下表面的内圈槽内设有多组孔,每组孔由两个凹台螺栓孔和两个通螺栓孔组成,且通螺栓孔位于凹台螺栓孔的外侧,每根枕梁横梁和枕梁纵梁各加工出呈对称状分布的两组孔;每组孔对应一套螺纹板紧固系统

[0028]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枕梁横梁的两端具有第一端部缺口和第二端部缺口,第一端部缺口设置在横梁下筋板和斜筋板上,用于提供竖筋和底架边梁之间焊缝的焊接空间,该第一端部缺口在完成焊接后与枕梁封板固定相连

[0029]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边梁缺口为第二端部缺口塞入螺纹板时提供安装空间

[0030]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回转支撑结构通过螺纹板紧固系统固定在所述端部结构的枕梁上;优选所述螺纹板紧固系统包括螺纹板

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所述螺纹板上开设有孔,所述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穿过相应的孔,并将所述回转支撑结构和所述端部结构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端部缺口设置在横梁下筋板上,为螺纹板提供塞入空间

[0031]枕梁纵梁

横梁为双层型腔结构,横梁两端开有缺口,可塞入用于固定转向架的螺
纹板

[0032]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螺纹板通过第一端部缺口塞入枕梁横梁内;螺纹板通过纵梁工艺孔塞入枕梁纵梁内;在凹台螺栓孔部位将螺纹板通过第一螺栓固定在枕梁横梁及枕梁纵梁的型腔内,用于安装回转支撑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转向架安装结构,包括底架承载结构
(2)
和位于底架承载结构
(2)
两端位置的端部结构
(3)
,以及固定在端部结构
(3)
下方的转向架
(4)
;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承载结构
(2)
包括底架边梁
(21)、
端侧地板
(22)、
枕侧地板
(23)、
枕内地板
(24)
及长地板
(25)
;所述端部结构
(3)
包括枕梁
(31)、
牵引梁
(32)
和过渡板
(33)
;所述枕梁
(31)
和牵引梁
(32)
部分嵌入底架承载结构
(2)
的内部;所述牵引梁
(32)、
枕梁
(31)、
过渡板
(33)
依次从端头向车辆中心布置,所述枕梁
(31)
和底架边梁
(21)
相连;所述端侧地板
(22)
位于牵引梁
(32)
的两侧,所述枕侧地板
(23)
位于枕梁
(31)
的两侧,所述枕内地板
(24)
位于枕梁
(31)
中心位置;所述转向架
(4)
包括胶轮
(41)、
钢轮
(42)、
导向轮
(43)、
回转支撑结构
(44)
和构架
(45)
;其中胶轮
(41)
位于钢轮
(42)
的外侧,所述构架
(45)
通过回转支撑结构
(44)
固定在端部结构
(3)
下方;所述底架边梁
(21)
下方设有位于枕梁
(31)
的前后位置的边梁缺口
(21a)
,该边梁缺口
(21a)
分布在胶轮
(41)
对应部位,为胶轮
(41)
提供运动空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梁
(32)
包括牵引梁地板
(321)
,牵引梁立板
(322)
,翼梁
(323)
,屏柜地板
(324)
及端梁
(325)
;所述屏柜地板
(324)
位于端梁
(325)
与翼梁
(323)
之间,所述牵引梁立板
(322)
位于翼梁
(323)
后方,牵引梁地板
(321)
位于两片牵引梁立板
(322)
之间;优选所述端梁
(325)
与翼梁
(323)
平行布置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梁立板
(322)
用于传递纵向方向载荷,端梁
(325)、
翼梁
(323)
以及双层结构的屏柜地板
(324)
用于传递横向方向载荷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屏柜地板
(324)
的上表面与端侧地板
(22)
上表面平齐;所述牵引梁地板
(321)
的上表面与端侧地板
(22)
上表面平齐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枕梁
(31)
包括两根枕梁横梁
(311)
和两根枕梁纵梁
(312)
,枕梁横梁
(311)
与枕梁纵梁
(312)
呈垂直布置,在枕梁横梁
(311)
的横梁下筋板
(3111)
中部

以及枕梁纵梁
(312)
的纵梁下筋板
(3121)
具有两圈相邻且同心的外圈槽
(31a)
和内圈槽
(31b)
,在内圈槽
(31b)
加工出若干凹台螺栓孔
(31c)
和通螺栓孔
(31d)。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枕梁横梁
(311)
为多型腔型材结构,该枕梁横梁
(311)
下表面设有横梁下筋板
(3111)
,所述枕梁横梁
(311)
内部设有斜筋板
(3112)
和竖筋
(3113)。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下筋板
(3111)
和纵梁下筋板
(3121)
下表面的内圈槽
(31b)
内设有多组孔,每组孔由两个凹台螺栓孔
(31c)
和两个通螺栓孔
(31d)
组成,且通螺栓孔
(31d)
位于凹台螺栓孔
(31c)
的外侧,每根枕梁横梁
(311)
和枕梁纵梁
(312)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永强苏柯陈希周利潘登赵卫彭自权闵阳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